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箴看清代州县治理中的民本思想

2018-02-20 06:10刘彦波许会丽
学习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县官爱民亲民

●刘彦波 许会丽

清代的官箴书集中国历代官宦的从政经验和为官道德之大成,主要包括官员职业道德与行政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与前代的官箴书相比,清代的官箴书主要以州县为指导对象,且很多编纂者都有在州县的从政经历,因而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分析清代官箴书的内容,其所体现的州县治理中的民本思想非常突出。

一、亲民

州县官作为“亲民之官”,“是以例定仪,从不用回避牌,以其亲民也”。在州县治理中,亲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谢金銮指出:“州县乃亲民之官,为之者别无要妙,只一亲字认得透彻,做得透彻,则万事沛然,无所窒碍矣!”“只一亲字,则内外上下诸弊皆绝”。汪辉祖认为,“长民者不患民之不尊,而患民之不亲。尊由畏法,亲则感恩。欲民之服教,非亲不可”。所以他主张“治以亲民为要”。如果做到了亲民,“则血脉贯通,官民联为一体,而情无不通,即事无不治”。

要做到亲民,州县官就要体察民情,倾听民众的呼声。刚毅认为:“亲民之官,要将亲字做到。时常下乡,与百姓课晴雨,谈闲话,劝勤俭,戒浮惰。贤者礼之,愚者教之,嘱其勿争讼,勿赌钱,勿妄为,勿窝匪,勖之以孝悌,勉之以耕桑,启其固有之良,化其浮惰之性,因而询问疾苦,讲求利益,审物土之宜,顺闾阎之便,利所当兴者举之,害所当除者去之。”陈宏谋要求官员“巡历地方所至,与父老子弟课晴雨,话家常,宣教化,藉以洞悉风土物宜,体察民间疾苦”。做到“每奉行一事,体察民情,逐处计划,利在何处,害在何处,惟求有利于民,并防有累于民”。

下乡亲民,应避免扰累。谢金銮认为,州县官外出走访“要轻骑减从”,不讲排场,不摆架子,“遇食则山蔬脱粟皆可食,遇坐则土埂芦席皆可坐”,做到官民侠洽,使乡民知其为官而忘其为官,这样才可了解到真情实况。陈宏谋告诫说,地方官在下乡亲民、了解民情时,“须时存惟恐扰民累民之心。周历一乡,可使乡民群聚乐观,毋使乡民愁苦相对;必使民幸其复来,不可使民忧其再至,斯为美举”。他认为,下乡巡历,“或候迎送,或事铺设,或备供应,或供马草,或平道路”等均属扰累之举,应尽量避免。

总之,“亲民之道,全在体恤民隐,惜民之力,节民之财,遇之以诚,示之以信,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斯有官民一体之象矣。民有求于官,官无不应;官有劳于民,民无不承”。亲民的结果,不但可以解决民间疾苦,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而且可密切官民关系,防范危机与不测。例如,编纂过官箴书《平平言》的方大湜在做州县官时事事能亲理亲办,“所至兴学校,课蚕桑,事必亲理,胥吏无所容奸,民亲而信之。时周历民间,一吏一担夫自随,即田陇间判讼”。方便了百姓,也减少了衙役们的勒索,受到百姓的拥戴,说明亲历亲为思想对治理地方的重要作用。

清代州县官所著官箴书体现和强调的亲民理念和亲民实践,对于清代地方行政具有基石和支点的作用,是地方官施政的首要之义。对地方官来讲,很好地践行这种理念,有利于地方官在工作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取得“官有劳于民,民无不承”的效果。对民而言,以“亲民”为理念和指导原则的行政,其切身的利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维护,建立民对官的信任和认同,达到民“不觉官之可畏,而觉官之可感”的效果。

二、爱民

关爱百姓是清代官箴对州县官治理地方的基本要求。州县官俗称父母官,这既反映了州县官直接亲民治民的特点,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州县官应该“为民父母”,所谓“作令之道以爱民为本”。

州县官应存仁爱之心,视民如子:“视小民如儿女,知养知痛,见饥寒困苦者,酸鼻痛心,如自家子孙失所,见昏愚凶悍者,抚膺顿足,如自家子弟颛蒙,汲汲皇皇。”所作所为,要时刻想着老百姓:“为牧令(州县官)者,当以目前之赤子,如膝下之儿孙,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恶丁役之虐我民,则管束不得不严;恶盗之劫我民,则缉捕不得不力;恶差徭之累我民,则支应不得不减;恶稼穑之苦我民,则催科不得不慎;恶荒歉之乏民食,则仓储不得不备;恶旱潦之害民田,则水利不得不行;恶词讼之妨民事,则审理不得不速,恶异端之惑民心,则查拏不得不紧。”要把老百姓之事当作自家之事,治民如家:“夫官即民之父母也,百姓望我保护,求我成全,事事与家庭无异。稍存隔膜之见,民已受苦不堪矣。膺民社者,不必广求施济,但询其利害所在。害民之事,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利民之事,早兴一日,则民多一日之安。”例如,为使乡民免受差役之苦,州县官“不但无事不可轻差,即有平常需差之处,亦必当面谆谕,务令敛迹奉公。只此一端,便是爱民实际也”。

有了爱民之心,心系老百姓,便能勤于政务,得到老百姓爱戴。王凤生说:“州县官名父母,又曰亲民之官。父母云何?谓与子孙痛痒相关,得以随呼辄应也。亲者云何?谓与小民朝夕相见,勿使隔绝不通也。故官之亲民,凡于听讼,必坐大堂;官之爱民,凡于命案喊禀验伤,必随到随即坐堂……官将习惯忘劳,民若不期而会。每于体察入微之际,两造真情毕露,俯首无辞。堂下欢腾,如出一口。真有上下情联官民一体之乐。欲得民心,未有捷于此者。”袁守定更指出:“存爱民之心固已,更须噢咻之,如慈母之噢咻其子也;行爱民之政固己,更须抚摩之,如慈母之抚摩其子也。噢咻抚摩四字,居民上者最宜玩味,用之于民最为亲切。”

三、养民

州县官要亲民爱民,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为民办实事,实行养民富民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国家根本,惟在民生,而养民教民之官,以州县为最亲,其责任最为重要。凡抚字催科、听断缉捕,悉萃于牧令之身,一邑数十万生灵于斯托命”。

“政在养民”,养民就是积极地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实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和措施。陈宏谋认为:“牧民之道,不过教养二端。”“养之一字,惟有兴修水利,劝谕垦种,力行社仓,是其急务。每年多种几亩田地,多收几石粮食,即为穷民资生之计。而村寨多积几石社谷,则籽种有赖。遇有荒歉,有备可以无患矣”。“广开地利,毋夺民时,皆养也”。刚毅认为:“讲求水利、编查保甲、建立社仓、开垦荒田,即山泽园圃之利,鸡豚桑麻之细,亦皆为之擘画;鳏寡孤独废疾亦皆为之谋食。知为臣不易之道,实心实力,教养兼施,俾小民各得其所,虽不能移风易俗,亦可使之乐业安居。”

乌尔通阿认为,养民之道在开源节流。“劝课农桑,招徕商贾,所以开其源也;源开则瘠土亦可充饶。杜绝奢靡,整备积蓄,所以节其流也;流节则荒歉不能为害。二者相辅而行,皆有不容偏废之势”。

田文镜指出,为养民,州县官要勤劝农桑,“不时单骑简从,亲诣乡村,问其播种者如何,收获者如何。奖其勤朴,戒其奢靡”。平时还要注意兴修水利,因为“水利一道,有关于民生甚钜,为有父母斯民之责者第一要政。果能乘此农隙之时亲行境内,查明故有河道沟渠,塞者通之,浅者深之,淤者起之,有关于邻封者详明关会、协力以治之”,就能够使“各处河道以及田间道旁沟渠,旱则宜蓄以资灌溉,潦则宜洩以防渰淤”,而“有益于民生”。

吴荣光认为,养民之政,其端甚多:“有户口籍贯以奠其居,有编甲防盗以御其侮,有劝农开垦修隄以课其业,有田谷之禁以去其耗,有捕蝗伐蛟以除其害,有桥梁济渡以利其行,有仓储以备于未荒之先,有荒政以救于既荒之后,有惠卹诸政以周困穷而登仁寿。”州县官及时审理案件也是养民的方法。方大湜说:“随到随审,可结便结,毋令拖累,日久以致荡产倾家,即此便是养民,惩一儆百,即此便是教民。”

养民的关键在于富民,陈宏谋认为富民之策有二:一曰广开生计,种植既多,此藏富于民之一途。二曰广设社仓,分贮社谷,此藏富于民之又一途。刘衡十分看重富民的作用,认为“富民者,地方之元气也。邑有富民则贫民资以为生。邑富民多,便省却官长恤贫一半心力”。他主张富民息讼,因为富民一旦涉讼,“往来盘费,在城饭食,及书差临时之索诈,私索私押,百般凌辱、威吓,非钱不行”。汪辉祖指出“保富之道,在严治诬扰,使无赖不敢藉端生事,人可以安分无事,而四境不治者未之有也”。总之要对百姓的生活状况予以全方位的关注,让百姓能够各有其食,各有其所,真正地做到养民。

四、教民

注重教民是民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治以教为本,只随人随事、随时随地谆谆教诲,民自感化,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因此在养民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教民,“国家设官分职,牧养斯民,期于家给民足,然后人如自爱,敦礼节而耻为非”。教养的目的是敦风良俗,让民间互敬互爱,有秩有序。“今吾人剖符州邑,莅官行政,洁己爱民,必先之以教养,使民知务农桑而足于衣食,知娴敬让,而敦于风俗。然后劝之息讼以裕财,守法以保身,输赋以急公”,“治民最当养其廉耻,事至为之剖其曲直,谕以理法,则彼此之气易平”。

教民的方式应该宽严、劝惩相结合。乌尔通阿认为,“教有二道焉,庠序横经,齐民读法,欢欣鼓舞,使斯民知吾教之宽,宽则易从;禁止讼端,防闲恶习,约法明文,使斯民知吾教之严,严则不敢越”。汪辉祖则认为“教民之要,不外劝惩二端。如朔望行香、宣讲圣谕、劝农课士、乡饮宾兴、尊礼师儒、采访节孝之类,皆劝惩之灼然者”。

教民的途径首先要求州县官为政以德,随时随地躬行教化实践,劝民向善。“洁清自守以服其心,明速决狱以恤其力,锄奸伐暴以去其疾,兴养立教以导其机。而又于听讼之暇,征粮之际,讲读上谕之会,踏勘相验之时,百姓千百为羣,环观列侍,吾乃进而教之以孝悌忠信之理,睦姻任恤之道,悃悃款款,出于至诚”。叶镇指出,“留心教化者,随事随人皆可劝导。如审理事件,就案内人依傍本案推广言之,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行,俱堪触发他;如下乡查办公事,于稠人聚观之地亦复如是劝导。计一岁中,经吾面谕者不下数千人,而此数千人辗转传播不下数十万人,相与鼓舞风动,是莅事临民无处非教化,正不专恃朔望讲约为移风易俗之具也”。汪辉祖也重视司法审判对教化所起作用。他说:“讼之为事,大概不离乎伦常日用,即断讼以申孝友睦姻之义,其为言易入,其为教易周”,“官为明白剖析是非”,“使两造皆明义理”,大堂听讼的数百人“潜感默化”,这样,“教则非止条告号令具文而已,有其实焉”。要收到教化之实效,“必日与小民相亲,不啻父师之于子弟,鼓舞劝戒,谆谆不忘。格之以诚笃,动之以欢忻,庶几顽敝之俗乃有以兴起乎!”

学校是教化风俗和培养知书达理之士的重要途径,“教之一字,则惟勤宣化导,力行义学,广发书籍。学校为风俗之原,士习端,则民风亦厚矣”。

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清代官箴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是州县官在治国安邦时的思想理念和责任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优秀基因,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传统民本思想只是古代统治阶级为更好地统治民众的工具,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抛开其历史局限性,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其所蕴含的“亲民、爱民、养民、教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对于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启示,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总结和反思。

猜你喜欢
县官爱民亲民
缩写《聪明的县官》
最亲民的海王 静态体验玛莎拉蒂Grecale
县官对“员外”忌惮为哪般?
县官断案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亲民之官 以廉为基
廉价亲民黑鸟单车BB10 GPS码表评测
不需这么多“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