奶牛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

2018-02-14 09:04高磊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牛群口蹄疫病牛

高磊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大柳行畜牧兽医工作站,烟台 265600)

0 引言

牛奶作为一种天然饮品,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钙、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同时具有补虚损、益肺胃以及生津润肠的保健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人们每日不可获缺的饮品。然而,随着奶牛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疾病的发生日益频繁,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极易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口蹄疫

奶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途径较多,既可以通过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染。该病的主要特征为病牛蹄部、乳房的皮肤以及口腔黏膜出现水泡性疹。

1.1 临床症状

口蹄疫病的潜伏期为2~10 d,有时甚至可达到21 d。发病初期,病牛的舌头、口腔、鼻部、乳房以及蹄部等无毛部位均出现水泡,这些水泡破裂后生成溃疡或者结痂,当痂块脱落后形成斑痕。病牛的体温会突然升高至40~41 ℃,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脉搏加快,嘴里不断流出泡沫状涎水;如果奶牛在泌乳期发病,其产奶量会出现明显下降,乳房明显浮肿,触摸乳房有明显的疼痛感。怀孕奶牛一旦患病,会出现流产以及死胎的症状。新生犊牛一旦患病,其发病较急,不会出现水泡,而是出现高热、心功能紊乱以及极度衰弱的症状,有时也会出现腹泻现象,发病1~2 d后极易因继发心肌炎而导致死亡。

1.2 预防措施

在日常的饲养中,应做好奶牛场的防疫以及消毒工作。奶牛场应充分配合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工作,定期对牛群进行免疫水平的监测。在为牛群注射疫苗前,应对其进行一次检疫,保证牛群的健康。应结合当地疫病的流行特点,定期为牛群系统地注射口蹄疫疫苗,注射的疫苗必须是农业部批准使用的正规产品。周边地区一旦发生口蹄疫疫情后,除要加强对牛群的饲养管理外,还要对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提高奶牛的免疫力[1]。

1.3 治疗措施

一旦确诊为口蹄疫,应完全配合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工作,对疫区进行封锁,扑杀患病牛并对其尸体以及分泌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进而有效消灭疫源,防止疫病向外扩散。对于健康奶牛,可采用康复动物血清或者口蹄疫高免血清对其进行被动免疫,采用皮下注射,其注射量通常为0.5~1.0 mL/kg。如果病牛在注射疫苗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可为其皮下注射5 mg0.1%的盐酸肾上腺素,20 min后为其重复注射一次。

2 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又被称为奶牛病毒性腹泻或奶牛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多发性的并且较为复杂的传染病。病牛以及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任何品种、年龄以及性别的牛都可被该病感染。

2.1 临床症状

奶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2周,根据其发病快慢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型以及慢性型2种。

2.1.1 急性型

急性型主要发生于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急性型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病牛体温会突然升高至40~42 ℃,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精神委靡,食欲不振甚至不食,停止反刍,咳嗽现象明显,鼻腔、双眼以及口腔内流出大量的鼻汁、眼泪以及口水,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的口腔粘膜出现糜烂或者溃疡。大多数病牛会出现腹泻现象,发病初期粪便呈淡黄色稀水样,而发病后期,粪便有严重的恶臭味,粪便中可见血液以及肠粘膜。泌乳期的奶牛一旦患病,其泌乳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怀孕母牛极易发生流产。此外,一些病牛还会出现蹄部皮肤的糜烂以及坏死,病情严重的极容易因急性脱水导致衰竭死亡[2]。

2.1.2 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发展而来。病牛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机体消瘦,持续出现间歇性的腹泻,鼻腔内持续流出大量鼻汁。鼻腔干燥,发病后期会出现成片糜烂,双眼可见大量黏糊状的透明分泌物,一些病牛甚至出现青光眼以及角膜浑浊。此外,一些病牛还会出现慢性蹄叶炎或者趾间坏死,最终导致跛行。

2.2 预防措施

应定期对养殖场内的饲养工具、设备以及环境进行消毒。严格禁止外来人员以及外来车辆进入牛场。在日常饲养中,应加强检疫,一旦发现患病牛应及时进行淘汰,此外,应结合当地疫病的流行特点定期为牛群进行免疫接种,以增强牛群的免疫力。

2.3 治疗措施

目前对于该病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病牛加强护理,并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病牛脱水严重,可以将1 000~2 000 mL10%的糖盐水、2 g维生素C以及200~400 mL5%的碳酸氢钠充分混合后为病牛进行静脉注射,1次/d,连续注射3~4 d。为防止出现继发感染,还需要对病牛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以每天为病牛肌肉注射1次0.1 mL/kg的混感清,连续注射3~5 d,或者每天为病牛肌肉或者静脉注射2次0.2 mL/kg的百病康(复方哈青注射液),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牛,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药量。

3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被称为奶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或者红鼻病。该病是由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病牛以及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者空气、物体以及飞沫等间接接触进行感染。该病的发生不受奶牛品种以及年龄的限制,主要高发于20~60日龄的犊牛。

3.1 临床症状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潜伏期为4~6 d,有时甚至长达20 d以上。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5种类型。

3.1.1 呼吸道型

呼吸道型是该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牛患病后体温会突然升高至40~42 ℃,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双眼、口腔以及鼻部流出大量的眼泪、口水以及黏脓性的鼻液。病牛呼吸困难,出现拉稀症状。对于重症病牛通常会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出现死亡[3]。

3.1.2 眼炎型

眼炎型病牛眼部以及鼻部会流出大量的浆液性分泌物。通常没有明显的全身反应,不会出现角膜溃疡。该病常与呼吸道型疾病一同发生。

3.1.3 脑炎型

脑炎型病牛在患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流涕、流泪以及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逐渐出现惊厥、口吐白沫、磨牙以及角弓反张、共济失调等症状,到发病后期最终倒地。脑炎型主要发生于犊牛,且死亡率较高。

3.1.4 生殖道型

患病母牛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有痛感、产乳量明显下降、阴道内流出大量的粘液性分泌物;患病公牛阴茎、龟头以及包皮可见充血以及溃疡,其阴茎弯曲,精囊腺变性甚至坏死。

3.1.5 流产型

流产型主要发生于初孕母牛,以怀孕母牛流产为主要症状,经产母牛发病较少。

3.2 预防措施

在日常饲养中,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种牛。引进的种牛必须经过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后才可以进行混群饲养。对健康牛群要做好相关免疫接种工作。

3.3 治疗措施

应保持病牛眼睛、鼻部、口腔以及生殖道的清洁卫生,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可以通过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为病牛每天1次肌肉注射0.2 mL/kg的桂柴黄注射液,连续注射3~4 d;或为病牛每天1次肌肉注射0.1 mL/kg的氟苯尼考注射液,连用3~4 d;或每天1次为病牛肌肉注射0.1 mL/kg的泰乐菌素注射液,连用3~5 d。

4 结束语

我国奶牛养殖业不断发展,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当牛发病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对症治疗,另外,需在日常养殖中做好预防措施,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几率。

猜你喜欢
牛群口蹄疫病牛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口蹄疫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