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和《新闻联播》的不解之缘

2018-02-22 07:17郝腾飞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新闻联播传统媒体

郝腾飞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一、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多见于电视和报纸。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系列报道必然由若干个层次互相并列的单独报道构成,各个单独的报道在内容上可以互相独立,也可以没有显性的直接联系,但是它们必定围绕着一个大的新闻主题,这也是它们能被称为系列报道的必要条件。这些个体既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也可以从同一角度的不同深度着手。

系列报道的报道核心多是围绕一个非事件性新闻,其常见的题材选择方面也大多是重大新闻和重要新闻。兼之其报道风格非常适合民生类的“软新闻”,在“硬新闻”的“软”着陆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正面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列报道可谓非事件性新闻的“万金油”体裁。

从对“硬新闻”报道的方面来看,系列报道可以在加工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再解读,对原有的政策性话语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把官方的政令和条文用受众喜闻乐见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早期的《新闻联播》报道会出现信息堆砌现象,即连续播报定量编辑的新闻信息。这种报道方式可以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基本要求,但其可视性、可读性不高,难以引起目标受众的收看兴趣。系列报道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能够引发受众的兴趣,具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很多传统媒体都非常青睐系列报道这一传统新闻体裁。

中央电视台作为指引我国传统媒体发展的领路人,自然也对系列报道的选用有独到的方式和见解,在《新闻联播》中就有非常经典的系列报道。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就是央视在当前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做出的反响最好的系列报道作品,受到全国上下观众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新闻联播》当中的某一个优秀的系列报道只是成功的个案,那么从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中所占的时长比重来看,系列报道也可以称得上是《新闻联播》中的“半固定”嘉宾了。近年来,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中的档期可谓排得很满,基本上一个系列报道结束之后马上就有新的系列报道接档。就像在某个时间段播出电视剧,一部电视剧大结局之后又有新的一部电视剧上映。另外,《新闻联播》中的系列报道不仅是为了辅助发布政令,也有纪念性的系列报道,如2018年伊始,《新闻联播》就播出了《首绘2018》系列报道。由此可见,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当中的作用并不拘泥于特定的新闻语境,它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具体的新闻题材中,能够适应多种类型的新闻素材的要求。

二、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里的应用

《新闻联播》对于发布政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受众更好地领会、理解当前的形势和政策,以提高受众观看《新闻联播》的体验为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其中,系列报道发挥了提高受众观看《新闻联播》体验的作用。

在大众注重仪式感的今天,节日和纪念日显然是各大媒体无法小觑的重要时间节点,对《新闻联播》也一样。清明节作为我国每个家庭集中体现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各个家庭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纪念故去的亲人。这一天,《新闻联播》以其既有的媒体地位号召全民缅怀为革命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牺牲的烈士,这个层面就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如果《新闻联播》只是播出一条会议新闻,大概内容如下:有关部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是号召全民在清明节缅怀亲友的同时,也要缅怀为国家流血牺牲的烈士,若干领导出席了会议。用这种方式表现清明节的仪式感似乎不太合适,当然,《新闻联播》也没有这么做。

《新闻联播》在4月5日推出了《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这档新的系列报道节目。在清明节这个凭吊先贤、怀念亲人的节日致敬英雄,就能把这个节日的仪式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致敬英雄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凝聚前行的力量。

首日播出的系列报道《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讲述了革命烈士方志敏的英雄事迹,并以“可爱的中国”为核心,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对中国未来的希望,也将现在中国的发展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作比较,烈士的女儿也亲口讲出“现在的中国更加可爱了”。这种系列报道就能极大地激发观看者的爱国热情,能与受众进行情感互动,让系列报道这一体裁和“清明节的仪式感”这一题材相加,得到1+1>2的效果。

三、系列报道是央视发展之镜

系列报道和《新闻联播》之间的渊源其实可以追溯到1984年,因为我国最早的系列报道就出现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在建国35周年之际推出了系列报道《辉煌的成就》,而这也开了系列报道的先河。1987年,系列报道《改革在你身边》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作品一经播出就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观众的接受范围非常广。《改革在你身边》广受欢迎也反映了系列报道这种新闻体裁在当时很受观众喜爱,于是新闻人、电视人对系列报道的热情也一发不可收拾,在20世纪90年代初,《新闻联播》节目也迎来了系列报道的一个高峰期。在1991年,《新闻联播》累计播出了43个专题报道,其中系列报道占了绝大多数。

在当时,对于系列报道广受欢迎的现象,央视内部也褒贬不一。央视知名制片人顾玉龙就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中占篇幅多少及其合理性写过一篇文章。其中就提到了“系列报道数量增大致使《新闻联播》中特定的新闻题材比例失调,这对扩大《新闻联播》信息量,提高《新闻联播》的权威性是不利的”这一观点。

由此可见,当时的《新闻联播》还是在正襟危坐地说话,这种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也留在了一代甚至几代观众的心里,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节目也给受众营造了一种礼貌而疏远的新闻语境。在这样的新闻语境下,很多非专业的受众难以理解传统媒体输出的信息,节目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011年8月,“走转改”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展开。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潮中,传统媒体的中心工作不再局限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绝对权威的发言核心,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受众愿意去看、去听自己编辑播出的新闻产品。这也是我们现在还能在《新闻联播》中经常看到系列报道的一个原因。

现阶段,系列报道在《新闻联播》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持有“因为系列报道让《新闻联播》不够严肃了,所以系列报道应该少一些”这种观点的传统媒体工作者也越来越少。这不仅是《新闻联播》在编排上的改革体现,也是当下官方新闻话语从“语境”和“语态”层面上作出的宏观调整。虽然无论如何《新闻联播》的节目地位都无法撼动,但是它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传统优势故步自封。《新闻联播》依然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可视性,不断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

四、结语

伴随着央视《新闻联播》的调整和变化,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和新媒体视域下的发展悲观论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新闻相关领域的认知过程中,不应该一提到传统媒体就联想到“消极”“要被淘汰”“被新媒体压得喘不过气”之类的词汇。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这个有着新气象的新时代里,奋斗在新闻战线的媒体工作者也会用自己的行动创造属于他们的新作为。

[1]顾玉龙.论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在电视《新闻联播》中的位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06):69-71.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新闻联播传统媒体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