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福煤矿迁川记

2018-02-19 01:32孙越崎任忠法口述谢乐乐整理
协商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焦作机器煤矿

┃孙越崎 任忠法口述 谢乐乐整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随后,全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战争状态。为了保存实力,长期支持抗战,沿海和华北沦陷地区的大批工矿企业开始拆迁机器,转移人员。

在这场大潮中,当时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中英合资的焦作中福煤矿公司南迁武汉,西进四川,在凶险万分的情况下,完成了千里安全大转移,并在后方积极开展生产,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业缩影,全国第三

中福煤矿是整个焦作工业发展的缩影,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英国福公司(下称英福公司)。

从19世纪末开始,一批外资企业纷纷来到中国,采取独资经营或与中方合资经营的方式染指采煤业。而其中在中国经营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是英福公司。到了1916年,英福公司年产煤炭42万吨,产量仅次于当时的开滦、抚顺两大煤矿,居于全国第三位。

但是英福公司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富豪劣绅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且导致许多土窑倒闭,直接剥夺了许多以煤为生的穷苦百姓的生存权利。为与英福公司抗衡,地方小煤矿于1911年先后合并为中州、豫泰、明德三家煤矿公司,后又于1914年8月合并组成官商合办的中原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官股纷纷加入中原公司,为避免中原公司和英福公司长期斗争,两败俱伤,中方外交部提出共组福中总公司的建议,遂被双方积极采纳。1915年6月1日双方在焦作成立了福中总公司,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之一。这一时期的福中总公司有矿工8400名,占当时全国500人以上的工矿企业工人总数的7.7%。

正当煤矿顺利发展之时,1925年发生在上海的“五卅”运动波及焦作,原英福公司所属的煤矿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历时长达8个月之久,从而沉重打击了其在焦作煤矿的生产经营活动。

煤矿罢工结束后,英福方面决定与中方合组新的公司,以保证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933年6月1日,依照中国法律组建的中福公司联合办事处在焦作矿区成立,职工总人数超过了一万人。在当时,这个数字约为整个河南煤矿职工总数的一半。

焦作中福煤矿旧影

力排众议,决定转移

1936年,中福煤矿产销两旺,年产量达100万吨,打开了焦作无烟煤在华北及华中一带的市场。然而,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全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保存实力,长期支持抗战,沿海和华北沦陷地区的大批工矿企业开始拆迁机器,转移人员。其实在当时,原中原煤矿公司的有些董事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认为这是“河南的财产,不能拆走”,此时,中福煤矿总经理孙越崎作为支持转移的一方明确表示:其一,若不拆不迁,煤矿设备则敌人可用而我国不能用;其二,若完全破坏,则敌我都不能用;其三,若拆下运到抗战后方,则敌不能用而我可用。综上考虑,只有拆下带走才是在当时环境中的最佳选择。反对派权衡再三,最终同意转移。

当时,原英福方面的代表也反对拆迁,有明智之士便指出:“日本是你们英国的友邦,但它是我们中国的敌人,我们不能允许敌人利用这些设备来反对我们,一定要拆!”最后,英方代表同意拆迁。

最终,在这场大潮中,当时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中英合资的焦作中福煤矿公司踏上南迁武汉、西进四川的征程,在凶险万分的情况下,中福公司的300多名职员、700多名工人带着4000吨机器材料迁往大后方。

南迁武汉,西进四川

战火硝烟中,转移如此庞大的工厂绝非易事。在当时领导的组织下,全矿员工拆迁地面及井下机器设备材料,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将器材分批装车抢运汉口。当日军南犯新乡时,矿员们装运器材的最后一列火车已通过新乡。1938年3月,所有中福拆迁南运的器材先集中存放在汉口丹水池煤矿。

此时,四川民生轮船公司总经理兼天府煤矿公司董事长卢作孚来汉口,听闻中福煤矿器材及技术管理人员和技工都在汉口后,卢作孚大喜,立即同意并应允负责把中福机器设备优先运输入川。

设备有了,那么要在哪里开矿呢?孙越崎赴川调查发现北碚对岸后峰岩天府煤矿的采煤条件较为合适。虽然该矿采掘运排水全用手工,改造并非易事,但它也有优势:首先,它有一条17公里长、钢轨铺设、可运5吨重煤车的轻便铁路,从矿区直达嘉陵江边的白庙子;其次,它煤层较厚,可采煤层有两层,一层厚2至3米,一层厚1.5米,储量丰富;第三,矿产一旦运出,由嘉陵江下运重庆不到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据此,天府矿业公司正式创办,原中福李河矿长张莘夫出任天府煤矿矿长,卢作孚为董事长,资金为150万元(法币)。

天府煤矿名为改造扩建,实则比新建还要困难,改造工程进行一年左右,作为中福在四川合办的第一个煤矿,其后来的年产量达到50万吨,相当于重庆附近几百个煤窑的总年产量,占了重庆全年用煤量的一半左右,对抗战后方工业和上海迁川工厂及民用煤炭的供应贡献很大。四川原有煤矿都是规模较小的土法生产,自中福与老天府合办后,才开始采用机器开采,为四川机械化煤矿的发展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1938年随焦作煤矿南迁的河南籍员工

中福在四川合办的第二个煤矿是在岷江流域犍为县的嘉阳煤矿,当时煤矿还自修一条小铁路,解决了嘉阳煤矿外运难题,因煤层薄,年产量为12万吨至15万吨。在四川合办的第三个矿是威远县黄荆沟的威远煤矿,由盐务局、中福和资委会三方合办,年产10万至12万吨,专供自流井、贡井煮盐、资中糖厂及酒精厂之用。第四个合办的是隆昌的石燕煤矿,由中福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办,后因该矿区资源萎缩,就与重庆北碚澄江镇的全济煤矿合并。

四个矿合办成功后,中福迁运入川的器材、现款和人员技工也分配完毕。当时电、机修、风钻等各种技工不够用,矿厂只好让焦作当地职员避开日本人潜回焦作,并冒险招收技工数十人赴川,一面工作,一面培训四川本地工人。当时,四矿的总公司设在重庆机房街一个新建的大院内,合处办公。

迎难而上,贡献突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不久,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占领焦作,一面在谈判桌上拖延时间,借机调兵遣将,一面派特务打进焦作矿区,散布流言蜚语,暗杀革命干部,搞得人心惶惶。

从1946年下半年开始,国民党方面加紧向焦作矿区附近活动,逐步形成了包围圈。为了防备敌人攻占焦作,中共一方面在市区举办备战训练班,动员广大职工备战转移,一方面指示工人把煤矿的机器设备和贵重物资转运上山。

在转运机器的工作中,国民党妄图阻止矿员们拆卸转运机器,他们经常出动美式飞机,疯狂地对运输队伍进行扫射。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全力以赴转运机器。大车和牲口不够用,就用膀子抬。技术工人、职员,甚至后勤人员,都无一例外地自动参加了运送。一些笨重而又难以移动的机器设备,工人们就想方设法破坏掉。他们拆掉了发电机上的原动力机,锯掉了高车架上汽缸的铁拴,卸掉了井上井下的全部水泵。待敌人来到焦作,留给敌人的是被水淹没的废井。

为了抓紧转运机器设备及其他物资,工人们日夜抢运。时逢初秋,阴雨连绵,运输的道路又全是山路,工人们在泥泞陡峭的山道上,一趟又一趟地抓紧赶运。鞋磨破了就赤着脚,靠手抬肩扛,硬是把机器设备运到了山里。

转运机器的工作一直坚持到敌人攻进焦作,10月12日,敌人侵入焦作,美国造的炮弹开始向北厂轰击,飞机扔下了燃烧弹,火烧起来了,工人们仍在坚持着北厂最后一批机器的装运。终于,工人们把这批机器运抵较安全地带。当时年仅10岁的任忠法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形:生产用的大锅炉运来时,放在一辆大平板车上,由于一路上坡,六七十号人一起往坡上运。

焦作煤矿第二次大迁移至山西晋东南地区,建立了石圪节煤矿、小河铺煤矿、西白兔发电厂、固县铁厂以及3个兵工厂,为解放战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随后的日子里,中福煤矿又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它的历史地位却愈加牢固。2018年1月,中福煤矿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这里有许多历史留存,主要包括:二号井台、井架房旧址,三号煤矿竖井及配套用房,电机房,总办事处办公房,医院,电影院,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发电厂房,电机、绞车等设备。时光流逝,这些建筑、物品仍然伫立在那里,带着故事,带着历史,旁观着当今时代的日新月异。

猜你喜欢
焦作机器煤矿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机器狗
机器狗
未来机器城
临轩听雨
焦作:政府买服务的签约之路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