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现状研究

2018-02-14 16:01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护率活苗流行性

(辽宁省阜蒙县阜新镇动物卫生监督所,阜蒙 123100)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高接触性肠道传染病,患病猪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以及脱水,严重的可致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哺乳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可高达100%,目前,国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研究仍在不断的探索,力求开发出从根本上控制该病的方法。当前的防控措施主要采取疫苗免疫结合加强饲养管理的措施。

1 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不受年龄和品种的限制,但不同年龄的猪患病在患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其中,哺乳仔猪患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在冬季的发病率较高,夏季偶有发生。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隐性带毒猪,经治愈后的患病猪仍然会持续不断的通过粪便向外界排出病毒,污染环境、器具以及饲料。健康猪接触了被污染的设施或饲料后,能够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通过口、鼻进入体内,首先到达小肠集合淋巴结区,随后达到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开始复制扩散,直至感染全部小肠组织,导致发病。此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能够通过母猪的乳汁垂直传播给仔猪。

2 病原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该病毒是单股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消毒剂即可将其消灭,尤其是对乙醇和氯仿的敏感性较高。不凝集兔、猪、鼠、犬、马、雏鸡、山羊、绵羊、母牛和人等红细胞。可以通过免疫荧光试验、ELISA、免疫电镜等检查病毒抗原诊断疾病。

3 致病机理

猪流行性腹泻能够引起严重的腹泻,使患病猪脱水进而导致死亡。仔猪在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后,病毒在空肠中后段、回肠、盲肠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扩散,进而导致细胞器造成损伤,致使细胞出现功能性障碍,肠黏膜上皮细胞被破坏,肠绒毛露出或断裂。另外,肠上皮细胞内的酶类活性降低或彻底失去活性,影响肠上皮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最终导致腹泻、脱水、死亡。

4 防治进展

针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通常使采取加强饲养和消毒,并进行免疫接种的措施。疫苗可使用组织灭活苗、细胞灭活苗和以及细胞弱毒苗。此外还可以使用高免血清来预防该病。

4.1 疫苗免疫

组织灭活苗是目前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效果最好的疫苗,保护率高,应用较为广泛。给怀孕母猪接种组织灭活苗,能够使仔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保护率可达到97%,也可以在仔猪3~25日龄时接种疫苗,预防效果良好。细胞灭活苗因其制备方便的特点,在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氢氧化铝细胞灭活疫苗能够使仔猪获得80%以上的免疫保护率。灭活苗获得免疫力的时间较长,不适用于紧急预防接种,因此研制出了细胞弱毒苗,是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4.2 高免血清

高免血清的制备简单,成本低,效果好,适宜推广使用,可作为紧急预防接种使用。使用氢氧化铝佐剂灭活苗制备猪、羊源高免血清能够治疗4~15日龄的患病哺乳仔猪,研究显示,猪源高免血清治愈率为66%,羊源高免血清治愈率为80%[1]。

4.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能够有效的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提供充足的营养,防治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可以使用脱霉剂增加饲料的保存时间,同时添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控制温度,尤其是产房、保育舍的温度。猪舍整体温度要高于15℃、产房温度在生产前保持23℃、分娩后提高温度至25℃,每周降低2℃,保育舍由28℃逐渐降低至22℃;饮用水温度不能过低。定期清扫消毒,控制病毒的传播扩散。

[1] 沈顺新,陈晓清,程庆潮,等.猪流行性腹泻高免血清的制备及防治试验[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6(2):53-54.

猜你喜欢
保护率活苗流行性
科兴新冠疫苗对印尼医护保护率94%
提高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
牛脾转移因子联合核酸疫苗对虹鳟鱼IHN病的保护率影响研究
猪伪狂犬病不同疫苗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分析
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析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