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仲华运用浮针治疗紧张型头痛经验介绍

2018-02-15 14:17姚斯韵向娇娇崔志忠林少琴刘玲玲招远祺指导符仲华
新中医 2018年8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皮下

姚斯韵,向娇娇,崔志忠,林少琴,刘玲玲,招远祺 指导:符仲华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头痛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其中,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最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以往被称为肌肉收缩性头痛、心因性肌源性头痛、应激性头痛、特发性头痛,其临床特征以枕颈部、颞部或额部为主或弥散于全头部的轻度至中度钝痛。16%的频发性TTH通过常规治疗不能缓解,并会发展为慢性TTH[1]。TTH的患病率在中国约为10.8%,因头痛所致的每年成本消耗约6 727亿元(CNY),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24%[2]。一些头痛患者在急性TTH发作时需要依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疼痛,但如果长期过度服用NSAID's类药物,则有可能导致药物滥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MOH)的发生。由于多数TTH患者头痛程度为轻度到中度,因此,寻找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尤其重要。

符仲华教授为南京浮针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再灌注活动的首创人,曾获得国家专利12项,发表论文80余篇。浮针疗法自1996年首度面世至今,经历20余年的发展与沉淀,其理论基础及操作手法日益完善,并在国内外迅速普及,主要用于治疗筋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的疾病,尤其在疼痛类疾病方面疗效显著。现就TTH为例将符仲华教授运用浮针的经验和见解作出探析。

1 TTH的发病机制

TTH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既往多认为疼痛是由于头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和头皮动脉收缩导致缺血所致。当前多认为TTH的发病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不同亚型的TTH中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同[3]。外周敏化机制似乎在发作性TTH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即疼痛来自于外周性肌筋膜触发点(MTrPs),肌肉伤害性感受器致敏化导致其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然而,在慢性TTH中,中枢性的疼痛敏化机制则起主导作用,即中枢感受痛觉抑制能力减退可引起TTH[4]。多项研究显示,在TTH患者中,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颈夹肌、额肌、颞肌、咬肌、翼状肌、枕骨下肌群、枕肌、眼轮匝肌、颧肌、二腹肌、颈阔肌、颊肌可常见存在肌筋膜触发点,通过触诊肌筋膜触发点以引起牵涉痛的方式再现头痛[5~7]。

2 浮针治疗痛症的机制假说

浮针疗法为符仲华教授于1996年发明,它作用于皮下,不深入肌肉层,似浮于肌肉上方,故称为浮针。它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以MTrP为切入点,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当用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时,可使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的疏松结缔组织高效率的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到达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8~10]。

3 浮针治疗TTH方案的初步拟定

根据浮针理论及治疗痛症的机制假说,本研究以符仲华教授及广东省中医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师构成研究小组,在浮针治疗头痛的机制假说及临床经验基础上,初步拟定治疗方案如下:患者取端坐位或侧卧位,上臂放松,取同侧上臂外侧前缘中央段为进针点,针具选择一次性浮针,主要由软套管和不锈钢针芯组成。常规消毒,在皮下水平进针,针尖由下向上,指向MTrP,针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皮肤表面可见线状隆起,运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频率为100次/分,扫散时间约2 min。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留置5 h后将软套管拔出,嘱患者起管后勿沾水,留管期间患者可照常活动。

再灌注活动:①胸锁乳突肌:患者头部稍微偏向健侧,使胸锁乳突肌拉伸至最大幅度,医者手固定患者头部,让患者同向偏头并绷紧,医者给予阻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②头夹肌:患者头部前屈并轻微旋转至健侧,使头夹肌拉长至最大幅度,然后医者手固定患者后枕部,让患者后伸颈部肌肉并绷紧,医者给予阻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③上斜方肌:患者耸肩向两耳部位靠拢,医者手掌放置患者肩部,给予阻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双肩下移置初始位置。④颞肌、咬肌:让患者作咬合动作,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以上动作均为患者肌肉紧绷与放松重复交替3次。

4 病案举例

例1:林某,女,47岁,2017年3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2月。现病史,2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头紧箍样疼痛,起病至今每周约发作3~4次,每次发作数小时,缓解时仍有头昏胀感,未系统治疗。睡眠质量一般。查体:按压右侧颞肌时可引起头痛发作。发作时视觉模拟评分(VAS):8.0分。MTrP:右侧颞肌。治疗:患者取端坐位,上臂放松,取同侧上臂外侧前缘中央段为进针点,针尖由下向上,指向MTrP,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频率为100次/分,扫散时间2 min。让患者作咬合动作,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患者肌肉紧绷与放松重复交替3次。操作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将塑料软套管留置皮下,胶布固定。患者头胀感明显缓解。30 min后VAS评分:1.0分。嘱患者留置5 h后将软套管拔出,起管后勿沾水,留管期间患者可照常活动。

2017年3月19日二诊:患者发作次数较前减少,1周期间发作2次,睡眠质量较前改善。最痛时VAS评分:6.0分。治疗:同初诊。随访1个月后未复发。

例2:陈某,男,15岁,2017年5月27日初诊。主诉:反复后枕部疼痛3月余。现病史,患者经常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近3月每当低头时容易诱发后枕部头痛,有时疼痛可辐射至全头,曾至骨科门诊就诊,完善颈椎X光片未见颈椎改变。涂抹扶他林软膏后疼痛改善不明显。查体:双侧斜方肌紧张,低头时可引起枕部疼痛发作。VAS:6.0分。患肌:双侧斜方肌。治疗:患者取端坐位,上臂放松,取双侧上臂外侧前缘中央段为进针点,针尖由下向上,指向MTrP,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向前推进,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进针后以拇指为支点,食指和环指一前一后做扇形扫散,频率为100次/分,扫散时间2 min。让患者耸肩向两耳部位靠拢,医者手掌放置患者肩部,给予阻抗10 s后告知患者放松,双肩下移置初始位置。先后进行左侧及右侧的治疗,方案相同。嘱患者留置5 h后将软套管拔出,起管后勿沾水,留管期间患者可照常活动。

2017年5月30日二诊:诉近日头痛较前缓解,疼痛最强时VAS评分约4.5分。治疗:同初诊。随访1个月,患者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疼痛最强时VAS评分约2.0分。

再灌注活动是在多年的浮针治疗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出的概念,在大量的浮针疗法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单纯进行右手的扫散手法,浮针疗法虽然常常有效,但如果在右手行扫散手法的同时,用左手配合患者的局部肢体的活动,可以提高浮针的疗效。根据这种现象符教授提出了“再灌注活动”这一概念。再灌注活动是根据血液再灌注的观念提出来的,指通过和缓、有针对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续重复地舒张和收缩局部肌肉或者相关联的肌肉,使得局部肌肉或者相关关节的血液充盈,改善微循环,帮助身体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在MTrP的治疗中,拉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拉伸拉长了MTrP的收缩结节中缩短的肌小节,使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之间的重叠部分逐渐地减少,并使所需消耗的能量降低。因此,针对紧张型头痛,关键需要寻找相应的“患肌”,进行相应的再灌注活动,才能保证疗效的最大化。

患肌是浮针疗法中特有的概念,指在运动中枢正常情况下,放松状态时,目标肌肉的全部或一部分处于紧张状态,该肌肉就叫患肌,MTrP是患肌形成的原因,也可以简单定义为MTrP所在的肌肉。符教授认为针对患肌及MTrPs的治疗是TTH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配合患肌的再灌注活动,使激活态的MTrP活动性下降,从而达到缓解头痛的目的。有效的改善颅周肌肉的MTrPs微循环和代谢状态,对颅周肌肉的MTrPs降低活动性,从而可以抑制疼痛向中枢的传导,达到缓解TTH的目的,并且控制ETTH向CTTH的发展。

TTH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的范畴,是指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它往往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病证。浮针治疗是现代针灸的研究成果,主要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治疗,并针对病痛组织起到止痛作用,对应了《灵枢·经筋》中“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特点,浮针的治疗机制与TTH的发病机制相契合,并且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简便的特点,对TTH具有良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皮下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