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18 14:35谢婷周金忠成马丽袁中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试验区现状

谢婷 周金忠 成马丽 袁中伟

摘要    介绍了毕节试验区农业产业扶贫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毕节试验区通过发展产业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试验区;产业扶贫;现状;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3-0247-02

为摸清毕节试验区产业扶贫工作现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拓宽思路,促进全市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2017年笔者积极深入试验区各县(区)、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就产业扶贫工作进行调研。主要从产业规模及分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园区建设、贫困户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与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贫困户、乡村干部等进行交流,梳理了产业扶贫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期为毕节试验区通过发展产业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帮助[1-2]。

1    产业扶贫现状

为全力打好农业产业扶贫行动攻坚战,试验区上下积极抢抓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紧紧围绕“113攻坚战”总体部署,立足资源禀赋,明确目标任务,摸清脱贫路径,完善政策措施,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把农业产业布局调优、规模调大、产业调强、品牌调响、效益调高,推进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以试验区建立的贫困人口脱贫“四有五覆盖”和贫困村出列“五通四有”的标准,落实扶贫攻坚6项行动措施,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3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92.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75%降低至13.19%。

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产业扶贫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产业扶贫政策,试验区相继制定了产业扶贫系列行动方案,出台了农业结构调整相关措施,组建了工作专班,开展了产业扶贫春季攻势及秋季攻势行动,加强督促指导落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2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优势特色产业

2017年,试验区共投入资金70.5亿元,建设产业项目854个,建成主导产业基地61.17万hm2,累计覆盖贫困农户24.79万户、贫困人口87.44万人(次),基本实现产业全覆盖,做到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到人。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4.87万hm2、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91万hm2、茶园面积达到5.61万hm2、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 153.33 hm2、果园面积达到6.43万hm2。猪、牛、羊、禽的存栏量分别达392.52万头、114.92万头、90.38万只、1 826.08万羽,出栏量分别达243.91万头、15.36万头、29.05万只、1 086.82万羽。

1.3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示范带动成效突出

全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4家以上,资产总额80亿元,年销售收入总额45亿元,覆盖贫困户1.2万户;合作社总数达14 064个,注册资金达247.6亿元,带动贫困户12万户45万人,人均增收1 000元;家庭农场、专业大户543家,成员3 226人,成员共出资5.8亿元。在1981个贫困村已建立合作社6 169个,实现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深度贫困村建立合作社1 580个,实现“深度贫困村,村村有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

1.4    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扶贫脱贫效果显著

强化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已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分区完善、一二三产融合、效益显著的农业园区。率先在农业园区推动“村社一体、抱团发展”“五联”促“三变”,形成了“园区+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贫困户)”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园区与贫困户紧密连结。累计入驻企业达981家,发展合作社1 467个,实现产值200亿元,省级园区从业农民总人数37.41万人,辐射带动从业农民67.54万人。各级农业园区涵盖了试验区绝大部分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达10.27万hm2,共覆盖498个贫困村,覆盖5.71萬户、19.89万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比例达21.52%。

1.5    创新扶贫机制模式,利益联结不断完善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生产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转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式。鼓励贫困农户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探索股份合作制、二次返利、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构建更稳固的产业链条。

1.6    整合扶贫政策资源,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结合“五个一批”工程,推广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到人、“特惠贷”等金融投入、能人引领、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覆盖等可持续发展机制和路子。坚持“干部给力,贫困户发力,社会聚力”,鼓励民营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返乡农民等各类组织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村企共建等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精准到户不准确

受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历史原因影响,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生产便道、机耕道、喷滴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规模化和规范化基地不多,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产业基地及园区示范带动能力弱,覆盖贫困农户比例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简单复制、照搬照套”现象存在,生产与市场脱节,“富老板不富老乡”的现象存在,“精准到户”靶向不准。

2.2    经营主体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密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较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合作社和致富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较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广大农村仍受传统小农经济意识和“恋土情结”因素影响,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入股经营的认识不足,造成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村“三变”改革以及一些好的扶贫模式没有得到更好的推广运用。

2.3    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产销衔接不紧密

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藏等环节不全,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大格局,基本上处于原料生产阶段。缺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2.4    科技支撑力弱,产业建设人才匮乏,科技转化率低

一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立足地方优势、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意识;二是农业服务部门普遍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的问题,缺乏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三是科技推广及转化应用率低。

2.5    产业资金不足,融资平台不健全,金融环境滞后

一是产业项目资金缺乏,专项资金条块分割来源分散;二是产业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潜在风险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难度较大,融资平台发展程度低,融资难,金融环境相对滞后;三是产业扶贫基金立项、申报手续复杂,申报范围窄,银行审核难,缺乏抵押,部分短、平、快、小而好的项目得不到产业扶贫基金的支持。

3    发展对策

3.1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强生产规模,扩大增收渠道

毕节试验区具有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潜力和优势,要依托资源,加强规划引导,结合产业区域布局,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力争培育出引领式发展的优势产业。按照“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精准;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帮贫脱贫、联动联考”的原则,为脱贫攻坚增加新动力,实现试验区全部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3.2    聚力“三变”改革,强经营主体,促进利益联结

一是培育壮大贫困乡镇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补机制,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二是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可以折价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在贫困乡镇、贫困村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实现脱贫对象“三变”改革全覆盖。三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等扶贫模式。推广订单帮扶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实现“小群体”对接“大市场”[3]。

3.3    拓展产业功能,强产业提升,促进“三产”融合

一是强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贫困县、贫困乡镇规划建设不同层次的农业示范园,率先在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大力開展农业招商,着力引进涵盖蔬菜、精品果业、田园画廊、农旅体验、休闲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是按照全产业链理念打造产业,提高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拓展产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形成农工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带动能力,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4]。

3.4    创新机制引领,强政策扶持,促融资环境改善

一是创新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投入与管理机制。撬动金融资本投资农业,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滚动放大使用效果,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渠道单一等问题。二是健全产业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整合相关资金加大对产业培育的投入。在扶贫基金申报、项目遴选、政策咨询和市场判断上主动介入,争取更多项目得到产业基金的支持。三是扩大政策扶持支撑。鼓励保险机构和贫困地区开展政策保险、特色农产品保险、目标价格保险和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推动产业辐射和带动贫困户的能力,降低市场风险。

3.5    保障质量源头,提质量升级,强农业品牌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区域,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解决优质农产品数量不多、产品不优等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完善农业品牌战略,大力开展树品牌、创名牌活动,在“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6    拓展产销渠道,强效益增值,促产业链条延伸

一是加快电子商务建设。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二是加快冷链物流建设。加大冷链车、冷库、冷柜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冷链物流与重点销售市场“无缝对接”。三是加快销售渠道建设。搭建农产品产销手机APP,推进田园直购、产品认筹、网络定制等新兴业态发展,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渠道分销”运营模式。

4    参考文献

[1] 付晶.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中文信息,2016(8):312.

[2] 唐小琼.扶贫开发政策在毕节试验区实施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5.

[3] 顾国,王菊.毕节试验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139-140.

[4] 王海,李崇慧.遵义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987-9989.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试验区现状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