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钦国运用“辛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经验探微

2018-02-15 14:17张恩兰聪颖汤水福指导洪钦国
新中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肾水腠理肾性

张恩,兰聪颖,汤水福 指导:洪钦国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洪钦国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洪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擅长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在临床上以辛通温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疗效独特,笔者有幸师从洪教授,现将其运用“辛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总结如下。

辛润法源自《素问》,《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曰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发,如《本草纲目》载:“肉桂下行,益火归源,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本草经疏》曰:“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发散为阳,四气热亦阳……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肾燥。”历代医家或述其象,或寻其因,或论其法,或探其药,或究其方,对此不断引申发挥。洪教授苦思经旨所蕴而有一得,结合临床实践,使经典回归临床,指导临床实践,用辛通温润法治疗肾性水肿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洪钦国教授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肾阴主水,是为元阴,肾阳主火,是为元阳。在生理情况下肾水应上济于心,以养心火,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病理情况下,肾水不升,心火无制,可致心肾不交。而肾水不升的原因一般都认为是肾阴不足,往往忽略了肾阳不足也可致肾水不升,因肾阳不足时,寒凝腠闭,津液输布不畅,周身失去濡养;鼓动无力,不能蒸腾肾水上升,心肾不交,心火亢上,从而出现咽干口燥等燥象。因此,“肾燥证”是继发于腠理闭合、津液输布不畅的一种病理表现,而不是一种致病因素[1]。清代尤怡将燥分为“阴凝之枯燥”和“阴竭之枯燥”,由上述可知,“肾燥”当属前者。张景岳曰:“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辛润法的机理是用大辛大热之品,辛以散之,热以行之,起沉寒,破痼疾,行气化水,布散津液,破阴回阳,散寒通脉,最终达到“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的目的[2]。故洪教授认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可理解为:当肾阳不足,不能蒸腾肾水上升而出现燥象时,应用辛通温润的方法来治疗,因辛能通阳化气,温可强壮元阳,使肾水得以蒸腾,津液布施正常,则全身得以濡润。

1 “肾燥证”与肾性水肿

肾性水肿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晨起时发现眼睑和面部水肿,然后发展至足踝、下肢,严重时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炎症,蛋白大量从尿液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从血管腔内进入组织间隙而发水肿;或肾衰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见尿少,体内水钠潴留而致水肿。本病病理机制比较复杂,临床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治疗凸显优势,因此利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

洪钦国教授认为,肾性水肿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素问·水热穴论》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肾主行水,机体气化功能的发挥及正常的水液代谢,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能及时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由阳气所化,亦赖阳气敷布,即气能生津,又能行津。若脾肾阳虚,腠理闭塞,气化无力,津液无法输布,潴留在内则出现水肿,外无阴水之濡润而见“燥”象。因此,“肾燥之证”和“水肿”都是脾肾阳虚,水液不行所导致的病理结果。同时,水肿既是病理结果,又是病理因素。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湿邪入侵,人体阳气与之对抗,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更伤脾肾之阳。同时湿邪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阳气郁闭,无法推动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从而加重燥象。再者,津血同源,水肿时津液从脉管溢出停滞于四肢、胸腹,则脉管中血量减少,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血瘀易致气滞水停,愈加加重燥象。

2 辛润法与肾性水肿

张景岳在《类经》中注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辛”味可温肾阳助蒸腾气化,可暖中焦脾土升散津液,有利于脾津上达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发挥其“主行水”的功用,将水液润布于周身表里,周身表里才会滋润,未有所燥,达到“润”的功效,故可“以润治燥”[3]。辛润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原理:一是辛温化气。以辛温助阳之品鼓动阳气,化气行水,推动阴精的敷布,方能润泽周身,消除水肿。二是辛散行气。《本草纲目》有云:所谓辛走气,能行气,辛以润之是矣。通过“辛走气”,“辛散”的作用特点能使人体闭合之腠理开泄,寒邪得散,阳气得通,气机通畅,津液得以正常输布排泄,机体得润,水停所造成的干燥之象随之而去。因此,“润”是“辛”的目的与结果。故“辛以润之”,其润燥的效果是通过其行散作用而产生的治疗效应,非直接生津以润。即通过“辛走气”,“辛散”的作用,使津液在气的推动下,得以正常的输布、排泄,从而达到了“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的目的。洪教授在临床中主张辛通温阳和利水合用治疗脾肾阳衰型肾性水肿,虽然力缓,但疗效巩固,消肿后复发少,常用附子、生姜之属,附子与白芍配合使用,能增强利尿作用,白芍还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即使患者微有口干、苔微黄之征,也要认清此为肾阳虚不能蒸腾阴津之故,不要轻易转化为清利湿热。

肾性水肿是一个气乱血水的过程,亦即由气分病致血分瘀,血分瘀致水分肿,水分肿气分更病的恶性循环过程[4]。叶天士云:“络以辛为泄,辛散横行入络”。“辛”味药能开发郁结,宣通气血,活血通络。辛味之类如姜黄、延胡索、红花、川芎、莪术、当归、乳香、郁金、香附、桂枝等正是行散、活血、通经、润燥的常用药物,故能改善营血瘀阻所致血行障碍,促进水液输布,改善水肿及脏腑组织器官失去濡润之“燥”证[5]。

3 辛润法临证常用方剂

洪教授运用辛润法治疗肾性水肿常用的方剂主要有真武汤、温脾汤等。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代表方,源于仲景《伤寒论》,方中以辛温之附子为君。《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走散,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寒,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故附子可温肾助阳,助肾化气行水,达辛润之功,配合辛温之生姜散中土之寒水,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利水湿并健脾,白芍补阴以敛阳,使阳气不外越,得附子、生姜而无寒凉之虑,且缓附子刚燥之性。实脾饮以附子、干姜大辛大热,温壮脾肾,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配枳实、木香、草果、大腹皮等行气利水之品,共奏温阳行气利水之功。洪教授认为,浮肿越明显,阳虚越重,可加重温肾阳之药,除加重附子用量之外,可选加桂枝、淫羊藿、仙茅等以助附子温阳利水,配合牛膝、丹参起活血化瘀之效,车前草加强利水消肿作用。

4 病案举例

蔡某,男,26岁。患者浮肿反复发作3年,再发3月就诊。患者因全身浮肿及蛋白尿,在某医院肾内科住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致消化道大出血,遂停用激素,其后浮肿日益严重后转本院。入院时见全身浮肿,下半身为甚,形寒怯冷,腹胀纳呆,恶心作呕,口干咽燥,舌质淡红,苔微黄,脉沉细。诊断:水气泛滥之水肿证(脾肾阳虚型)。治以温阳利水法,方用实脾饮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子、茯苓各18 g,桂枝、大腹皮、枳实各15 g,猪苓20 g,白术、木香、草果、干姜、泽泻各10 g。治疗月余,浮肿全部消退,后用健脾固肾法治愈,追踪10余年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因有口干咽燥,舌苔微黄之表现,易误认为湿郁化热,而投以清热利水法。辨证的关键在于掌握浮肿严重,以下半身为甚,形寒怕冷。脉象沉细是为阳虚水泛之征;至于口干咽燥,舌苔微黄,乃是肾火不足,不能蒸腾肾水上升之故。《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此即温润之法,临证上常见水肿证口干者,此为肾阳虚不能蒸腾阴津上升之故,用附子等温阳药治疗后反觉口淡,可见《内经》理论之精准。

猜你喜欢
肾水腠理肾性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虎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应用润肝汤治疗肝血燥的体会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观察鲑鱼降钙素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
腠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