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市政道路建设

2018-02-16 04:30覃小军
建筑与装饰 2018年2期
关键词:植草绿化带海绵

覃小军

湖北宜昌明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宜昌 443000

当前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道路建设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减弱了市政道路路面的雨水渗透性能,造成了城市在雨季的时候,道路不能很好地排水,从而导致出现洪水蔓延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了有效地增强市政道路对雨水的吞吐能力,可以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综合应用“渗、排、净、蓄、用、滞”等设计方针来合理利用雨水,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型城市开发。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以应用和发展,它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再利用,保护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给当前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成为了城市道路设计与是施工新的选择。目前各城市建设部门,设计、施工单位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1 海绵城市的理念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雨洪涝已成为我国城市的通病,造成经济损失、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诸多问题。如“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2011年6 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2014年7月12日,哈尔滨水漫金山”。快速的城市建设导致地表不透水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例过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雨水的渗透能力,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市政排水系统负荷等。所以当城市一出现较大的雨水降水的时候,就会出现内涝情况。“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蓄水,在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修复城市的“海绵”功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序的手段,实现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的目标。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城市道路建设中,在道路设计时考虑最大程度减少道路的不透水面积,最大程度保持自然水文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下渗和滞留,延长汇流时间,达到错峰目的。通过对雨水的吸收与渗透,从而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概率[1]。

2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市政道路部分主要有以下3种技术:

(1)透水铺装:在人行道和车流量、荷载较小的道路路面采用透水铺装,削减峰值流量、净化初期雨水并补充地下水。

(2)生态滞留设施:结合道路断面布置和道路两侧绿化带,布设生态滞留塘、下沉式绿化带、植草沟、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生态滞留设施,削减峰值流量、净化初期雨水。

(3)浅层调蓄设施:由于部分区域现状管道已建,改建难度大,可结合道路改建在局部设置浅层调蓄设施,削减峰值流量,达到提高排水标准的目的[2]。

3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

3.1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当前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很多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形式,这样会导致雨天路面湿滑、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阻断了地下水资源补给。而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在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主要采取的是透水铺装,当雨水达到地表后可确保地表处于合适的温度与湿度范围内。透水铺装适用范围较广、施工方便、形式多样、可根据车辆荷载和路基条件进行设计,具有补充地下水、消减峰值流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透水铺装包括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前两者可用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可用于机动车道。

3.2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当前我国现状机动车道主要采用传统的非透水性路面,这会增加路面积水,阻断地下水补给,加剧城市热岛效应。透水性路面可从根本上缓解地表径流对路面的侵蚀作用,起到抗滑防噪的作用。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防止雨水浸入路基而破坏道路路基,应在路面结构的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中,最终排入雨水检查井或路侧分隔带中。

3.3 绿化带设计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中,为了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同时利用绿化作用降低道路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就可以利用植草的作用。道路两侧的生态绿化带,采用生态植草沟,主要用于雨水的前处理,雨水的运输,用以达到净化、渗透、调蓄的目标。植草沟本身具有渗透功能,在降雨量较大或高坡绿地渗透饱和时,来不及下渗的雨水会汇入植草沟沿坡体流下。绿化带内的植物可根据当地水分和雨水水质具体情况,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3]。

4 结束语

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城市道路建设的建设形态不再单一,而是综合路面、绿化面的多面性建设。通过路面透水铺装、人行道和综合绿化带的透水铺装等综合建设措施,在功能上和效用上实现了优化。通过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各个市政道路设计各个环节,增强道路对雨水的“吞吐”能力,最大化利用雨水资源,有效缓解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存在的内涝问题,减小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从此不再“城中看海”,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王鹏飞,肖治微.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7,(1):118-119.

[2] 何卫华,车伍,杨正,等.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9):42-47.

[3] 张洪立.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6):25-26.

猜你喜欢
植草绿化带海绵
最美城市“绿化带”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试验分析
种子
海绵是植物吗?
风景
打招呼
堤防植草现状与管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