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农业产业链延伸

2018-02-19 03:58徐子杰汪文静冯国涛
商场现代化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产业链

徐子杰 汪文静 冯国涛

摘 要:我国农业目前已经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时期。安徽省农业规模大,是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近几年来,皖南农业发展迅速,但从产业链的视角下来看,皖南的农业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产业链组成简单、产业链的组成环节不足、产业链的运转效率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皖南山区农业的发展显得不尽完美。“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产业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不单能促进农业增值,而且有利于打破传统的以农业发展农业的思路,将农业放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中进行分析。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皖南农业;产业链;产業链延伸;农业现代化

一、安徽省的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

1.产业链种类丰富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又借助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使得农产品种类多种多样,某些产品产量甚至位居全国前列。在农业逐步发展的现阶段,近几年来安徽省围绕小麦、棉花、油菜等优势农产品,建立了相应的优势区域规模化产业带以及农业产业链。

其中,皖南山区根据其自然资源禀赋,不断探索发展,建立了茶叶、干鲜果、蚕桑、蜂产品等优势产业,并围绕这些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链。

2.产业链延伸势不可挡

现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还包括农用化肥的生产,优质苗木种子的培育,农业物资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另外,农业产后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环节。2017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756家,比去年底增加32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7847.7亿元,增长10%。

3.龙头企业不断扩大

近年来,安徽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化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2016年末,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38个,一些企业已成为农业经济中的顶梁柱,带动了全省农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企业大量加工农产品,聚集了大批农民,规模效益突出。

安徽天方茶业集团位于皖南石台县,主要从事与茶叶加工、生产相关的产业,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国家茶叶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茶叶行业的百强企业。

4.农业产业链运转的环境条件逐步加强

安徽省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农村基本社会服务全面进步,农村面貌和明显改观。2016年末,全省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99.5%;全省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全部村的49.2%,比2006年提高20.1个百分点;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占62%,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37%,有卫生室的村占94.8%,提高6.1个百分点。

二、皖南山区农业产业发展SWOT分析

皖南山区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以南地区,与苏、浙、赣接壤;行政区划上包括宣城、黄山、池州与其下辖的十八个县、市、区,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物种多样,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著名茶区,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

1.皖南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良好适宜的自然条件

皖南山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植物生长的光、热、水条件优越;并且皖南地区的土地状况具有平原少,山区丘陵多的特点,丘陵地势与亚热带气候叠加形成了多种局地小气候,如谷地气候、坡地气候,多种气候为皖南地区的茶、林、药、果等生长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条件。

(2)源远流长的历史条件

农业生产具有历史的延续,皖南山区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皖南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农业的经验。皖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文化也起源甚早,萌芽于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以经验茶叶为主的徽商足迹遍布天下,令皖南的茶叶享誉全国,足见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历史悠长。

(3)便捷的交通与优越的区位

皖南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外圈和华东经济区的腹地,在交通上,凭借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宽阔的水道及众多的公路为框架构建的交通网络,沟通了皖南山区与全国的联系,促进了皖南地区的发展,使皖南山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2.皖南山区农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土地破碎零散,机械化不足

受自然条件限制,皖南多为丘陵地区,没有大面积连片农业用地,且田间道路状况较差,仅仅勉强维持人畜行走,大型农业机械难以下田作业,又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目前较为困难,故只能采取古老的人力畜力耕作,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农业基础薄弱,调整转型迟缓

皖南山区的经济实力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基础薄弱。与此同时,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寻求工作机会,留在家中的多为老弱妇孺,文化水平较低,难以快速的接受新事物,产业升级与转型因此较为困难。

(3)产业链中的增值环节薄弱

皖南地区是全国著名茶区,但其在茶树良种培育与茶叶深加工等产业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相关产值也不是非常突出。此外,农业管理体制落后,农民生产观念落后,都是发展农业增值环节的制约因素。

3.皖南山区农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

21世纪,“融入长三角,对接珠三角”战略步伐的推进,让安徽省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使皖南农业产品的省外甚至海外市场得到极大的拓展,进而促进了皖南山区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带动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

(2)政府的政策扶持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每一项政策都有针对性,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安徽省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于《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致全省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三区”“三园”“一体”建设,等一系列共十八项政策。

(3)独特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

皖南的传统历史文化跨越千年,其中包括儒家的传统文化、享誉海外的贸易文化、丰富多彩的村落民俗文化,以及多年积累的旅游文化。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回归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政府也顺着潮流大力发展将文化和旅游业相结合的高端服务业。皖南可将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以此带动农业发展。

4.皖南山区农业发展的风险(Threat)分析

(1)地质气候灾害风险高

皖南山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与水文特征,地质气候灾害频繁发生,虽然规模不大,但危害性很大,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汛期,降雨量越大,时间越長,灾害发生数越多,易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2)劳动力大量外流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出求学的青年在学成之后往往选择留在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发展;或是当地青壮年选择外出从事餐饮业、服务业、建筑业等其他行业,青壮年不愿务农,留守家中的多为老弱妇孺,给农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3)市场发育不健全

皖南总体经济水平与周仍然无法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以及各种专业服务机构不够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难以为农民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与服务。

三、皖南产业链延伸的探讨——以茶业为例

1.皖南茶业的发展历程

皖南茶区已经有四十多年的种茶历史,茶园占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在技术、设备、种植基础上都在全国相同产业中名列前茅,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处于顶峰时期,在当时是安徽农业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也是主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在此期间,安徽省的茶叶更是一度占据了中国的茶叶市场,成为中国名茶,如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名声传至世界各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皖南茶业产业开始停滞不前,在全国的影响力开始下滑,与周边省份开始出现差距且逐渐扩大,皖南茶业开始面临严峻的局面。

2.皖南茶业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1)品牌建设不足,行业同质化严重

皖南茶叶品牌众多,但是真正对茶叶行业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茶叶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远低于其他地区,严重制约了皖南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有名茶而无名牌,使优质茶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很多茶企的品牌建设陷入了误区,茶企普遍注重茶叶的包装,包装的好坏现已成为判断茶叶好坏的标准。故现在的茶叶产品,不仅产品本身同质化、价格同质化,就连包装也趋于同质化,甚至连茶叶门店与卖场的布置也出现了同质化,缺乏特色。

(2)集约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皖南茶园多位于山区,大部分茶叶的采摘、生产、加工以及销售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茶农因此大多需居住在山中。因此,以家庭为单位的茶农大多分散在山区各处,大部分茶农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茶业行情,只能盲目生产。

目前安徽茶园普遍存在修建不当,采摘不合理等问题,且大多数茶园基础较差,良种覆盖率不高,缺乏科学规划,严重限制了皖南茶业的发展。此外,山区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科技意识淡薄,与茶叶相关的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叶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仅有饮用功能,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不利于茶业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

(3)产品结构单一,消费群体局限

茶叶行业具有较为十分明显的季节特征,尤其是绿茶,优质的绿茶从产地,到采摘,再到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且储存较为困难。安徽茶企往往只用春季的鲜茶叶生产名优茶,夏秋两季的原料均被浪费,产品结构单一,茶叶原料利用率不高。

茶叶的消费主要有两大块,一为日常饮用消费,二位馈赠消费。茶叶行业整体消费群体从年龄上看多为中老年人,从性别上看多为男性。并且,茶叶的消费还具有地域性,安徽省的茶叶大多为省内消费,全国范围的销售以及出口海外较少。由此来看,安徽省的茶叶消费群体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皖南茶业产业链如何延伸

产业链的延伸可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以及空间链四个维度进行。

(1)价值链的延伸

第一,突出精品,发展优品。现在皖南茶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其产品主要为茶叶这类初级产品,并且皖南土地零碎,无法发展规模化的茶叶种植,因此可发展精品茶叶,注重茶叶的质量,提高茶叶本身的价值。

第二,科技兴茶,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茶食、茶饮、茶药等为代表的茶深加工产品正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对茶叶中的功能性成分在其他领域的开发,可以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

(2)企业链的延伸

第一,发展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支持龙头企业以合法的方式,如兼并、收购等,将众多小型茶叶企业聚集,建立大型茶叶企业,进而创建茶叶产业化基地,带动与茶叶生产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茶叶良种的研发与培育,茶叶种植的机械制造等。

第二,建立健全从企业到合作社再到基地农户的组织化生产模式。茶叶没有合适的效率是制约皖南茶叶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户聚集在一起建立生产基地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直接与合作社沟通,茶农不再需要承担无法销售茶叶的风险,只需安心生产;企业也不必漫山去与茶农沟通,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三,打造茶叶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皖南地区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可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叶品牌的建设中,形成茶叶的特色与个性,提升茶叶的精神内涵,从而打响茶叶品牌。

(3)供需链的延伸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新产品。以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为代表的茶产品的热度在不断提高,将茶叶向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延伸,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抗氧化剂等功能性成分,用于其他领域中,具有极大市场潜力。

第二,發展“茶旅一体化”,实现产业融合。2018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现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希望通过旅游等方式放松自己,皖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景色气候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而“茶旅一体化”将茶叶与旅游业结合,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融合。

第三,扩大皖南地区出后贸易。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国家中大多为茶叶消费国,茶叶生产国中,中国又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茶叶质量最好,皖南地区又有盛产茶叶,具有较大出口优势。

(4)空间链的延伸

在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各种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等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了产业布局。

皖南地处丘陵,具有山地、坡地、谷地等多种地形,故可利用这些地形多样化的优势,发展与之对应的具有优势的茶种。此外,皖南地区还有发达的交通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可根据这些优势发展与优势产业,如物流运输业与旅游业等。

四、结论

皖南茶业在发展内容、发展方式、以及产业链的运行体系上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对与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产业链的延伸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摸索。

安徽省的现代农业发展要依据国家的政策方针,结合本省特色与发展状况,利用区位优势,突出安徽省的特色农产品并围绕其建立优势产业,进一步建立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并在实施过程中开创农业产业经营新模式,打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思路,研究制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制度,实现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文海.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8):711-714+74.

[2]王晶晶,卢碧芸,熊健.皖南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探索——以绩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501-4503.

[3]张芳,王根杰.皖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的SWOT分析 [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3):106-109+11.

[4]王旭东,刘海.皖南山区地址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典型案例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4):84-88.

[5]武咸春.安徽省茶业发展对策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24-25.

[6]凌云强,张必桦,张家侠,赵强.安徽茶园现状及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323-325.

[7]钟艳,时宇.产业链视角下安徽茶企发展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7,31(4):87-91.

[8]吴劲松.“三农”成就发展辉煌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web/info_view.jsp?strId=04412b0e90934 c479c84e3e730ee9221,2018-02-26/2018-08-22.

[9]安徽省统计局.解读:前三季度农业生产总体平稳.[EB/OL].http://www.ahtjj.gov.cn/tjjweb/web/info_view.jsp?strId=1510274942526324,2 017-11-11/2018-08-22.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产业链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