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建设对苏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2018-02-14 21:36刘清华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0期
关键词:产城空间结构苏州工业园区

冯 迪 刘清华

(南京工业大学 210000)

引言

城市开发区实际上是城市的发展区,它起始于引进外资,在一个独特的机制下运转,直属于市政府领导,相对独立地工作。伴随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定位和空间形态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发展,开发区的建设推动着大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着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综合、从边缘发展到中心的变化。

1 苏州市开发区发展历程

1.1 开发区初步发展阶段

1985年之前,苏州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苏州古城区内部,只在外围进行少量的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开发区在我国快速发展,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开发区一度达8700个。1985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并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启动,对首期开发区进行了详细规划。

1.2 开发区全面推进阶段

1992年11月,苏州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997年确定其为亚太科技工业园,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0年被外经贸部、科技部批准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2003年3月苏州高新区被准批成立出口加工区。

1.3 开发区平稳发展阶段

目前,苏州市已经成立13家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家,国家级保税港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

2 开发区建设对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随着开发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功能结构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获得批复后,规划要求无污染的轻工业可分布在居住区边缘,商业中心规划于居住区中心,此外还提供教育和社区设施,满足园区所需的生活服务功能。由此,苏州市由古城四向蔓延型向轴向东西拓展型转变,形成东城西市、古城新区的布局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由“填充古城单核扩展”逐渐转变为“跳出古城建新城”。

1995年,相城区开发区、吴中开发区和高新区在北、南、西分别发展,城市出现四方延伸的趋势。在城市西部,高新区以及京杭大运河和沪宁铁路沿线也在快速发展,交通的优势十分明显,城市空间结构转变为“四角山水五组团”。

随着东部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逐渐连为一体,形成了“带状组团”的结构,发展为“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布局”。由此苏州的东园西区的城市格局逐渐形成,苏州市逐渐发展为“T轴双城双片”的新空间结构[1]。

3 开发区建设对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影响

苏州市自开发区建设以来,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不断上升。苏州东园西区的城市格局的发展奠定了苏州“世界工厂”的地位,GDP逐年递增,从1986年的104.06亿元增长为1995年的903.11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倍左右。

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发区开始发展第三产业,通过较高的开发强度换取更大的区位价值。自此,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从1985年的20:62:19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到 1990 年为 17:22:61,到 1998 年为 7:56:37,呈现出“二、三、一”的局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 开发区建设的建议

开发区的建设对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开发区再开发,对开发区既有建成空间进行优化利用,对开发区功能配置进行优化提升、对空间利用进行集约化改造,是我国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也有利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升。

4.1 产城融合

要推进多层次的规划统筹促进产城的系统融合。在宏观层面要关注“城市+园区”的融合;在中观层面要关注园区内部“生活功能+生产”的融合;在微观层面要重点关注家庭及个体居民[2]。坚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指导产城的有序融合。

4.2 提升创新

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以及政策和导向的鼓励。开发区尤其是高新开发区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培育创新环境发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开发区应聚集并引进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青年人才,创新性人才,充分的与大学城互动起来,营造一种地域文化,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环境。

猜你喜欢
产城空间结构苏州工业园区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