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节目的架构与表达
——以“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节目为例

2018-02-21 22:5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华

罗 欣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中华经典中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流传千年,包含了世代中国人共同的理想﹑特有的中华气质和人文风骨,是当今中国人应学习﹑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笔者从2012年起,或作为独立导演,或作为主创人员,完成了6届四川省“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特别节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制作感想。该节目以吟诵传承久远的诗词歌赋等中华经典为主要形式,辅以音乐﹑演唱﹑表演等多种艺术样态,穿插讲述和外景短片﹑后期精美包装等多种电视手法,惟美丰富地展现了中华经典之美,生动阐释并拓展了中华经典蕴含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启迪。在当前提倡“小正大”的创新原则形势下,以普通人参与﹑小成本制作但体现大情怀和正能量的“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十分值得认真总结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1 “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节目及背景简介

“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语委﹑省教育厅﹑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创意策划及制作﹑自2012年以来已成为四川省内颇具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栏目,多次在四川省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得表彰,也广受观众及参与者的喜爱和好评。

参加该系列节目的演员,绝大部分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的中﹑小学及大学﹑企事业单位等,朗读和表演水准难免不高。要集合这些来自全省各地的诵读表演,制作出有内容有温度﹑有思想内涵和人文深度,有感染鼓舞和精神启迪,同时兼具强烈艺术审美及观赏性的电视作品,可谓困难重重。特别是不同单位各自选题﹑缺乏内在脉络﹑难以推进的问题,一直是此类节目策划与创意的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经过多届创意及制作地探索实践,累积了较多有益经验。

2 明确主题、有序架构,解决不同单位选题分散、节目之间缺乏逻辑线索的问题

中华经典诵读会定位为通过“诵﹑唱﹑吟﹑舞﹑音﹑诗﹑画”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电视手段,展示经典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文艺专题特别节目。

既然是文艺专题,主题必须先行。主题确定了每期节目在内容和思想内涵上有所侧重。所以,每每策划初期,都是主题先行,再通过主题寻找架构和推进主线。该系列节目总体采用版块篇章结构,而篇章内容不仅决定了哪些作品入选,也奠定了节目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如2012年首届中华经典诵读会,定于中秋之际播出,所以,拟定了“月明中秋,情满家园”的主题,并取名为《明月千里》。中秋是寄托中国人情感的传统节日,故节目以“情”为主线,分别从“相思之情﹑巴蜀情节﹑家国情怀”三层次进行架构。2013年以“感悟经典美﹑传承中华魂”为主题,以“吾乡吾国﹑中华气韵﹑家国情怀”三篇章进行架构,显然这期节目更加强调“大情怀”,在高立意﹑正能量等精神诉求上明显侧重。2014年以“礼敬中华经典,滋养核心价值”为主题,但版块没有按照前两届以内容来划分的模式,而是按照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大地理区域构成版块,并根据每地区的诗人代表及文化特点,对四川文化版图做出粗略而较具代表性的勾勒。

有了主题及篇章划分,入围的作品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即紧扣主题﹑贴合篇章或版块内容﹑且诵读表演上佳的优选进入。如2012年《明月千里》中,《春江花月夜》《静夜思》《明月几时有》进入“相思之情”版块;李杜二人与四川有着不解之缘,杜甫《春夜喜雨》和李白《剑阁赋》歌咏巴蜀山水,放在“巴蜀情节”版块很贴切;而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疑是表达“家国情怀”的最佳选择。再如,《2017中华经典诵读会》结合了四川省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活动,以“诵读名人经典,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结构上则按照历史文化名人的历史影响和丰功伟绩,分成三个大类作为版块推进。入选的所有作品为首届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学经典﹑或反映历史名人的作品,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杨雄的《蜀都赋》﹑武则天诗词﹑记载大禹故事的古代文献等。

可以说,主题是节目的灵魂,篇章结构是节目的骨架。有了这两样策划重点,整期节目雏形已定,剩下的就是如何精雕细作了。

3 扩充解读方式,丰富内容及思想,从经典中挖掘古为今用的正能量和大情怀

古诗词等中华经典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方式的较大改变及内容和精神的浓缩凝练等,对于现代人而言,确有必要做一定的解读。可节目篇幅有限,难有足够时间和篇幅去逐一分析。于是,我们采用了分段扩充解读的方式,帮助观众更好理解经典作品的人文光辉和思想内涵。扩充解读大都安排在每篇章开头,同时较好地突出了节目段落感和节奏感,这样凸显的篇章内容﹑随着篇章或版块顺延,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历届“经典诵读会”制作中,尝试了多种形式的扩充解读,主要有语言讲述﹑外景短片﹑戏剧表演短片﹑或讲述与短片相结合等方式。

3.1 以语言讲述的方式解读

多届经典诵读节目都采用了语言讲述的方式,只是解读人的身份和风格各有不同。比如,2012年《明月千里》中,请来我省著名话剧演员董凡作为解读人,分别就家乡﹑亲人和爱侣之间的“相思之情”﹑自古诗人多入蜀的“巴蜀情结”﹑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讲述结合四川人文典故﹑内容涵盖众多著名诗人及许多经典佳句,极大弥补了朗诵曲目有限造成内容单薄的遗憾。董凡为话剧演员,以上讲述均以“朗诵”形式呈现,体现了解读和表演融为一体的风格。2013年那期,则邀请西南民族学院历史学教授王启涛,以专家学者身份进行解读串联。王教授多次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主讲,具有深厚学养,比如,他每段话都说文解字,分别解构“国﹑人﹑家”三个字的构成和含义,并引经据典﹑列举故事进行生动讲述。如“国”字由带有版图意义“囗”和带有用兵器意义“戈”组成,意味着“国”既是版图的体现也是需要保护的;“人”字形简单,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关于“人”的话题千年不变;他讲“家”字的构成,从文献考证方式解读“家国”一词的由来和寓意,延伸至今的爱国主义。这些深度的精神营养,极大增强了诵读节目的文化和思想底蕴。王教授还引用很多故事,如孔子仁者爱人﹑玄奘取经﹑苏武牧羊等,生动有趣﹑发人深省,丰富了诗词以外的看点及内容。在作品选择上,这期除相关古人佳作,如教育如何做人及民族风骨的《弟子规》《爱莲说》《行路难》;体现家国大情怀的《赤壁怀古》《蜀相》《满江红》,还增加了现代佳作,如梁启超的《中国少年说》和苏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就这样,从解读和诵读都紧密围绕主题,主题宏大但并不生硬,自然而然地衔接并逐步升华。

3.2 以短片的形式解读

我们所做的经典诵读会,诵读部分都在演播厅集中录制,所以,增加外景短片,景别会带来视觉节奏的变化,从内容上拓展了节目的宽度和广度。

如2014年以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形成版块结构,以每区域一个外景短片的方式,做篇章的隔断和解读。每短片选择普通百姓﹑围绕“我与经典”进行内容设计及拍摄。比如,川南篇,坐落于长江之滨的宜宾某小学,学生们跟着教师朗读“望天门山”,当地画家画着长江风光,说“我爱这像诗一样的长江,我爱这座像诗一样的城市”,表达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川西篇一个小女孩在眉山三苏词,看着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赤壁怀古的石刻上拓片﹑留下苍劲的书法和东坡诗词语句,片尾一句“这里是东坡故里,这里是中国诗书城”,充分表达了四川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川北篇一个博物馆解说员带着群众参观陈子昂的读书台,讲陈子昂的故事,当地百姓们随口一出,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等陈子昂的诗句。这些短片生动展现了各地群众从诗词中吸取精神养分﹑经典存于百姓生活之中。在这期节目中,外景短片与演播厅诵读表演相辅相成,如第一个“长江”短片后﹑是有关长江的著名诗篇,如杜甫《登高》﹑李白《朝发白帝城》和杨慎《临江仙》等。短片补充了演播厅内诵读表演所不能传递的信息,丰富和升华了主题,短片中人物﹑人文﹑景观的呈现,更为节目整体注入生活化的气息,获取了更接地气的效果。

当然,短片的拍摄方法和风格定位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每期具体诉求和主题而定。如2015年主标题为《聆听四川》,以“万川之声﹑乐蜀之声﹑天府之声”三个篇章展开。三篇章分别选取苏轼﹑李白﹑杜甫为代表人物,以人物扮演等情景化表演,同时配以画外音提炼主题制作短片。这种短片不同于14年“我与经典”的写实,具有一定的戏剧化效果,也是经典诵读节目扩充解读的一种较好方式。

3.3 短片和语言讲述相结合,进行扩充解读

在制作《2017年中华经典诵读会》时,我们采用了短片与讲述相结合的方式。之所以用两种方式相结合,是根据当年节目的定位和主题需要来确定的。因为该期节目以“诵读名人经典,延续中华文脉”为主题,整个节目围绕四川省首届十大文化历史名人的文学经典﹑或反映历史名人的作品展开﹑以《岷江故事》《武侯祠的故事》《星河灿烂》三个篇章进行架构。在每篇章短片都以一个现代人与历史人物的关联来表达﹑手法是情景化的﹑写意的。如《岷江故事》是一位江边老人给孩子们讲大禹治水的故事﹑《武侯祠的故事》是一位皮影艺人在武侯祠缅怀诸葛亮﹑《星河灿烂》是一位摄影师寻找落下闳足迹的故事。这种情景化戏剧化的处理是浪漫的﹑大写意的,而且是具有画面感的,但在主题表现方面似乎不够直观﹑全面﹑深入,为此又增加了主持人的解读部分,讲解十大历史名人的故事及丰功伟绩。这样,通过语言讲述和情景短片的综合呈现,带领观众走进群星璀璨的巴蜀历史长河,感受熠熠生辉的四川历史文化。

正是因为以上多种形式的扩充解读,才让经典诵读不流于表面,中华经典中蕴含的那些诗词之美﹑人文之美和精神之美,才能润物无声地表达出来。

4 塑造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精雕细琢诵读及表演,舞台展现充满时代气息

作为诵读节目,如果所有节目全程都在朗读,一个语音接着一个语音,可以想见形式多么单一,诗词之美的意境与情感也难生动呈现﹑准确表达。

诗词等中华经典是文字的艺术,作为文学语言怎样通过电视视觉思维展现,可以说不光是现在,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视关于文学类节目的一个困扰。众所周知的MV,把音乐通过电视画面视觉化,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但文学朗诵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呈现,如早期的电视散文﹑电视音诗画等,却给人呆板拘泥的印象,画面和语音中的文字很难融合。

电视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以视觉思维见长的。所以,以语音表达为主的诵读类节目,必须同时把视觉呈现做好,让听觉与视觉水乳交融,形成综合的审美呈现,才真正是好听好看的节目。所以,既要把语音语态等打造到极致﹑力求精良的诵读水准,也要营造精美动人的诵读场景和效果,同时辅以音乐﹑演唱﹑表演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舞美灯光及LED﹑视频及道具置景等营造意境氛围,达到符合诗词意境及精神内涵的﹑感性自然唯美的听视觉综合效果。

4.1 用心营造舞台意境和氛围

虽然《中华经典诵读会》系列是小制作节目,但在舞美灯光﹑包装上,一直都是创意和制作的重点之一。如LED大屏运用上,每次都花大力气制作与经典作品意境吻合的视频背景,并力求舞台表演与视频画面相呼应。如《明月几时有》中将提前录制的演员舞蹈镜头,合成到有大圆月的LED视频中,营造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审美效果;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朗诵前奏中设计了一古装青年书生的40 s舞蹈,这时LED视频画面是带有写意风骨的竹林﹑竹叶随风飘落,吻合诗词中“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意境氛围。此外,还大量运用可移动的实景道具,如礁石﹑竹林﹑树木﹑人物雕像等,如《赤壁怀古》中道具礁石林立,与LED中的“惊涛”形成虚与实的强烈视觉冲击。

4.2 再度改良及包装基层单位作品,精工细作打造精品

虽说入选的诵读作品是层层选优出来的,本身已具有一定水准和较好的编排,但要在电视上演出还有相当距离。为提升节目品质和提高观赏性,大部分作品都经过重新创意和打磨﹑重新编排和二度包装。比如,某届《千字文》就去掉太多繁杂的表演内容,如挥动大毛笔﹑武术表演等,并且重新调整了古装书童的舞蹈﹑现代装师生一起学习诵读的表演顺序﹑音乐段落及舞台调度,让整个表演干净利落﹑段落明晰,活泼而充满张力。再如,某学校选送的《弟子规》在导演组创意下,开场时以两三名着清朝古装的孩童以童谣形式引入,并设计了一个对开的中国式大门坊,门打开古装儿童唱着弟子规童谣拍手而出,收尾时欢跳进入并掩上大门,古今穿越世代传承的感觉跃然于舞台。经过修改后的节目韵味十足,特别是开场结尾的画面感十分美好,令人心动。

这样的例子很多,小到出场或中间的点睛设计,参演人数及男女比例﹑舞台的调度﹑诵读的音准及情感﹑诵读的段落及内容选择﹑表现形式样态﹑音乐的选择或长短﹑甚至演员的选择﹑服装道具﹑表演动作及舞台站位等,每一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4.3 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诵读及表演

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一朗诵古诗就身着古装摇头晃脑﹑配乐似乎一定是中国传统乐器,不是二胡就是古筝琵琶,缺乏新意。而我们在做经典诵读节目时,刻意突出时代气息﹑富有现代感,大部分作品都以现代语感来诵读,表演者绝大部分身着现代装﹑音乐尽量采用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音乐﹑甚至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直接呈现在舞台上,着装﹑体态﹑舞蹈等尽量用现代都市甚至西式感觉来表达,如《春江花月夜》的伴舞是一群芭蕾舞女孩,更好地体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的轻柔;《将进酒》合诵的是一群着现代青年装男大学生;《中医赋》则是护士裙装的青年女子,以此体现经典诗词中的精髓内容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及传承。当然,我们也不完全弃用古装,根据节目和意境需要,古装也必不可少。如在《赤壁怀古》中,朗诵者为现代装,但小乔造型的红衣女子打着油纸伞的视觉符号营造,是美轮美奂的古装造型。

综上,虽然年年都做经典诵读节目,看似内容与形式基本固定,难以提升,实际上每届都有新的立意和突破,大有可为,创意无限。关键在于结合当前形势,吻合时代精神,努力挖掘传统要素与当下的结合点,就能找到核心主题下的内涵延伸和扩展,在节目风格形态﹑诉求和看点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推出有情怀﹑正能量﹑并兼具艺术审美与人文气息的电视节目佳作。

猜你喜欢
中华
中华龙
我眼中的中华骄傲
中华爱同在
爱我中华
中华是我家
亲亲的中华
爱我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