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的“双缺口”困境及解决对策

2018-02-19 08:06邹静
对外经贸 2018年8期
关键词:困境

[摘 要]外贸人才供需面临着供大于需的困境,同时跨境电商人才缺失已经成为阻碍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一困境,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必须转型,以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实战参与提升跨境电商师资水平,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培养懂外贸、通语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双缺口”困境;人才孵化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8-0124-03

Abstract: A new dilemma situation arises: the supply of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alents exceeds social demands, while the lack of cross-border commerce talent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which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commerce businesses. To solve the “Two Gaps” dilemma, The training of foreign trad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must be transformed, such as optimize market-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enhance the teachers ability by encouraging them to go to enterprises to do real cross-border commerce business, set up cross border commerce talent incubator base with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n cultivate complex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who obtained foreign trade knowledge, excellet english and internet thinking.

Keywords: Cross-border Commerce Talents;“Two Gaps” Dilemma; Talent Incubator Base

[作者簡介]邹静(1984-),女,湖南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结算、跨境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校级教改课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外贸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序号:37);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大数据时代下培育跨境电商促进江西外贸升级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J1503)。

2012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扶持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2015年“互联网+”战略的提出让跨境电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十九大报告中将“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作为建设贸易强国的着力点,外贸新业态将成为引领外贸转型升级的引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培养新业态外贸人才成为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命题。

一、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双缺口”困境

2012年以来,以跨境电商为主的外贸新业态的爆发式增长,使外贸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特点,即需要懂外贸、通语言、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的调研数据显示,85.9%的企业反映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而其中82.4%的就业者无法高质量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1],高校应届生普遍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差、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窄和视野不开阔等问题。从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目前落地的校企人才联合培养范围不广,能够提供真实外贸环境培养外贸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人才培养数量也相对有限,而以跨境电商为主的学徒制、“订单式”校企联合培养刚刚起步。目前外贸行业面临严重的企业需求与人才供应的“双缺口”困境:一方面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基数并不低,传统外贸的低迷让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形成了需求缺口;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跨境电商相对领域的人才缺口达到450万之多,而且缺口还在不断扩大,形成了供给缺口[2]。

二、跨境电商人才“双缺口”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企业需求存在时滞

2012年以来跨境电商迅速发展,跨境电商企业和平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通过“干中学”逐渐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使用期限通常是3年左右,人才培养的周期是4年,同时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缺乏系统的成熟理论和教材,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也处于刚刚接触的阶段,将跨境电商作为专业方向的条件并不成熟,仅在部分课堂上作为发展趋势加以提及。2015年以来,跨境电商成为外贸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被陆续纳入高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人才培养周期和专业师资的困境依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而跨境电商的发展却日新月异,使得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形成时滞。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企业和平台的参与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与审核。从制定流程上看,通常会由教务处事先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内容和通识教育、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核心专业知识和选修类课程的课程占比,然后将制定精神和模板下发到各学院。各学院在系部进行充分讨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趋势,经过部分高校间的调研,初步拟定开设的课程和学时数,再在学院层面由各系部负责人协调交叉开课情况,上报校教务处并找相关专家审核,之后根据审核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后定稿。从制定流程上看,缺乏非常关键的两个环节:一是用人企业和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反馈;二是跨境电商平台的意见。这两个主体代表市场需求和行业资深专家,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缺位会导致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代入式”外贸企业环境

在外贸人才培养上,应用型本科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知识体系上,强化业务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提升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提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外贸人才[3]。但由于全国各地外贸发展不均衡,外贸环境和外贸企业数量很难支持高校普遍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而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多浮于形式,通过实验室软件模拟完成外贸流程是普遍的做法。但是商业现实环境和软件系统设定相差甚大,且上机模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的商业意识和营销沟通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4]。由于跨境电商出口面临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甚至终端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差异很大,跨境电商综合模拟软件只能在内容上模仿亚马逊、Ebay、WISH、速卖通等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流程,很难形成互联网思维,走向工作岗位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2]。

(四)“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跨境电商师资不足

阿里巴巴研究院调研发现,企业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主要依靠跨境电商平台、商业机构和企业自身,分别占比达65%、11%和13%,仅有3%的企业选择了高校[1],说明目前高校跨境电商教育发展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一方面,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考评机制均不健全。博士学历是门槛条件,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时重点看科研业绩,因此具有跨境电商实战经验的师资难以引进,高校教师也缺乏往“双师型”发展的能动性;另一方面,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培训主要依靠行业协会培训班、跨境电商模拟软件培训以及政府部门面向企业开展的培训,在实战性、涵盖面和参与度上均非常有限,因此高校师资难以满足跨境电商的发展需求。

三、应用型本科跨境电商人才培育对策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周期,缩短人才供给时滞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效地缩短人才供给的时滞,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紧跟外贸实践发展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将培养方案调整的时间定为1-2年,缩短高校教育应对社会需求的反射弧;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应从两方面入手,与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双向信息反馈渠道,一是由高校相关部门与各地(尤其是外贸行业集中地区)行业商会进行对接,了解企业跨境电商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诉求,二是以二级学院学团办为主体,重点了解学生毕业后在跨境电商从业过程中关键能力缺失情况。通过两个方面信息的反馈,可以了解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整培养方案时可以有的放矢,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从而有效缩短人才供给时滞。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促进校企人才培养“信息对称”

跨境电商平台培训规模有限,且主要针对外贸从业人员,供给能力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要解决跨境电商人才“双缺口”困境,必须依靠高校稳定的、大批量的人才输送。所以必须从源头上改变跨境电商人才供应现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5]。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上,既要有一线教师、学院、教务处和专家组意见,同时必须将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意见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如图1所示,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课程模块框架内,通过企业和同行高校调研,初步拟定专业课程模块,在高校专家和跨境电商平台把关后,选定跨境电商方向性课程,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供学院内部讨论,最终提交教务處,以保证跨境电商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的人才需求和先进经验可以有效地反馈到高校。

(三)组建跨境电商“代运营”学生团队,让学生接触实际业务

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面,社会和高校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探索了 “网店+创客”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跨境电商孵化基地,搭建“师资+仿真+实训+就业+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搭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要求企业提供实训平台、货源、物流、信息流等,在高校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建团队 “代运营”企业的实际业务[6]。目前,学生团队的组建通常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内完成,并由本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而实践中外贸团队的搭建需要不同的专业背景,以B2C外贸企业为例,一个外贸团队通常需要营销策划人员、网络营销人员、网站开发人员、网站运营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单一的专业背景很难实现团队的正常运营。因此,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不仅要求学生组建运营团队时在多学科范围内进行,而且应为团队配备3个不同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让团队运营环境高度仿真,实现真正的代运营。

(四)积极与跨境电商平台师资进行对接,提高高校师资水平

充实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力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向跨境电商平台借师资。虽然在人才引进上的硬性条件无法改变,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了第二课堂和综合实践类课程,对于这类课程可引进各大跨境电商平台以及知名电商培训交流平台的师资,如亚马逊、EBay、速卖通、雨果网、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平台的讲师,将企业培训的内容,如各类知名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规范、平台规则、数据分析、平台操作、营销推广、国际物流等引进高校课堂[7]。另一方面,打通高校教师进入跨境电商平台和企业实践的通道,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让教师实际参与到跨境平台的运营管理,使其既懂跨境电商理论知识,又通晓跨境电商实践运营。

[参考文献]

[1]戴明华,范晓男,郭芳.校企合作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18(4):124-127.

[2]王琼.新形势下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5):93-98.

[3]阿里研究院.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EB/OL].http://www. 100ec.cn/detail--6254680.html.2015.6.2.

[4]刘秀玲,牟岚,刘岩朱,瑞雪,李国鹏.跨境电商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析[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2):185-189.

[5]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3):184-187.

[6]苏杭.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导向的高校跨境电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6(12):139-141.

[7]苏曼.跨境电商专业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70-174.

(责任编辑:乔虹 刘茜)

猜你喜欢
困境
困境
夏日困境大“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困境中的欧洲一体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