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及其完善路径∗

2018-02-20 01:48邹升平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有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

邹升平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内嵌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它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而且能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部比例与社会比例有机结合。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其私有制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社会比例缺失导致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相背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与市场经济的社会比例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属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现实可能、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现实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内在规定了其完善路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把完善市场主体与推动市场体系发展以及政府改革三者有机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探究其形成与发展中的基本规律、总结其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提供重要参考。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关键在于明确其形成与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的逻辑必然性,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关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按照市场规则运行的经济机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甚至认为要实行全面私有化;另有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运行的需要,因此,公有制经济资源配置仍然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还有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天生融合。现有观点都未完全展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且存在以下三种缺陷:一是形而上学地认识市场经济,看不到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变化,没有从近代以来生产社会化发展变化的视角看待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要求的发展变化及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二是对公有制条件下为什么能够发展市场经济并获得巨大成功仅限于公有制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层面;三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逻辑必然性中的重要作用尚未足够重视。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形成、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两方面的根源: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客观需要,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趋势。以往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探讨前者,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本文尝试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市场经济基本要求演进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并以此揭示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坚持的完善路径。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基本要求的演变

习近平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99页。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的,只有存在商品和商品交换,才能有商品交换的市场,当然,并非有了商品经济就必然产生市场经济。随着工场手工业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角,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社会化程度相对不高,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生产社会化状况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只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各市场主体展开自由竞争,就能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亚当·斯密指出:“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和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注]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52页。斯密主张,只要存在自由的市场主体和完善的市场规则,社会资源就能得到最合理配置、社会财富就能实现最大化。该思想反映了社会化程度较低状况下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资源配置的社会比例不明显,市场配置资源效益受社会整体影响较小。

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的普遍化使得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需要考虑社会比例问题。如果忽视资源配置的社会比例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其结果就是出现部分行业的生产过剩。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仅关注个体局部比例而忽视社会比例,导致资源错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频发。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社会部门之间会缓慢实现均衡,但对生产力无疑是极大的破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初步认识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社会比例。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资产阶级认识到社会比例的重要性,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然而,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满足不了生产社会化的社会比例要求,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与生产社会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由单纯个体局部比例向局部比例与社会比例转变,体现了生产社会化发展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新要求。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演变

生产中的社会分工程度是决定资源配置比例的重要因素,生产越是社会化、社会资源配置越是需要注重社会比例因素。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演变:一是,客观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宏观调控主体,资产阶级政府作为资本家总代表承担不了社会化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重任;二是,需要有真正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性的市场主体,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仅是私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代表不了社会整体利益、满足不了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对社会整体比例的要求。马克斯·韦伯指出:“一个经济体系的资本主义形式与在其中起作用的精神通常存在于不那么决定性的关系中,即一种彼此‘适合’的关系,而非存在于‘法则性’依赖中。”[注]〔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秦明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7页。韦伯在这里谈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精神(市场经济)仅是一种彼此适应的关系,并非天然的依赖关系;即是说,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并非天然依附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社会整体比例更加不可或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私人资本的绝对核心地位,资产阶级政府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化市场经济对整体比例的调控要求。市场经济要避免社会整体配置比例失调、避免经济危机,就必须改造市场主体,使之能够把资源配置的局部比例与社会整体比例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剔除经济危机的根源。资产阶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被动看到了资源配置的社会比例失衡问题,认识到要实现总量平衡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政府来做出整体调节。因此,资产阶级政府企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有经济、加强了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企图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回归理性,克服社会总量失衡问题。如英美两国实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以及北欧实行“福利主义市场经济”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私有制范围内是极其有限的。20世纪初期以来,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了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资产阶级政府的调控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对社会整体比例的要求,资本主义有限的宏观调控不能消除经济总量失衡的经济危机。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危机以金融危机的形式出现比生产过程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更大,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至今尚未完全恢复,更能证明资产阶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解决不了社会比例失衡问题。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证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生产的社会化推动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演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从根源上说,在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机制不仅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需要,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

首先,生产社会化推动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演变,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就在于资源配置的社会比例失调,并且经常性地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表现出来。事实证明,无论资本主义私有制怎样变化与调整都不能克服自身存在的矛盾与危机。生产社会化越发展、分工越细,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比例越显重要,这必然促使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限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是不断提高,私有制市场主体的狭隘性越显现、越不能满足社会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抽象的人出发,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及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社会比例,造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非理性,昭示着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必然性。

其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属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产品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化生产条件决定了资源配置完全可以采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形式,实现资源配置的局部比例与社会比例的统一。局部比例与社会比例的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实现两种比例的结合必须有有为的政府和社会占有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逻辑根源。

再次,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个体排他性与公共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生产力还没达到实行全社会所有制的水平,社会主义公有制仍然具有个体排他性。劳动者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公有制经济具有的排他性权利决定了不同企业之间必须实行等价交换,企业仍然以获利为目标在生产中依照市场规则进行生产资源的配置,公有制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经济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排他性适合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又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没有的社会性。公有制的社会性体现在:公有制必须把追求企业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必须把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必须把局部比例与社会宏观比例结合起来、必须把企业发展与民生发展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公共社会性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变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形成与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必然的根本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非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序、自觉推进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3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领导内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因此,党的领导与公有制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必然性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合生产社会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可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离不开党的领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新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公有制市场主体的生成,包括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化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第二,市场体系的形成;第三,政府改革与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生成。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要求的三个方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实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以来26年的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中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突破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形成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形式。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机结合,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包含两个方面的优越性,是双重优越性的叠加。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无论是公有制市场主体还是非公有制市场主体都在党的领导下服从国家发展大局,能够把市场微观比例与社会宏观比例有机结合,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因此,党的领导与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内核,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适合生产社会化要求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从全局出发满足社会化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公有制市场主体能够把资本增殖逻辑与社会责任逻辑有机统一,满足了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化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激发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的自身缺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基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必然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包括公有制主体与非公有制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条件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二是现代市场体系。通过价格改革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三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政府改革使政府由计划主体向宏观调控主体的转变,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宏观调控主体的客观需要。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三个基本要素的形成与发展并不同步、也不完善。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改革初期我们对要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还不明确、不懂得或不重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基本要求的演变、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建构,结果导致一部分人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搞私有化,出现了部分领域的“过分市场化”或者“泛市场化现象”。习近平深刻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98页。习近平所讲的正是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主体和宏观调控主体不成熟的问题。

四、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形成并不断发展,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不成熟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并不平衡:其一,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发展明显快于公有制市场主体,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公有制经济;其二,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宏观调控机制发展滞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一)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障

如前所述,党的领导与公有制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内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党领导下的政府正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主体。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我们的政治优势,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因此,党的领导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保障、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优越性。另一方面,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此,必须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与国有资本。2016年7月4日,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国有企业不仅要,而且一定要办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突出优势,适合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

(二)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内在地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路径。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必须把完善市场主体与推动市场体系发展以及政府改革三者有机结合。

1.推动市场主体的发展与完善,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执行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公有制市场主体和各种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必须推动公有制市场主体的发展与成熟。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推动公有制改革,建立真正的公有制市场主体,但直到现在,公有制市场主体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因此,必须贯彻落实公有制分类改革措施,创新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发展公有制主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要求,公有制完全可以采取私人资本运行的实现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让公有制经济真正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发挥市场在经营性公有资本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公有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其次,继续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改革。非公有制经济明晰的产权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但必须引导非公有资本把个人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要在继续支持私人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之更好地符合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必须对私人资本进行有效引导,把私人资本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固有属性与对市场配置资源社会比例的要求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私人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又要做到有效防范私人资本的单纯逐利本性,使之更好地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条件与重要场所,完善的市场体系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品市场发展相对较快而生产要素市场成长较慢,这是改革40年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发挥不佳的重要根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具备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推动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规范化;其次,必须明确市场边界,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负面清单制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页。再次,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强市场法制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3.围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成熟的市场调控主体。要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的短期行为,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习近平指出:“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注]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必须以“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为目标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的市场经济服务功能。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政府应强化市场经济运行的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强化市场运行监管,加强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综上,我们必须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及其基本要求变化的视角考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明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机制总是随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随生产社会化的提高而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必然性内嵌于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及其基本要求的变化。党的领导与公有制市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只有深切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及其基本要求的演变,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源所在,才能真正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趋势的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方面条件的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公有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