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

2018-02-16 01:22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张树红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8年6期
关键词:会计人员成本产品

山河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张树红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公司”)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要从事桩工机械、挖掘机械、现代凿岩设备三大门类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作为制造企业,由于本行业粗放式生产方式的性质,质量成本控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公司自2015年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通过近两年的质量成本基础工作的梳理,已基本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设置了 “预防成本台帐”、“鉴定成本台帐”、 “内部故障成本台帐”、 “外部故障成本台帐”及 “外部保证成本台帐”五个类别的质量成本台帐,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的设计质量决定着产品质量,然而新产品开发阶段质量管理介入不足,致使产品批量生产后质量问题频发。

2)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制造出来的,然而制造员工知识技能、质量意识参差不齐,且过分的依赖质量检验,忽略了自身加工过程对质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3)质量成本费用归集单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会计人员受专业及工作性质的限制,不能保证其对各项费用产生原因的全面了解,致使企业质量成本核算很难真正反映企业的质量状况。

4)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逃避责任,互相推卸责任,而不是主动牵头组织原因分析及对策,致使问题原因得不到全面分析,改善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笔者作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推进的负责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四点,方能促进质量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质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1)严把产品开发设计关

产品的开发设计决定了产品的 “先天”质量,在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如不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就容易形成由于开发设计 “先天不足”,造成 “后患无穷”的局面。在中国质量协会2015年 “第三次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中结果显示,超过40%的企业未在研发职能上设立质量指标。英国宇航局的研究报告称,制造成本的85%由设计方案早期阶段的选择决定的。如果设计存在缺陷,即使后续工作非常努力,也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问题产品的出现,将严重影响投产后产品的生产秩序,同时还将导致产品销售后大量的退货、索赔事件发生。

因此,为保证设计开发出的产品能满足顾客及法规、标准的要求,应确保设计、制造、质量管理和服务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到设计开发过程,并组织严格的设计评审、样机评审、工艺评审及其他专项评审。针对样机试制、型式试验及各类评审过程发现的每一个质量问题,都应该举一反三,纠正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后才能小批、批量生产。

2)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质量素养

在2017年全国 “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养众多 “中国工匠”。同时指出要让 “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培育铸就大批中国制造的合格人才。

企业要成为人才培育的主体,进行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质量素养管理教育,建立员工质量档案,增强全员质量意识,使员工明白企业成本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收益联系起来。

3)规范质量成本统计口径

针对质量成本费用统计口径不统一问题,企业应牵头组建质量、计划、技术、生产、采购等跨部门的质量成本鉴定小组,并制定规范的质量成本鉴定流程,将符合质量成本费用定义的原始凭证加盖 “质量成本”印章,以便会计人员统计核算,确保所统计的质量成本数据真实有效。

如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以及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差旅费等,可以由会计人员直接从财务数据中根据鉴定结果直接提取。对于难以从会计账簿中直接提取的项目费用,如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中的维修材料费等,应由各责任单位填报,同时报送费用说明及相关分析,经鉴定小组审核后由财务部门统一汇总。

4)责任到人,持续改善

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时,应把质量成本指标通过质量成本科目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工序直至个人,这样每个部门、车间、班组、工序、个人明确了其在日常工作中所负的质量责任,一旦出现了质量问题,完成不了成本指标,对责任人将按制度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成本指标要责任到人,从而倒逼责任人采取改进措施,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零缺陷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曾经说过: “基本上没有什么是新的,差不多每件事都曾被做错过。”应该总结过去做错的事例,从中吸取教训,找到预防措施,防止不良事件再次发生。事前预防,付出的代价往往最小,而事后处理,通常以纠正错误为主,还要消除造成的各种影响,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事前预防的好几倍。

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质量提升行动最终是要落到基层的,因为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基础。生产一线工人对工艺过程最为了解,最容易发现产品的缺陷。因此,企业应充分调动一线员工主动改善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持续改善,从而有效控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后被引入到多个国家。我国自1979年引进质量成本概念,1984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开始了有计划的质量成本推行工作。自那以后,质量成本得到了各有关部门和各类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企业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质量损失,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经济弄潮中的一份子,作为渴求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我们更应借这股东风,在企业大力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降损增效提供保证。

猜你喜欢
会计人员成本产品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财政部:严重失信会计人员将被列入“黑名单”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