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好,旧时光》看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与突破

2018-02-22 10:32童紫荆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时光青春

童紫荆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

一、引言

2017年底,爱奇艺播出的自制剧《你好,旧时光》在豆瓣上获得了8.5分,引起了观众对校园生活以及青春的集体缅怀,受到了年轻观众的大力追捧和认可,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这部网剧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它的创新性和不足为切入点展开研究。

二、备受青睐的原因

(一)青春小说:集体记忆带来的青春缅怀

近年来,各种青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大获成功,仿佛只要涉及“青春”二字就有飘红的趋势。此前,这类改编剧大多首选一些青春悲剧来展现青少年在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和反抗精神。而大多数人的青春是平凡的、风平浪静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你好,旧时光》代表了绝大部分人学生时代的生活,甚至还选择了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来展现校园中的“好学生”的成长历程,与过去的追求轰轰烈烈、青春无悔的题材区别开来。

《你好,旧时光》主打情感牌和校园生活的缩影式回忆,它的英文名称My Huckleberry Friends就让人心头一暖。校园爱情只是其中一条单纯、简单的叙事线索,它还包括许多在学生时代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离别、生死、学习、友谊以及师生关系。其中,剧中人物米乔的死亡,让正处于高中的他们近距离接触到死亡以及学会如何看待死亡。作者借周周的口说出了自己的生死观:“米乔,我们都会老去,但你不会,你永远都是18岁,永远都是最好的年华。”在最好的年华死去意味着她永远停留在了这里。

怀旧、缅怀,就是重构我们已逝的来不及完成的梦想,让受众尽情地在小说中寻找自己的青春岁月,重拾那个失落的世界,通过小说、电视剧来拼贴自己碎片化、梦幻般的记忆,重塑青年亚文化。

在改编电视剧的过程中,《你好,旧时光》从小说的章节出发衔接素材、发展情节,尽最大的努力让“原著党”找到小说的影子。这部小说的作者一改以往青春小说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模式,“她更想带给读者预见性,通过反思而明白自己以前为什么会疑惑,弄清自己的本心”。[1]

(二)建立在原著基础上的庞大受众群

近年来,对作为内容资源的网络文学IP进行改编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文化企业抓住优质网络文学IP源头,将其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戏剧等具有艺术欣赏性的文化商品,已经成为投资风险较小、回报率较高的一种IP孵化方式。《你好,旧时光》作为“振华三部曲”其中的一部,本身就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同样的系列小说中位于前列。

他们重点挖掘那些拥有众多“原著党”,本身具有极强的塑造性和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原因有二:一是这样的文学作品自身基础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二是这样的文学作品的追随者忠诚度极高,能获得一大批固有粉丝,进而减少了宣传成本和精力。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基础,可以对网络文学场的演变进行分析,得出商业逻辑使网络文学场由“限制性生产场”逐渐变为“大规模生产场”的理论。[2]

对于传统的影视制作公司来说,以小说为基础来制作影视剧能够减少决策的失误,而拥有互联网属性的网剧有更明显的优势。不同于评判电视剧质量的标准是收视率,网剧更注重流量,只要能带来流量就有开发价值。

三、突出重围的创新与发展

(一)从传统的“造梦”到深入人心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青春处于一个永远都说不完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时间维度,而人是一种感性的生物,所以对于旧时光的怀念和徜徉也是在所难免的。

早在1990年就有了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这是我国最早的校园青春剧。它是七八十年代人青春的缩影,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创造了空前的收视率,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认可。

《十六岁的花季》为电视剧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之后电视剧创作者们跃跃欲试。《十六岁的花季》和1998年的《十七岁不哭》,还有2002年的《十八岁的天空》这3部作品重在刻画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的心理和懵懂、含蓄的爱情,青春剧初具雏形。

后来的青春剧更往“造梦”的方向发展,力图给观众一次“再青春”的机会:写实不再,校园偶像剧横空出世。早期懵懂的爱情不再遮遮掩掩,它们甚至以校园爱情生活为主线,乐于构建一种虚幻的爱情故事和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2001年《流星花园》出品,它让大陆的观众第一次发现了台湾偶像剧的魅力,随即引进了一大批台湾偶像剧。2003年,“内地版”的《流星花园》——《红苹果乐园》问世。它虽然更多的是一种模仿和复制,但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再到2009年《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爆红,虽然它的故事结构和情节线索没有脱离《流星花园》的架构,但也让青春剧再度受到关注。

《你好,旧时光》一改青春剧以往自带的梦幻气质,是一部可以让不同的人找到自己青春的青春小说改编剧。文理分科、奋力高考、校园追星、保送、高三生活以及每个学校都会有的教导主任,让人们在观剧的同时徜徉在自己的旧时光里。许多观众在观剧的同时也会联想,面对同样的事情,当初自己是怎样接受和处理的。改编后的电视剧虽然注重戏剧化和矛盾冲突,但基本上是主人公的一部成长史,其中还有伴随着她成长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春小说充斥荧屏是大众心理的折射。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渴望长大而又对成年人的世界感到失望,这让人们热衷回忆以前的时光。《你好,旧时光》就记录了个体的成长轨迹,可以让人们去寻找那时候的自己,去悼念自己的故事,让人们找到自己的回忆点。就像人们喜欢听老歌并不是因为老歌比新歌好听,而是因为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与故事,青春小说也承载着同样的任务。

(二)互联网主导下的参与式文化

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的单线传播模式,网剧植根于当代技术,互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这也是《你好,旧时光》与传统电视剧的巨大区别。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原住民迅速崛起并成为主要受众,既有的主流文化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网剧通过弹幕能满足观众即时生产、即时表达、即时娱乐的需求。在看到引起共鸣的情节时,观众可以即刻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网剧特有的属性。

互联网时代塑造了一个参与式文化主导的文化环境。[3]通过某种身份和情感内涵引起共鸣,让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内容和媒介传播过程。通过构建网络话题达到参与式营销的目的,形成品牌效应,让受众通过一次甚至是二次传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营销过程当中,一改传统的单线传播方式,开启了社交营销、家庭营销和互动营销的新模式。

网剧的选角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传统的电视剧多会选择那些流量明星,而网剧多偏爱新演员,一是因为制作经费有限,二是因为他们把重点更多地落在了演员的合适性以及网友的眼缘上,不像大银屏和传统电视剧需要借助明星的名气、流量来宣传造势。网民逐渐成为网络平台的主要受众,因此他们就能借助自己的平台做宣传,打破了“明星中心制”的怪圈。

四、青春改编剧的突破

(一)受众定位比较局限

青春小说本身的受众定位就聚集在青少年,其中以感性的女性偏多,失去了男青年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此类主题以青春和校园生活为主,注重人的内心感受,高度契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在内容定位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群体的收视需求。

“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行为和叙事行为,它不仅涉及改编主体针对原文本的复杂的解码活动,在进行影像文本的编码/阐释过程中,还要面对诸多外在文化的影响。”[4]简单来说,改编的叙事行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获得的,不同的环境影响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敏感点,它们决定了改编作品最终的形式和意义。

青春题材的小说在改编之初,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尽量融入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例如,《你好,旧时光》中体现了青少年的性格变化,少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男永远揣摩不透女生的心思,将青春期的敏感、多愁、爱幻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类作品并没有展现更深刻的内容,而只是放大个人的主体意识,单纯地将其作为一个叙述故事的线索。影片的一切都局限于男女主人公简单、单纯的校园生活,旨在给受众造出一个理想而又看似接近现实的人物,使得人物性格不够饱满,故事展开的横纵面都十分有限,最终导致受众面狭窄。

针对此类情况,由青春小说改编的网剧不妨借鉴迪士尼的剧本内容和情节构造模式。它在动画片中加入家庭、亲情以及追梦的元素,再加上迪士尼卓越的动画技术,让儿童在享受炫目的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让陪儿童观看影片的家长得到意犹未尽的启示和感受,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老少皆宜。青春类题材也可以加入一些成年人对青少年的影响,或者可以尝试展现一个全景式的成长,而不是局限于高中或者大学生活。

(二)后续创新动力不足

就我国目前的行业情况而言,故事是电视剧的根本,确实提供了许多不错的故事蓝本。这类网剧大多取材于知名度较高的小说,并以它们为基础再进行市场化的改编。然而,本身有很好的看点且具有强大粉丝吸引力的小说还是凤毛麟角。随着大IP的不断开发,现在的网络文学不再那么容易形成爆红的趋势。等到那些人尽皆知的小说逐渐被开发成网剧,打造IP产业链不见得就会成为坐拥基础粉丝的捷径了。

目前,青春小说改编网剧的势头比较强劲,但它的后续创新动力不足,原创剧本寥寥无几。或许未来十年,在没有原创剧本支持的情况下,青春题材的改编网剧会“粮尽人亡”,至少不会轻易出现爆红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挖掘原创作品,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与改编作品的竞争,相辅相成、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改变如今改编一枝独秀的局面。

[1]如鱼饮水.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J].课堂内外,2016(5):24

[2]向勇,白晓晴.场域共振:网络文学IP价值的跨界开发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8):110-114.

[3]岳改玲.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毛凌滢.从文字到影像: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9(2):292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时光青春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漫时光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