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赏读例析

2018-02-14 05:47李晶
求学·素材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荆轲大海

李晶

好的文章,读之有“甘美”之味。在中学阶段,因为课业紧张,同学们用以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故在篇目的选择上就应该更加慎重。阅读名篇是提高阅读效率、找寻写作灵感、获取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如果选取思想性、文学性俱佳的名篇进行阅读,对我们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都大有助益。今天,我们就以例析的方式赏读名篇,一探其中的奥秘。大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名篇中汲取营养。

1“说理透彻”。学习名家议论的方式,培养理性思维与探究能力,提高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理解与认知。

推荐篇目: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的,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我小时在乡下住,早晨看到的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晚上看到的也还是那几座茅屋、几畦田、几排青山,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第一步,引出现象。作者从日常生活体验入手,用对比的手法,提出“种田人与读书人互相羡慕对方”的生活现象,借陶渊明的诗得出“农人不似那样闲逸”的结论。

第二步,得出观点:“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的。”结合作家自身经历提出关键论点。

第三步,提出疑问:“它们是什么缘故呢?”借此引起理性思考,其层面由“现象”上升到“本质”,思维逐步深入。

第四步,得出结论:“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结论一针见血,言简意赅。

第五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以“海雾”为例,通过“远观海雾”与“身处海雾”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以翔实、理智的论证语言,透彻地分析了二者的不同。

第六步,强化结论:“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通过现象揭示本质,步步深入,说理透彻。强化了观点,呼应了题目,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给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思路上的借鉴。

2“细致可感”。学习名家描写的方式,以细节描摹展现作者情思,提高汉字表意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推荐篇目:季羡林《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第一步实写,以“梦到母亲”为切入点,情深意切地写出作者梦醒时分哭着回忆关于母亲的梦。描摹细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步以思绪的动态变化写出作者对梦的感受。将思绪比作“碎片”,将“虚幻”的梦化为“实在”的影像,让梦可感,生动形象。

第三步虚写,通过细节的描摹,详细展现了作者梦中关于母亲的点滴回忆。“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舊的城墙”“古怪的尖塔”“白而且大的鸭蛋”“一抹淡红的朝阳”等细节皆生动准确、细致可感,视觉感官下的事物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回忆与思念。因为细致入微,所以真实动人:因为形象丰满,所以意境深远。

真情实感融入艺术性中,产生了感人的力量。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本文不失为一篇细致动人的真情美文。

3“语言有力”。学习名家抒情的方式,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体悟情感特点与语言风格,培养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情感的能力。

推荐篇目:刘再复《读沧海》。

我带着千里奔波的饥渴,带着漫长岁月久久思慕的饥渴,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迷蒙的烟涛,读着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我敞开胸襟,呼吸着海香很浓的风,开始领略书本里汹涌的内容,澎湃的情思,伟大而深邃的哲理。

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隐约地,我听到太阳清脆的铃声、海底朦胧的音乐。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了罗马大将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莉奥特佩拉在海战中爱与恨交融的戏剧,看到了灵魂复苏的精卫乌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了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了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

哦!雨果所说的“大自然的双面像”,你不就是典型吗?

在颤抖的长岁月中,不知道有多少江河带着黄土染污你的蔚蓝,不知道有多少狂风带着大陆的尘埃挑衅你的壮丽,也不知道有多少巨鲸与群鲨的尸体毒化你的芬芳,然而,你还是你,海浪还是那样活泼,波光还是那样明艳,阳光下,海水还是那样清。不是吗?我明明读到浅海的海底,明明读到沙,读到礁石,读到飘动的海带。

别了,大海,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今天,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体验到力、体验到丰富与渊深;也体验着我的愚昧、我的贫乏、我的弱小。然而,我将追随你滔滔的寒流与暖流,驰向前方、驰向深处,去寻找新的力和新的未知数,去充实我的生命,去更新我的灵魂!

作者对于大海的体验丰富而深刻,融哲理与抒情于一炉。理性的思辨、浓厚的抒情性、准确而有力的语言是本文的特色。作者将大海比作书籍,“读着浪花”“读着波光”“读着烟涛”“读着蓝色的文字”,去领略大海澎湃的情思与深邃的哲理。

在语言的运用上,齐整而不失灵活。连续运用“我听到”“我看到”的句式,细腻地展现了文学艺术与大海千丝万缕的联系。句式整齐带来了语言上的力度,材料丰富带来了内容上的信度,丰富多彩,吸引读者。

在抒发对大海“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时,作者连续运用短句,展示了十六对相反相成的意象组合,冷静、客观、理智地展现了大海的内在冲突。短促有力,贴切而又灵活。

接着,“不知道有多少”的排比句式,从方方面面展现了人类活动对大海的不良影响,从而凸显大海自身的坚定与伟岸。在这其中,反诘语气强化了情感的抒发,极富表现力。

最后,揭示大海的启示。以大海的“自由”“力”“丰富与渊深”与人类自身的“愚昧”“贫乏”“弱小”对比,在雄浑的气氛中揭示大自然的伟力与生命的美好。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有力,意蕴丰富,既做到了“以情动人”,又做到了“以理服人”。

4“构思新巧”。学习名家叙述的方式,以新颖而巧妙的构思组织材料,将熟悉的故事讲出不一樣的味道,抒发独到的见解。

推荐篇目:张承志《清洁的精神》

二百余年之后,美名震撼世界的英雄荆轲诞生了。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地读着荆轲的记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在关口到来的时候我敢让自己也流哪怕一滴血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嗜酒,远远地走到社会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愿先生勿泄”,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愿得将军之首”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作者吟咏了一系列“精神清洁”的故事,此处选取了描写“荆轲剌秦”的一节。开篇点明作者观点:“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紧密围绕全文中心,开始叙述这个古老的故事。

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加入了自我的认知与思考:“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在关口到来的时候我敢让自己也流哪怕一滴血吗?”来自灵魂深处的连续三次发问,体现了作者对自我的反思,言语中写尽了对英雄荆轲的敬佩之意。

一句“易水枯竭,时代变了”写尽荆轲处境之困窘,以最凝练的语言写出了核心事件的时代背景。紧接着详写荆轲“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从侧面描摹一个时代的形状。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没有像读者预想的那样重点写作剌秦过程,而是另辟蹊径,不落俗套地选择了“出发那天出现的一个冲突”和“两人舍命”的细节作为叙述的重点。一方面新颖独到,不流于俗,有效地激发起读者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思路清晰,融古通今,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事件的要害,去探寻荆轲失败的根本原因。

作者善于站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将“小人物”放于“大时代”的背景中去,以个性化的理解,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中“清洁的精神”沦灭的无奈,见解独到且深刻,构思新巧有个性,引发读者对精神世界更深层次的追寻。

猜你喜欢
荆轲大海
大海捞金
问大海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令人兴奋的大海
失败的英雄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