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标签化”传播对微博新闻舆论的影响

2018-02-21 19:44许可心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0期
关键词:女司机刻板新闻报道

许可心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1 群体“标签化”传播的产生原因

1.1 新媒体使用:新媒体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推动

碎片化信息强调实效性,注重单个点的状态,侧重信息的传递性;而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它需要一个完整的背景和叙事线索。为符合碎片化的传播趋势,媒体在新闻背景和叙事线索中提炼出最能代表新闻特性的词汇,群体标签就随之诞生。群体标签可以最大限度地概括新闻的主要人物背景特征,一旦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就能在传播中不断被重复使用、赋予内涵,其对某一群体的代表性作用也就会越来越突出。

1.2 微博媒介特征:新媒体时代的注意力经济

以前的媒体是“内容的灌输者”,可以不用过多考虑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分布,能按照自身的议程设置来传播信息;而如今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开始钻研受众的注意力取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群体标签营造出的舆论噱头,可以反复刺激受众的注意力,甚至让受众对这一群体产生兴趣和好奇,在注意力经济中能较好地抓住受众关注点。微博上大规模出现的群体“标签化”传播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其背后包含着微博的传播特点,以及当下新媒体受众的媒介习惯、情绪反应,是新媒体大的传播环境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侧面。

1.3 受众心理:文化中既定的刻板印象

1922年,美国记者在其所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首次提及刻板印象这一概念,他认为个体所处的外在真实环境是复杂、庞大且稍纵即逝的。因此,个体无法直接且完整地对环境进行理解和熟悉,而需要通过另一种简化的机制帮助自己,并基于此简化机制开展行动。

在现代生活中,媒体触手可及,无论在新闻报道中的标签化与否,一些处于文化中既定的群体刻板印象都会伴随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比如,在中国社会潜在具有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对性别标签化的强调会加深这一刻板印象,但并不是原生与标签化的传播。总之,刻板印象是有关社会中某一群体成员的信念集合,这些信念帮助个体更快速、有效地处理与这一群体成员有关的信息,且这些信念大多被共享,难以改变。

2 微博群体“标签化”的传播特点

2.1 突出受众群体的客观特征

纵观微博的新闻报道,群体标签主要都集中在受众群体的客观特征上,比如:当事人的性别,如女性、男性;当事人的职业,如城管、局长、公务员、临时工;当事人的地域,如河南人、东北人、福建人;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如医患、继母、干爹等。这些身份是社会和基因赋予他们的,几乎不能由当事人自身改变。

2.2 “标签先行”,内容随后

在一个得到受众认可后的群体标签,在新闻中往往会处在最醒目的位置。此处用“女司机”这一标签展开分析。

@人民日报在2018年4月21日发送新闻,“女司机追尾后吓哭,向交警求抱抱:我好害怕啊,你能不能抱抱我。”其中女司机一词被放在了新闻第一句话的最前方;在2017年11月1日发送新闻,“北京警察霸气教育逆行女司机,最后一句亮了!”女司机同样作为群体代名词出现在了新闻的第一句话中。以上这些新闻在发送时,都最先将“女司机”这一群体标签打出,放置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语句中,人们并未了解事件始末就会率先关注到这则新闻所涉及的群体。

2.3 被贴“标签”者的失语

在群体的“标签式”传播过程中,易出现各方观点失衡的状况,被贴标签者往往处于“失语”状态,他们的话语权在新闻报道中得不到保障;尤其是被贴上消极偏向的标签者,在标签式传播中,他们仅仅是作为一个新闻中的符号而存在,他们的声音经常被新闻和大众忽视。虽然偏见不会一成不变,但长期的失衡报道和舆论偏向加深了受众的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3 群体“标签化”新闻传播对舆论的影响

3.1 群体标签化的优点:传播的集中性和广泛注意性

为群体标签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新闻所要传达的内容和精神,凝练成词组的新闻事件更便于在微博上传播与搜索。比起一整篇新闻内容,群体新闻标签更容易获取人们的注意力,更利于受众理解,更便于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微博用户的广泛关注。对于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举措可以为其带来众多的便利性。

@人民日报在2018年1月9日发布新闻,“云南#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学网友鼓励: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冰花男孩”这一词汇首次进入大众视野,让人们关注到了这个长在云南山村但是一心求学的小男孩。

随着该则新闻的不断传播,一时间,“冰花男孩”逐渐演变成了对这类出身贫寒但敏而好学的农村儿童的代名词,成为一个针对儿童群体而形成的“标签”。在3月8日关于两会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发送新闻,“李孝轩:让‘冰花男孩’现象成为历史”。至此,“冰花男孩”完成了从当初特指对象到泛指对象的转变,这一事件和词汇的热度带动了政府对山村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并最终促使人大代表在两会会议上作了正式提案。

3.2 标签化的缺点:自带舆论倾向性

随着群体标签化被广泛使用,新闻事件频繁地与相对应的标签化群体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群体标签的含义并不是像原本那样“只是概括与凝练”了,随之而来的是潜在的刻板印象。如果是正面新闻居多,那这些群体会成为正义和美好的代名词;如果是负面新闻居多,那这些群体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污名化。

2018年4月21日,@头条新闻发博,“女司机追尾后吓哭,向交警求抱抱:我好害怕啊,你能不能抱抱我。”该新闻下面的评论有:

@Yusuf_CC:女人啦。是会这样的,大家也不要吐槽啦。

@不打工的小帅哥:马路杀手,禁止女性开车。

@养得胸中恬静:女司机是个清奇的物种。

不难发现,在评论中已经有众多网友开始对女司机这一群体的不信任,将新闻中出车祸女子的焦虑和脆弱扩大到了所有女司机或是女性这一群体的表征上。

3.3 “标签化“的反作用:受众对标签化现象的意识和觉醒

随着受众使用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反歧视与平权运动的展开,越来越多微博用户有了明确的“反标签化”意识,并会主动在以群体标签表达偏见的新闻报道的评论中指出这一现象的非正确性。

@人民日报在2017年4月28日发布新闻,“北京华贸中心女司机开SUV撞破墙,致1死2伤。”随后有网友留言,@海河边的马云:“不是我黑女司机,是很多女司机真的很容易出事。”针对这一言论,有400余名网友前去声讨这位网友以偏概全的观点。在评论中,网友很清晰地指出“只有在司机是女性的时候,才会写明女司机”,而且表明面对新闻下结论要用数据说话,而且以偏概全地对女司机表示不信任是性别歧视。通过越来越多类似网友对群体标签化一概而论的“声讨”,如今有越来越多受众可以认识到,被动地打上标签也是对该群体的不尊重,随之产生了“反标签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媒体在这场“觉醒”中没有扮演引导者的作用,这也是受众媒介素养提高后,面对媒体所进行的一场“自我觉醒”。

4 结语

新闻的客观性当属新闻媒体应遵循的第一要义,必须将新闻事件的全貌和原貌真实反映出来,不能用具有冲击力的“标签”来充当“标题党”的作用,不把标签当卖点。就算受微博字数所限,那么仅有的140字也要尽量客观、真实、全面。同时,拥有公共话语权的媒体,应负起责任,在新闻报道中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立场。无论新闻当事人的社会阶层如何,媒体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而不是为了图方便或追求舆论效应为他们打上不同的标签。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可以主动为受众提供多维视角,让已有的刻板成见不被放大,让不了解这部分群体的人可以用最原始的目光去了解;要有心并冷静聆听少数群体的呼声,打破“沉默的螺旋”,将用“标签”来消费某一群体的狂欢,及时停止。

虽然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负面效应,但也能放大正面的社会效应。新闻媒体对于客观现实的报道应展现多方舆论,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舆论的声音左右客观的判断,坚守底线和原则,不随意附和网民的声音;同时,也不能与网民针锋相对,要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积极疏导舆论,让新闻中所提到的每一部分群体的话语权都得到保障。如果某一群体的“标签”有利于引导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可以酌情处理,履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女司机刻板新闻报道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跟女司机打赌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珍爱生命,远离女司机?
温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