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阿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18-02-21 16:08
西藏发展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阿里生态建设

李 筝

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的西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地势高亢,平均海拔约4663米,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地区,被誉为“世界屋脊之屋脊”、“世界第三极”、“生命之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环很难恢复。阿里高原,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阿里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全区上下要深入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强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1、阿里地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阿里地区环境资源特征

(1)阿里土地面积辽阔,有34.5万平方公里,但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极少,实际可利用放牧的草场面积更少,仅18余万平方公里,且草场沙化、荒漠化、石漠化严重,面积约占全地区面积的90%以上。

(2)阿里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气候条件极为恶劣,高寒缺氧,极端干燥少雨,大风频繁且时间极长,降水量极少且季节性强,而蒸发量却很大。太阳辐射量大,光照资源非常充足。

(3)水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阿里被称为“百川之源”,主要河流有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等外流水系和措勤藏布等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较大的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湖、玛旁雍错、拉昂错等,其中扎日南木错是西藏第三大湖泊,班公湖是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国际湖泊。

(4)阿里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阔。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油菜等;成林树种有红柳、班公柳、沙棘、杨树等;主要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藏羚羊、西藏野驴、盘羊、雪豹、黑颈鹤、胡兀鹫等。

(5)阿里地区地质矿产及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全地区共发现矿产301处,其中获有储量、基础储量的有固体硼矿(硼镁矿、硼砂矿)和沙金2种。获有资源量的有烟煤、多金属、铜、锑、岩金、固体硼矿、砂金7种。

2.2社会经济特征

(1)阿里地区面积大,人口极少,分布不均。全地区总人口为11.9万,农牧人口占90%以上 ,其中以少数民族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2)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与西藏的其它地区相比,阿里属于最不发达地区,地方财力薄弱。

(3)城市化水平不高。阿里地区的城市建设起步晚,总人口较少,工业规模较小,多数城镇周围的生态环境较好,可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生态小城镇。

2、当前阿里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1冰川退缩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环境变迁的影响,境内湖泊、河流自然萎缩,气温升高,冰川雪线上升。

2.2草场退化

阿里地区草场面积约4亿亩,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1.2亿亩,约占当地草地面积的30%,因牧民超载放牧、频繁的自然灾害、政府的不作为、草场鼠虫害加剧以及人为的破坏行为,导致草地不断退化和沙化。

2.3矿产资源开发整治不到位

阿里地区盗采砂金问题在2016年以后得到了全面制止,但噶尔、日土、普兰、札达、革吉、改则县等地仍存在非法开采、盗采金矿行为,致使植被严重受损、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湿地干涸。

2.4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时常会出现偷盗猎及猎杀野生动物和盗取禽蛋现象,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威胁,加之草地生态严重退化,缺乏保护设施,以及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致使阿里地区的物种正在急剧减少。

2.5.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管理水平不高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阿里地区共有7个县、36个乡镇、180多个村组,通过对县乡(镇)村三级调查发现各乡(镇)村普遍存在“脏、乱、差”问题,大部分村组没有公共厕所和集中式饮用水源项目地,更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污水乱倒,农牧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超载放牧严重,据统计,草场超载量达50多万头(只、匹),导致草场退化过快,载畜量下降。更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运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垃圾填埋场规范管理问题有所反弹,特别是系统性、全局性、历史性的问题仍未得到全面彻底整改,如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城垃圾填埋场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地区医院存在医院污水处理不达标,直接外排地下水管道问题。

2.6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进行旅游开发

阿里地区多个保护区完成划定但尚未获得批准,没有开展实质性管护工作。已获批准的自然保护区也存在违法违规旅游开发问题,如阿里地区日土县有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采锂矿。 由于阿里由于地广人稀,旅游资源密集度较高,但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低,资金不足;品质高端、产品单一;成本较高、体验偏低;硬件欠缺、服务滞后 、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东三县发展滞后,自身投入不足,挖掘资源不足;西四县虽资源富集,但在开发不足,体验度、参与度及贡献率不足。

2.7政府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

2016年4月25日,阿里地区革吉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违规撤销革吉县环境保护局对革吉县雄巴至亚热公路未批先建问题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致使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虽然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在督查期间自治区政府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并纠正了错误决定,但已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另阿里地区行署提供的研究生态环保工作的常务会议纪要等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况,向中央环保督察组提供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表》中,共涉及地区行署的11个会议纪要和领导签批抄告,其中有8份文件不属实,或是将没有讨论的环境保护内容临时补加至原有会议纪要,或是直接伪造会议纪要。

3、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强化宣传教育、系统培训,全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融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但阿里地区传统地依赖于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发展惯性,环保生态理念还不够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环境治理尤其是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如何提升以及如何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等等方面都亟待解决。全地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发展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可在阿里网、阿里报和阿里电视台开设专栏,持续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充分展示阿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深入开展“4-22地球日”“6-5环境日”“节能低碳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3.2保护好草原生态,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保护好生物生态,自治区制定出台《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就西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各级党政要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到指定草场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放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行退牧还草、禁牧休牧、沙化治理、人工种草等措施,遏制草原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同时增加快牧民定居和人工种草的基地建设,缓解冬春草场超载放牧现象。

3.3发展生态设施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

目前,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实践成功,整个园区整齐划一、条块分明、管理规范先进,特别是蔬菜基地大棚的布局和具体生产管理方面,与其它县现有蔬菜基地大棚建设形成鲜明对比,值得学习。要进一步加大生他示范区建设,从长远考虑、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划分好功能模块,在模块区域内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再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进行经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打牢生态环保的基础。

3.4加快对生态环境关键或脆弱区的生态环境整治

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县城排水管网建设,提升医废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逐步建设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和处理场所,提升医疗废物、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要加强旅游景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旅游景区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防治因低水平开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同时科学预测景区最大接待能力和高峰客流量,综合施策,提升景区环境管理水平,促进旅游景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3.5加大防护林建设,建设绿色阿里

在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噶尔河、热榜河流域的重点河段,以山林湖草系统治理为目标,通过河湖连通性恢复、江湖源头保护、重要湿地保护,大力实施“两江四河”造林绿化、防护林体系建设和7县防沙治沙工程,突出抓好狮泉河流域盆地造林绿化和普兰、札达县周边、河流岸线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民种草植树绿化行动,实施机关单位大院和农牧区庭院绿化行动年和狮泉河镇绿化提升行动,力争用2年时间实现有条件的地方基本消除“无树户”,把生态环境做美、把生态产业做大、把绿色家园建好。

3.6易地搬迁,落实生态补偿

本着生态环保与群众利益并重的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与群众利益统筹兼顾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各类生态补偿政策,及时足额兑现生态补偿金,实现生态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阿里地区为例,生态补偿根据搬迁地恢复生态植被面积乘单价得出往往一户家庭至少在15-20万以上。进一步降低了搬迁成本,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7生态旅游

要始终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合理开发利用阿里地区的旅游资源,注重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A级景区和星级饭店评级条件之一,生态旅游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了更好打响阿里旅游品牌,阿里选取旅游定位以高端、精品为核心,旅游产业工人(劳动力输出)定位结合地区每个县的具体情况而定。借力发力、借势而为,与陕西、河北省及西藏旅游发改委及大型旅游集团企业加强沟通联络、以获得大力支持。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规划引领、狠抓落实。

3.8加强监管执法,强化环保督查

按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绿色发展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加大环境保护督察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强大震慑,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环保类指标在各县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占比提高至13%,地直部门目标考核权重占比提高至10%,考核分差不低于20%。

严格执行《阿里地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方案》,对未正确履职、环保考核不合格或是任期内出现生态环境下降、造成重大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事件的,要依法依规终身追责,对受到责任追究的干部,影响期内不得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职务。

夯实网格化监管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阿里地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快阿里地区信息化建设,落实全地区144名村级信息员补助资金,设立奖励资金,激发工作积极性,确保全地区地、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高效运行,做到全覆盖、不留缝、无死角。

4.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生态环境部门制定不同层次、各行业部门综合的全方位配合,共同推进生态阿里建设,但阿里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可逆性很差,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要切实解决好一些县和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环境违纪违法行为等问题,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确保阿里的绿树长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猜你喜欢
阿里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云上阿里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辰辰带你游阿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阿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