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权生成的历史考察

2018-02-20 05:29王路坦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管理权舆论管理

王路坦

意识形态管理权是国家或社会的统治阶级通过组织、决策等管理手段整合意识形态领域资源,达到意识形态统领社会成员思想行为预期目的的权力。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管理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思想观念管理,引导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的观念形态及社会舆论,统筹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物质资源管理,对文化部门、宣传机构以及传媒市场,如各级报社、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的管理,包括这些部门精神产品的生产管理、文化市场的经营管理,以及新技术在宣传媒体中的应用管理;三是人员管理,是对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的工作人员、各级各类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及广大社会成员的管理,以实现意识形态的引导与贯注、群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形势政策的及时传达,以及文化建设有序开展等意识形态管理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当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经济独立的运营模式为媒体传播多样化政治观念和价值理念提供了条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及其建设环境日益复杂化。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实践,考察其意识形态管理权的生成脉络,凸显出当前党提高意识形态管理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的初步开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辉洒向中华大地那日起,为这面旗帜所感召的中国先进分子就开始撰写文章、传播真理。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赵世炎、毛泽东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已经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报刊编辑、发行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仅上海就有《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党报》《劳动界》等16种报刊,从最初的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分析探讨中国的出路,到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明确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成为宣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论争的阵地。除了中央报刊,《先驱》《中国学生》《中国青年》《劳动者》《工人周刊》《中国农民》等青年学生报刊和工农报刊在共产党的领导和管理下,对学生青年群体和工农大众的思想成长、阶级使命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共产国际的来华人员带来国际共产主义办报经验及思想宣传策略,瞿秋白、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人也远赴苏俄学习新闻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办报向广大工农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积累民众基础。以报刊为阵地,以文章为武器,驳斥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化理论认识,凝聚社会主义者,共同宣传、鼓励动员、组织工人运动。意识形态的管理工作已经体现出对新闻宣传的重视,机关报刊、通讯社、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各自职能运转初具规模,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还是地方的,都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①同时,重视党报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共产党早期的意识形态管理人员不但是报刊工作者,也是共产党的领导者和革命者,阶级立场明确、理论素养深厚、忠实于党的事业,也是这一时期共产党的新闻媒体管理工作能够严格遵守“主义和纪律”的重要因素。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意识形态管理是共产党掌握政权条件下开展的全新的宣传媒体管理事业。大革命的失败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新闻宣传组织管理工作,《红色中华》《苏区工人》等160多种报刊蓬勃发展。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管理理念停留在政治指导功能层面,在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②,从“喉舌”向“武器”转变是适应当时异常尖锐的国共两党意识形态斗争,党报要担负起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职责,成为“争取广大群众的重要工具”③。在坚持党性原则、“从党的立场来记载消息”④的同时,提出“各种形式的刊物宣传”。除了正规报刊外,灵活使用传单、宣言、墙报、画报等,“粉笔亦是我们的宣传利器之一”⑤,“要把墙报当做自己组织工作、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性的武器”⑥。浅白、平实,又不乏生动的表达形式符合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阅读习惯,通俗化和群众化的宣传工作,能达到争取群众的目的。在通联工作上,明确工农通讯员的职责,并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指导。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性公开发行的《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创刊,新闻宣传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党报工作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随着党报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也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时期在继续坚持党性、群众性的阶级立场、力求宣传报道客观、真实,以及反对主观主义的指导方针下,更加注重组织性。利用党报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方针,发挥党报宣传贯彻党的各项决议的优势,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亲自注重报纸的编辑工作,要使党的编辑部和党的领导机关的政治生活联成一气”,各级各地党的负责人和党报刊物工作人员要互相参与会议座谈,及时把握政策和群众的思想方向,有针对性地鼓励动员群众、及时纠偏。在意识形态管理机构日益健全的形势下,1943年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取代中央党报委员会,统筹管理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新华社、《解放日报》、出版局和文委等机构单位,将政治报纸和党内刊物打造为“党政军民的共同言论机关和党的建设与教育的工具”,将通俗报纸“作为社会教育的工具”,将通俗性地方小报作为“当地问题的反映机关”,一切报纸、杂志都“要求反映现实,反映当地社会情况与工作情况,反映群众呼声,激励纠正那种主观的、表面的、教条的、公式主义的、无的放矢的和空谈的缺点”。在发行出版上,中央设立发行、出版两个科,区地一级设立发行部,党支部设立发行小组,所有发行员的组织关系都归党组织领导。为适应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解放战争后期党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及时调整宣传重心,把加强城市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为政治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权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初步实施了新闻行政部门的党政分开。1950年改新华社为国家通讯社,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组为广播事业局,统一集中为新闻总署管理,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管理新闻发布、政令传达、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等工作。同时,强调要转变管理理念,“各地中国共产党党报的社论、论文和新闻按语,也要注意不再用行政命令的态度和口气,而应该用号召、建议和商讨的态度和口气。”⑦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广播电台有58座,市县一级广播站扩展至1458座,邮发报纸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40种增至1236种,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总体布局,在指导思想、工作队伍和管理水平上都取得很大进步。这一时期,我们党除了不断健全意识形态的管理机构,同样重视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及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监督。由于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发生重要变化,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自身修养,还要接受舆论监督,利用新闻传媒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开、透明党的决策,树立典型官员榜样,极大提高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问题与进步同在:这一时期民主法治观念的宣传、传播大多局限于文件指示和讲话会谈,未能贯彻落实;新闻传媒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依然处于革命办报和城市办报的转换之间,行政命令高于行业规律;教条式吸收前苏联的新闻传媒经验,不但影响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这不仅为后期意识形态扩大化集聚了发酵土壤,而且形成了社会成员对官方媒体客观、公正根深蒂固的怀疑态度。

新闻传媒在社会中的特殊职能使之成为反右扩大化中首当其冲的对象。由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经验不足,我们党对新闻媒体规律认识尚未深入,这一时期媒体的文化教育、生活娱乐等功能消失,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阵地。浮夸、造假的报道代替客观、真实的新闻,一些夸张新闻在“大跃进”和反右斗争中占据主要版面,党在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管理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权建设持续推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逐步回归正途,传媒的社会角色由斗争工具回归到新闻本位和经营主体,开始了中国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充分涌动了社会资源,无论物质还是思想都前所未有地得到释放与交流,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管的需要为传媒发展提供了市场。1979年,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同时,党在媒体经营管理方面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1980年,地方分权制代替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一时间地方传媒繁荣发展,政府对媒体放权、松绑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不仅具有为意识形态服务、为社会信息传播服务的事业属性,而且它可以像任何企业一样,通过为社会提供信息、知识、娱乐等文化产品盈利”⑧。

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观念、经济结构的改变所带来的群众对信息资源、意愿表达的多样需求,传媒角色的转变对党管理意识形态内涵外延的扩大,党对传媒事业的性质、职能和任务的认识也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过程。1985年对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表述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⑨,因为党和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作为党的舆论机关,新闻事业完全可以代表并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因此,不能把充分的个人自由简单化,新闻事业要依据党的路线和政策发声,当然,文艺创作不能一概而论。随着社会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深化,1996年,江泽民同志对传媒事业的性质有了新的论断,“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生命的一部分。”⑩胡锦涛同志论述新闻事业的重要性时指出,“新闻舆论历来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第一线。”从“喉舌”到“生命”到“意识形态领域第一线”,展现了我们党在意识形态管理上对媒体机构性质、职能的科学认识不断提高。在传媒事业任务的认识上,李瑞环1989年在分析新闻舆论对群众思想行为的导向中谈到,“新闻舆论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一条新闻可以启迪人民奋发进取,也可以混淆视听涣散人心”,强调舆论引导差若毫厘,谬以千里。1996年,江泽民同志对引导宣传舆论的具体方向作出详细论述,要不断培养“四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在具体的媒体机构管理上,我们党从不放松宣传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内容质量、人员队伍,还是文化市场。2000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文化单位的领导干部要“强化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对待新闻出版业结构不合理、法规政策不细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乱象存在的种种问题,“请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尽快拿出办法。治散治滥单靠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是不够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支持、加强领导。”。

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进入传媒领域,社会成员的言论表达渠道更多,随意性也更强,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着舆论引导难度加大、技术应用要求提高等方面的挑战。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演变和文化产品多形态化,党在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的同时,也承担着新时代意识形态管理的深重使命。关注新技术、新事物的发展运用是我们党的一贯理念,200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要“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2008年1月,中宣部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方式,改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政策体系,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体现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管理能力的新要求。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考察报社工作的胡锦涛同志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局势下,在非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传媒舆论领域的管理工作更为艰巨,责任也更为重大。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加强舆论引导、构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建的新格局,提高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体现了新时期党对意识形态管理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党的十七大以来,新的传播技术发展迅猛,新媒体领域逐渐与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巩固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同时,党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将意识形态管理纳入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完善意识形态传播机构的管理机制,以人为本,注重意识形态管理客体的特点和需求,提升管理实效,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权的新高度。

四、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管理权建设

时代场景的转换意味着历史使命的更替。改革开放40年来,面对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之际,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话语影响力,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崭新的面貌迈入新世纪,有力扛起社会主义的大旗。党的十七大之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既有来自西方国家愈加猛烈的意识形态攻势,又有国内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社会成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否从挑战中突围突进,更具时代性,更添说服力,展现更为蓬勃的生命力,重担落在新一任领导人身上。

党的十七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提供理论支持,体现了时代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真理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面对国内外对中国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质疑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再次明确,面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多观点、多学派、多思潮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全社会的引领,党中央一方面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推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进入全媒体时代,传媒日益上升为影响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重要因素,同时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渠道。党强调要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报刊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舆论阵地,用大量篇幅报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到了系统、全面的宣传教育作用。同时,为了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认同度,加大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的阐释能力,一方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推出了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以民生的视角、生活化的语言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聚焦住房、就业、养老等密切关系群众生活的问题,展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举例鲜活、图文并茂的阐述;另一方面,适应新媒体发展形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弘扬主旋律,扩大宣传教育接受群体。例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创作适用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文化作品,探索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热点引导延伸到各大新媒体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传播技术配合开放的意识形态环境,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日益凸显出意识形态管理权的重要性。提高对意识形态机构和载体的科学化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水平。2013年,为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抓好导向、管好媒体、把好关口、守好阵地”。成立国家级管理部门的决策,符合传媒发展规律,有利于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是党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管理权的新举措。在此基础上,将党的领导和科学管理紧密结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努力提高媒体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权。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意识形态管理权一经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管理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2014年2月27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是中国最高层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管理权的新举措,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网络强国、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和决心。2015年1月5日,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工作会议上重申要坚定不移地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切实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宣传阐释、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当前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提出“要提高作品质量、讲求社会效益,防止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思想宣传、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升到了新境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传播领域,把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以及为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和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为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对重要宣传阵地的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作用,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为加强党对重要舆论阵地的集中建设和管理,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广播电视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领导。这是新时代党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改革举措。

纵览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管理权建设历程,从革命年代“一支纤笔何所似,三千毛瑟精兵”,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健全意识形态管理机构;从“十五”规划明确提出网站建设与信息建设的中心任务,到2014年中共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意识形态的科学化管理初具规模。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将更加严峻,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互动式特点,为信息传播、资讯共享和个体表达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意识形态领域的各色较量与现代人媒介化的生存状态相互刺激,舆论生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一方面,活跃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方式,拓展了民主与自由的内涵与形式,为开发意识形态管理新手段,增强主流观念表达张力提供了新空间;另一方面,信息噪音严重,舆论观点良莠不齐,传播伦理道德等困扰不断涌现,直接影响社会心理、行为模式和政治稳定。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对媒体技术的控制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灌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反映西方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思想通过电视、新闻、广播、消费、美剧、好莱坞电影等渠道散布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众的认知当中;通过国际研讨会、区域合作研究、人员培训等机会,传输饱含西方意识形态的经济理念和政策观点;利用突发性的国内外政治事件,突发事件、特殊人物等敏感内容在媒体空间展开攻心战,激化社会矛盾,争夺思想阵地。

我们党的实践证明,驾驭意识形态的能力愈强,整合人们思想认识、动员社会力量的成效就愈好。意识形态管理要始终恪守党性和人民性,时刻保持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自觉回应新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民需求,探索分众化管理手段,在打造优势传播进程中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点,构建中国特色媒体格局。与此同时,从技术和文化双重视角转变意识形态管理理念,创新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实现意识形态宣传新颖、别致,入脑入心,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激昂、情怀高尚,积极应对跨国传播中的意识形态霸权。在党管媒体的旗帜下,打造一支具备新媒体素养的党政管理队伍把控意识形态风向,提高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管理的驾驭能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营造风清气正的意识形态传播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凝神聚气的精神支撑。

注释:

①②③⑤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册)[M],新华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第110页,第41页,第54~55页,第324页。

④江西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⑥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新闻出版社,1983年,第113~114页。

⑧罗以澄,吕尚彬:《中国社会转型下的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⑨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⑩《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学习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的重要讲话》[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3页。

猜你喜欢
管理权舆论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医保管理权归属不宜“一刀切”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医保整合管理权归属应尽快明确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医保管理权归属不宜“一刀切”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