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偶发性主观心理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2018-02-15 17:15王蕊
西部皮革 2018年15期
关键词:潜意识艺术创作主观

王蕊

1 偶发性主观心理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几乎每个艺术家都有过这种偶发性主观心理,这是很普遍的,因为艺术家基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看到艺术的影子,创作艺术的欲望很强烈。但是,这种主观心理并不是全都具有足够强的能力去转化为艺术创作,有的可能只是使生活美好一点,有的可能使艺术家心情愉悦,能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很少,能够留在历史长河里优秀艺术作品中的就少之又少了。那究竟是什么样的主观心理给来艺术家创作的契机呢?

1.1 直觉

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拥有直观与思维的双重特性。首先是直观性:是对当时观察和感知,并不是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事物的感觉、知觉或是体会。直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把握,是观察和思维的统一。但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明确,具有不确定的朦胧感。

直觉具有突发性,它不期而至。每位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所以直觉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既不会重复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不会发生在两个身上。直觉来时,会被艺术家敏锐的捕捉到,此时,艺术家情绪高涨,创作热情激昂,经常会达到忘我的境界,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艺术图像,并沉醉其中。最后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处理,将他捕捉到的直觉用作品的形式呈现。

1.2 潜意识

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又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有的又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不断的收集我们内心一切思想感情活动、感念和心态,将他们汇集在一起,从而成为一切意识思想的源泉。

艺术家生活环境的影响、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经历以及社会经验的积累都是艺术创作的最好素材,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通过思维活动将其整理,调动潜意识中的有用资源,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潜意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将其转化为主观意志,作用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潜意识为艺术创作提供大致的方向。

1.3 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思维可以理解为就是和常规线性思维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它很可能就会不按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方式走,有某种直觉的含义,是一种无须经过大量资料、信息分析的综合系统,如果其输出不与其输入成正比,则它是非线性的。线性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人类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一种程式化的法则,不利于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非线性思维在绘画中的特征主要是非逻辑性、跳跃性、从表象到意象等。它不按照常规的逻辑思维来进行,它的发生无规律可循,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是一种跳跃性的发散性的思维。当代艺术需要创新,就不能按照线性思维那样循规蹈矩,要利用非线性思维,将那些不清晰的感觉捕捉、整合、提升。非线性思维突破传统地去揭示思维的特质,帮助艺术家更好的了解绘画创作和绘画语言的本质特征。

以上三种主观心理虽然看似有不同,但它们却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偶然发生的,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都是不确定的,都是艺术创作突破传统、开拓创新的源泉。

2 中国画创作中的偶发性主观心理的体现

中国的历史发展决定了中国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不同于别的画种的审美韵味和表达方式。它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和精神的修养,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具有一点的神秘色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大家熟知的八大山人,八大早期的绘画多体现出对现实生活不满情绪,但是真正让他的作品成为古代绘画经典之作的是他在晚期受到以禅宗为主的“三教”兼容思想的影响。八大在国破家亡之后,皈依佛门,借佛教中的禅宗思想来安抚战乱所带来的惊恐不安,以消除心中的痛苦,在世俗中寻找自己精神上的解脱,寻求安然与超脱。使他在这一时期的绘画达到鼎盛,绘画独具个人特色,精彩绝伦。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孤寂、空灵、宁静的意境和他的参禅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成为他绘画语言的主要基调。从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明显读到偶发行主观心理在其绘画创作时的重要作用。他的画所流露出来的气息是流动着的,他不仅停留在一笔一墨的流动,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的造型也是流动着的,这种流动着的气息是画家心境自由流畅的表达,也正是参禅的画家体悟到的灵感表达。

3 偶发性主观心理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东西文化的交流密切,中国画创作也以异彩纷呈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也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但是当静观其变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画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视觉冲击下取得的跨界作品成果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艺术家为出新而出新,盲目的借鉴其他画种而迷失自己,失去了传统中国画的特征和审美标准,当然借鉴学习别人的东西都没有错,只是不能把自身的本体特色弄丢,创新的目的是借别的画种的长处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但是极端的西化倾向,使中国画日益丧失中国画特色。当代的中国画家需要在这样快节奏的绘画潮流中慢下来,静心回顾历史,回顾传统文化。

中国画创作离不开偶发性主观心理,艺术创作的直觉,突显的灵感,非线性的思维方式,长期积累的艺术潜意识,大胆的想象力等中国画创作起到关键的作用。中国画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主观行为。艺术家生活环境的影响、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经历及社会经验的积累都是中国画创作的最好素材。艺术家需要主动的将这些素材整理归类,通过良好的艺术思考,以合适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这些偶发性主观心理虽然看似十分偶然,它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它看似不可控制,让艺术家处于被动的位置,但艺术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掌握一定的主动权。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扩充绘画理论知识和提高绘画技能,掌握扎实的绘画技法,不断地从古画中吸取优秀的创作经验。山本耀司说:“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山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需专注这个领域一万个小时,只要我们选准方向,并且坚持下去,长期的积累,就能在偶然性主观心理来临时,从容的捕捉,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自己风格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画创作中惯用的“临”、“摹”、“仿”、“抚”等格式化的教程,严重束缚了中国画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画学习者,我们应该更加敏感的感受到这一点,不能盲目的继承传统,也不能盲目的丢弃传统,而是应该找到在中国画创作好心境,才能保证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才能使中国画不仅现代化也具有中国画的特色韵味。其次,提高自信,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把创作欲望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是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占主导地位,积极向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时时刻刻的想着创作,就会在不自觉中,将创作带进生活中,有时会达到感觉生活中的一切都能用来创作的境界。最后,自己主动的将有过的的偶发性主观心理,进行整合提升,多试着创作几次,最后会在尝试着获取新的发现,不断地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作品。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要想使作品突出个性散发精神内涵,就要注重偶发性主观心理的培养,简言之就是好的创作心境的培养与艺术修养的提高,才能让艺术家在当今的国画创作中不迷失自己,更能宁心静气的等待良机的降临,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我们应始终忠于自己的内心,用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学习古人的心境,画当代的画,才能在保证中国画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情况下进行创新。从中国绘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画家都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感受融入到审美中,重视人品、画品和内在的真实感受及领悟,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妙趣横生”、“气韵生动”视为中国画特有的精神韵味。

猜你喜欢
潜意识艺术创作主观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