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018-02-15 03:38刘北华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囊尾蚴囊虫乳白色

刘北华

(深圳市宝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深圳 518101)

寄生虫主要以寄生在生物体内汲取宿主体内营养内的一种生物,甚至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来改变宿主的行动。为了防止人类由于食用具有寄生虫的猪肉而对身体造成危害,在生猪屠宰前一定要做好检疫工作,重视生猪的健康。对于已经受到感染的生猪,要掌握关于寄生虫在生猪体内所发生病理变化,并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杜绝染疫生猪产品上市。

1 猪囊虫

猪囊虫又称猪囊尾蚴虫,是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虫病(Cysticercosis in Pigs)由有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虫(猪囊尾蚴)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寄生在中间宿主的横纹肌肉、脑、眼,其他器官也常有寄生。成熟的囊尾蚴,外形椭圆,约黄豆大,为半透明的包囊,长径6~10mm,短径5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是一层薄膜,壁上有1个圆形乳白色的小结,其中有1个内翻的关节,头结上4个吸盘和顶突小钩,分为两圈排列。在显微镜的观察下看到为卵圆形小囊泡状,小囊泡外表凹凸不平,颜色深浅不一,这种幼囊虫主要寄生在肌肉纤维组织上,易引起结缔组织增生等现象。鉴别生猪是否患有主囊虫病,需要综合分析猪的临床症状,并观察猪在屠宰后肌肉(如咬肌、舌肌、膈肌、肋间肌、心肌以及颈、肩、腹部肌肉)中是否能看到半透明呈白色,如绿豆大小的透明状囊泡,囊泡中能看到小米粒般的白斑点,若出现了这些现象,基本可以确定患病,因此在鉴别时,要全面的去观察猪表现出的症状,不能以偏概全,导致误诊。

2 猪肉孢子虫

猪肉孢子虫病是由肉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住肉孢子虫病于首次在猪的舌肌和心肌中发现的。主要在腹肌、肋间肌、膈肌、股部肌肉和咽喉部肌肉等肌肉器官中寄生,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平行于肌纤维的乳白色圆柱形小体,个体大小差异较大,长度可从1~5cm,宽度为0.1~1cm。钙化的猪肉孢子虫呈淡灰色的条纹或半点。虫囊在显微镜下显淡黄色或灰白色或。成熟的卵囊内有许多呈弧月等形状的孢子。钙化后会变为黑色硬块,可通过滴加50%甘油水溶液或10%盐酸鉴别。猪住肉孢子虫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通过使用含有氨丙啉、土霉素、莫能菌、常山酮素等抗球虫药可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3 猪蛔虫病

蛔虫不仅会寄生在猪的体内,它也会寄生在人类身体内脏,蛔虫作为一种寄生线虫主要是通过摄食传播,蛔虫卵孵化后很快刺穿人的内脏壁,进入血液。通过血流进入肺部,然后被咳出和吞咽,再次回到内脏,对人体造成极大地危害。主要寄生于猪小肠内,虫体呈中间较粗,两端较细的圆柱状,体表有横纹,体两侧纵线明显,呈黄白色或淡黄色的大型线虫,死后呈苍白色。虫体长15~35cm。幼虫主要侵害肝脏和肺脏,因而常引起肝、肺的炎症反应和肉芽肿。虫体寄生少时,一般无显著病理变化。成虫通常游离在小肠肠腔中,以小肠内容物为食,夺取宿主的营养,因而肉尸通常消瘦、苍白。寄生多时,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出血或溃疡,肠破裂时发生腹膜炎和腹腔内出血。肺脏病变,由于肺组织致密,当大量幼虫在肺内移行和发育时,引起急性肺出血或弥漫性点状出血,进而导致蛔虫性肺炎。肝脏的病理变化,由于幼虫在肝脏内移行引起的肝损伤,常导致肝小叶间质中的结缔组织增生,压迫肝小叶,使肝组织萎缩和硬化,造成局灶性实质性损伤和间质性肝炎。病变轻时,见肝脏表面有淡粉色云雾状的增生斑。在肝脏表面形成乳白色散在的大小不一的斑块,称之为“乳斑肝”,直径约1cm;严重感染的陈旧病灶,由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使“乳斑肝”更加明显,进而形成乳斑肝性硬变。常滴加10%盐酸或50%甘油水溶液鉴别。

4 猪颚口线虫病

颚口线虫病是一种蠕虫蚴移行症,相对其他寄生虫病比较少见,棘颚口线虫的成虫呈鲜红色,头部呈球状膨大,体前端略粗,向尾部逐渐变细,全身有小棘排列成环。虫体长15~45mm。幼虫经肝脏移行进入胃内发育为成虫,多寄生于胃底部黏膜,以其头部深入黏膜下甚至钻入胃壁,虫体的其余部分游离于胃黏膜表面。虫体寄生的局部组织肿胀发炎,有大量黏液,黏膜肥厚,严重形成溃疡病灶。

5 猪大棘头虫病

棘头虫是一种大形虫体,呈灰白色或淡红色,长圆柱形,前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吻突小,呈球形,雄虫长7~15cm,呈逗点状,雌虫长30~68cm,呈宽的螺旋状。生猪感染该虫时,由于虫体的头部侵入肠组织,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可见空肠、回肠黏膜通常有直径1cm左右灰黄色或暗红色局灶性肉芽肿结节,肠壁显著增厚,有溃疡病灶。当虫体吻突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导致肠粘连、腹膜炎以及化脓灶和出血性纤维素性炎症。虫卵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稍尖,大小为(89~100)μm×(42~56)μm,卵内含有一幼虫称棘头蚴,虫体可在猪体内寄生10~24个月。

6 猪鞭虫病

虫体呈乳白色鞭状,前部呈细长的丝,约占全长的2/3,后部粗短为体部,约占全长的1/3。虫体长20~53mm,虫卵呈腰圆形、黄褐色、两端有塞、外壳滑而后,长约5~80μm。本病主要损伤盲肠,其次是结肠,可见肠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灰黄色黏液,大量乳白色鞭虫混在黏液中或叮附在肠黏膜上。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约20d即可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内含感染性幼虫)。生猪在食用含有虫卵的水质和饲料后即感染,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第8天后移动到结肠与盲肠并粘附在肠黏膜上,经30d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4~5个月

7 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上,常呈水泡状向下悬垂着,故俗称“水铃铛”、“水泡虫”。近年来,它是生猪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虫病,可达50%以上。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肝脏、浆膜、网膜、肠系膜及整个腹腔内,肺脏、骨盆也偶有可见,寄生的囊体呈圆形囊泡状,囊壁乳白色半透明,泡内充满透明囊液,囊体由黄豆大到鸡蛋大甚至小儿头大,透过囊壁可看到壁上有一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及其颈部和内凹的头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肝脏的损伤,肝脏表面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被厚层包膜所包裹着的虫体,并常融合成大囊泡,从而引起肝脏肿大,被膜粗糙,色泽灰白,由于大量囊泡持续性压迫和六钩蚴的移行,使肝脏呈现出血性肝炎、间质性肝炎、局限性萎缩和硬化,时间长还有纤维素性物质渗出,可能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8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也有小如豆粒或大于人头,单个或成族存在,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触摸稍坚硬厚实而有波动感,切开包囊流出无色透明液体,内含砂粒样虫体头节。包囊分两层,外层为黄白色较厚较坚韧的角质层,与周围组织呈镶嵌状态,不易剥离;内层为半透明乳白色菲薄的生发膜。病变以压迫性肝萎缩和肝有不同程度的硬变为特点。具体表现为肝脏、肺脏表面有半球状隆突,凹凸不平,体积显著增大,囊泡周围的实质萎缩,切面呈蜂窝状结构,切开包囊流出无臭、不易凝固的透明液体,液体沉淀后,除不育囊外,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许多生发囊与原头蚴。

结束语

食品安全无小事,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食品的检疫,生猪作为我国一种主要肉质食物,在屠宰前一定要把好检疫安全这关,杜绝带有寄生虫的猪肉进入人们的餐桌上。

[1]朱迎春.屠宰后猪的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鉴别及处理[J].畜禽业,2016(12):65-66.

[2]张天伟.屠宰检验验出病畜肉的无害处理[J].中国动物检疫,2017(05):136-137.

[3]陈娟,尹海峰.生猪屠宰检疫中几种常见非肌肉组织寄生虫病的鉴别检疫[J].兽医导刊,2016 (20):58.

猜你喜欢
囊尾蚴囊虫乳白色
在云朵上看尘世
过去(外一首)
一次开颅治疗颅内多发性脑池型囊虫1例
文艺冒险
牛囊尾蚴病的卫生检疫研究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藤田嗣治
猪囊尾蚴病的防治
大理州5县猪细颈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和流行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