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没有个好动的熊孩子?

2018-02-18 01:09兰心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多吉东东衣服

兰心

解读孩子的“好动”

我曾带着年轻的妈妈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她们记录在陪伴孩子的一天中,说了多少次类似“你老实点儿!”这样的话,结果是惊人的!妈妈们每隔一会儿,就要说:“别乱动!”“老实点儿!”“别瞎折腾!”有些妈妈,记录到20次就崩溃了,因为一天的时间才刚过去一半!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想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大部分孩子都是好动的,尤其是那些年龄比较小、言语发育不太完善的孩子,动作就更多。但很多妈妈面对孩子好动的需要,没有积极回应,反而用“限制”应对。当妈妈说着“不要动”时,孩子真的就不动吗?不是的,如果孩子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感受到过多的限制,你会发现他的动作是杂乱、毫无章法且带有冲动色彩的。这就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日常,但是,没有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

我选了几位限制孩子比较多的妈妈,让她们更仔细地记录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细节。这些妈妈纷纷向我反馈:我已经在注意自己的措辞,也试图改变教育理念,但一看到孩子“搞破坏”,就控制不住自己!

在众多焦急的妈妈中,多吉妈妈的心情更为迫切。她回忆了早晨的情形,几近抓狂地说:“儿子快3岁了,可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最喜欢在大人没起床时搞破坏!有一天早晨,我醒来就发现不对劲儿,柜子里的衣服都被折腾到地上,抽纸全被撕烂,一大管牙膏也被挤光了!”而当她忙着收拾残局时,小家伙已经去开辟新战场了!这仿佛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

我很理解多吉妈妈的心情,但孩子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呢?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既然孩子不能不做动作,我们就让他多做有用的动作,少做无用的动作。也就是说,不是让孩子静止不动,而是通过父母有目的的引导和陪伴,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肌肉和动作,做出更多有组织性的动作。父母能充分引导孩子的动作,他的行为就会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这样,孩子既满足了运动的需要,又能成为一个自控性强、对周围的事情充满兴趣的人。所以说,我们不是不让孩子活动,而是要让他的动作“有的放矢”。

好的动作,需要好的指导

很多父母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外国的孩子比中国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朋友圈曾流传过一个日本小学生吃饭的视频,从取餐、分餐、用餐到餐后的收拾,全部由孩子自己完成。视频的最后,一个细节很触动中国父母的心,几个看起来只有六七岁的孩子正努力地擦地板。同样的事情,大部分中国同龄小朋友是做不到的。我们的孩子不太会照顾自己,更不会照顾环境(比如收拾屋子)。原因不是他学不会,而是锻炼的机会太少。

看了多吉的“捣乱”录像,发现他妈妈搜集的很多“证据”中,并不全是孩子在捣乱,而是在探索。比如,多吉把鞋柜里的鞋子都翻出来、弄乱,然后再两两摆在一起。把所有的鞋带都拽开,也尝试系上,但因为不会系最终也不了了之……

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为。孩子开始捣乱时,如果多吉妈妈想着“完了,我又得收拾半天”,那她可能会很沮丧;但如果她想“我可以教孩子收拾东西”,虽然工作量没有减少太多,甚至可能增加,但心情会轻松一些,而且对孩子有益。孩子做出某种动作后,是因为他有一种需求未被满足,如果父母能稍加引导,孩子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想法转变后,妈妈不再害怕多吉搬家式的折腾。多吉再翻乱衣柜时,妈妈拉着他的小手说:“来,我们一起收拾!”妈妈把衣服都抱回床上,给多吉示范怎么分衣服的正反、怎么叠衣服。多吉觉得这件事很新鲜,模仿着妈妈的动作一起做。妈妈看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就分配更多的工作给他,比如把收拾好的衣服抱回柜子里。多吉开心极了,仿佛摇身一变,从一个“破坏分子”成了一个“整理达人”。

随着孩子能力越来越强,他对自己也越来越满意,这种好的感觉会让他做出更多“善意”的行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短暂的快乐而捣乱。从开始的一起整理,到后来妈妈整理大人的衣服,多吉整理自己的衣服,从刚开始只会叠衣服,到后来会挂衣服,多吉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后来,多吉妈妈还教会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餐前帮助大家摆餐具,练习把妈妈洗过的碗放回原处,学习把奶奶买回来的菜归置好……一段时间后,家人发现多吉毫无目的的乱跑乱闹少了很多,能坐住了,不捣乱了,做事也更加有章法。

原来,从混乱的行为到有秩序的行动,孩子需要大人耐心引导和正确示范。他学会了好的、对的行为,自然会放弃那些错误的行为。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动感力

如果你曾细致地观察过小朋友之间的游戏,就能明显地看出孩子们之间运动能力的差别。有的孩子很想融入同伴,但是因为动作笨拙、不能完成任务而遭到排斥。有的孩子却非常灵活,很多孩子都喜欢和他一起玩。所以,动作不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儿,很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社交语言,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當然,发现孩子运动能力很差的父母,内心也是百感交集。东东爸爸就是在幼儿园的开放课时,发现孩子的运动能力存在问题。一群孩子排队走,东东走着走着就歪了,或者撞到前面的小朋友身上。东东爸爸仔细观察孩子走路的样子,确实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迈步时不分缓急、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迈到哪里的样子。他来向我请教怎么教孩子“好好走路”。

其实,孩子从一岁多就会走路,这种能力每天都会被用到。但是,越是最基本的能力,越能反映出孩子大脑的发育状况。孩子走路不平稳,说明他的大脑不能有效地支配四肢,视觉和动作的统合能力比较差,需要练习。

经过咨询,东东爸爸学到一些帮助孩子的方法。回到家中,东东爸爸用彩色胶带在客厅地板上粘出一条直线,模仿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动作,在直线上脚顶脚地行走。东东觉得好玩儿,也站在线上跟着爸爸一起走。为了不从“钢丝”上掉下来,东东竭尽全力稳住自己,他学习爸爸举起双手,摇摇晃晃地走了好几次。反复练习后,他越走越好了。

后来,东东爸爸把直线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有一次,他还贴了几条地铁线,变换着形式哄孩子多玩儿几次。渐渐地,东东的步伐平稳了,一步步走得有板有眼。然后,东东爸爸给孩子播放音乐,让他听着不同节奏的音乐行走。有了背景音乐,东东体会到了从容和优雅,步伐更加有节奏感。

除了走路,孩子的大部分行动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升。孩子跑得不好,可以像训练足球运动员一样,在地上放几个塑料三角锥让他绕着跑;孩子跳得不协调,可以在地上画几个圆圈,让他跳来跳去,或者教他玩儿“跳房子”的游戏……

总之,孩子运用动作的能力虽然与生俱来,但是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更好。父母与其限制孩子,不如通过观察孩子的动作,理解他内心的需要,进而引导孩子做出更好的动作。并且,父母要信任孩子,每个孩子都会在运动中探索自己,然后学着将杂乱无章的动作组织成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行为。

猜你喜欢
多吉东东衣服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贫困青年刻苦自学
读《比尾巴》,学仿写
《小鹦鹉从教记》之得意忘形不听劝
我多想……
多吉的赛马
早起的衣服有舞跳
小衣服
放生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