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媒体时代手机自拍中的情感表达
——基于微信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

2018-02-22 07:17蒋振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情绪

蒋振涛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手机自拍的发展过程

自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自画肖像、自画雕刻被认为是自拍艺术的初始形式。“自拍”一词最早出现在1984年,是当时作为照相机的一种功能。我国自拍风气主要归功于2009年新浪微博的开通。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了微信,2017年9月,每天平均有9.02亿的人登录微信,同比增长17%。其中,老年用户(55~70岁)的数量达到5000万人。本文以微信媒体平台作为立足点,基于传播学理论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手机用户自拍中的情感诉求及情感表达进行梳理。

二、基于社交媒体的情感诉求

(一)泛娱乐化趋势下的情感表达

现代社会正处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期,泛娱乐化趋势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所有媒介工具都具备人的感觉和感官拓展或延伸的功能。自拍文化,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自拍娱乐,因为自拍本身就带有消遣娱乐的性质。微信朋友圈既作为一种虚拟空间,也作为一种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传播的渠道,个体通过手机自拍将自身在当时的情感记录下来并分享给朋友。个体通常在心情愉悦、高兴时(高兴常常也伴有惊奇、希望、感激、自豪、喜爱、崇敬等积极正向的情感表达)会发自拍照,如遇到喜庆节假日、家人团聚,或者在觉得妆化得很美、穿上新衣服很好看等情形下也会发自拍照。

人是世界上情感最丰富的动物,人类情感的隐藏性与网络时代的虚拟化具有相似性,它们同属于内心世界向外拓展寻求交集的一种行为。我们有时会有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积极情感,有时也会具有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负面情感。虽然研究者对这些情感的称呼不太一样,但都一致赞同愤怒、恐惧、悲伤、高兴四种情感是基本情感。

(二)虚拟空间下的心理调节

个体情绪低落、感伤、苦闷的时候,常常会借助其他方式来转换心情,如运动、吃东西、消遣娱乐等。媒体社会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也导致个体更倾向于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表达情绪。部分群体在心情欠佳时,会通过自拍并用P图软件美化自己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进而再通过朋友圈分享,获得点赞和评论,这样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这种悲伤情绪的自拍表达通常只限于低强度或中等强度的悲伤情绪,高强度的悲伤情绪通常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而是可能向亲密、强关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出:“人生就像一出戏。”你不可能时刻都按照剧本来表演,剧本可能不明确或发生变化,这时候需要你随机应变,拟剧理论将其分为前台、幕后、观众三部分。微信朋友圈类似于拟剧理论中的前台展示,幕后操作即自身,面对的观众就是微信好友。在前台表演的内容即是对自身的一种印象管理,通过图像、文字等符号塑造自己的形象。群体在表达自身不满的时候,有时会通过言语传达自身情感,部分人也会通过发图文自拍来表现,一方面可以引起群体内对自身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间接表明自身的态度。此外,还会通过模仿、搞怪自拍,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进行调侃,以宣泄自身的不满。另外,当我们愤怒、悲伤、恐惧、羞愧、内疚时,我们会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将自身的情感进行置换、投射、升华等,将抑制的情感指向新的对象,如他人、社团或范畴单元等,以此来转化自身的负面情绪。

(三)群体归属下的心理诉求

事实上,人类似乎总是带着某种期望参与人际互动,很少有人不带任何期望就进入某种情境。这些期望状态一般被系统化的感情控制理论称为“基础情操”,或者有些研究者称之为“地位信念”。人们借助手机自拍展示自我,期望得到点赞和评论,都是内心世界向外部输出的一个过程,每位个体的微信朋友亲密指数存在差异,通过这种图片文字化的分享互动,能够唤醒个体情感,如自豪、感激、崇敬。个人情感的表达一旦获得群体的共鸣,就会使群体在这里找到归属,默认期许并提升地位。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人际互动中的一分子。我们经常在意识形态领域看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每一个社会个体都需要群体归属感,当我们身处在一个集体中,需要和集体中的其他个体打交道,在逐步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紧张陌生——愉快喜欢——愤怒猜疑——接受安慰。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我们会从正向情感转向负面情感,也会从个人情感转向集体情感。当我们的这些情感被唤醒时,就需要表达和倾诉的渠道,微信朋友圈逐渐演变成一个对公众普遍适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因此,个体借助手机自拍并分享能够唤醒个体情感,从个人情感发展到集体情感,从而在群体中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同时也可以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审美泛化需求中的自我实现

每个个体的审美观念都存在差异,女性自拍时通常会从自拍照中精挑细选出自己觉得最好的,会从拍摄角度、光线、皮肤、身高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个体希望实现的最高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当个体自拍时,会想要将自身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朋友,这既是自身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一种表达。个体分享自己的自拍照片后,就会想要得到认可,并期望达到自己的预期。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高层次需求包括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尊重就是自尊。当个体在各种环境状态下都能表现出色,赢得他人赞赏、得到别人的承认,那么他的自尊就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当个体的预期目标实现了,个体情感就会被唤醒,个体就会主动去实现。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基于自身需求,自拍者的私密照片及与生活相关的照片能够满足受众的窥视欲望,同时,受者的反应又会刺激传者的展示欲望。因此,社会个体发布自拍照片既是自我实现的一种满足,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受者的一种满足和实现。

三、手机自拍现象带来的启示

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内容生产者、传播者,社会群体中的个体意识不断加深,手机自拍也成为当下的热门现象。一方面,通过手机自拍可以增强主体的自我意识,增强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及自信心,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拍来建构自身的形象,通过视觉符号传递个人情感信息,也为负面情绪宣泄找到新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防止极端化情绪的加深;另一方面,过度修饰的自拍照片类似于镜中花、水中月,虽然提升了审美价值,但过度的虚拟化造成与现实之间的隔膜,与实际形成一种心理落差,这无疑会带来一种失落感。另外,在利用手机自拍时,需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同时要自觉抵制低俗文化,为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

[1]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东方出版社,2009:6-7.

[2]汪雅倩.传播心理学视域下微信“晒自拍”行为研究[J].新媒体与社会,2015(04):267-271.

[3]孙金华,吴少琼.社交关系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90后女性自拍研究[D].深圳大学,2017:35-37.

[4]杨静,张勇,查抒佚.网络自拍的社会功能与心理学解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8-49.

[5]邓玉华.微信朋友圈晒自拍现象的传播学解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08):276-277.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情绪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情绪认同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