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党报在报道国家战略进展中的作为
——以2017年北京日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刊改版为例

2018-02-22 10:32李如意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京日报特刊京津冀

李如意

(北京日报社,北京 100734)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自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拉开大幕。各级媒体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报道纷纷面世,北京、天津、河北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报道逐渐增多。

北京日报开展有关协同发展专题报道较早。为进一步丰富报道形式和内容,2017年1月1日起,北京日报相关版面进行改版。首先,版面数量增多,由此前的每周2版增加为每周4版。其次,版面刊发频度发生变化。之前每周2版刊发时间为每周周二、周四,每期1个版;改版后,刊发时间变更为每周五,每期4个版。此外,由于每期刊发内容较多,4个版分别被定性为“京津冀”“城市群”“疏解记”“生活圈”。其中,“京津冀”主要报道过去一周,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大事;“疏解记”聚焦北京、天津向河北地区的疏解项目,以协同发展的内容为主;“城市群”则主要报道河北、天津各主要城市的新闻;“生活圈”主要报道与旅游及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

笔者认为,增加版面、区分版性和集中刊发,突出了报道内容的丰富性、整体性,能够更清晰地向读者传递政策动向和新闻事实。值得一提的是,在报纸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北京日报对相关内容进行改版,体现出报社对于协同发展的重视,也体现出报社的人文关怀。另外,从横向对比三省市关于协同发展的报道来看,河北日报目前每周周一会刊发1个版的特刊,天津日报暂时还未开设特刊。当然二者开设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也会不定期地刊发关于协同发展进程的报道。笔者认为,三家省级党报中,北京日报的力度要大于另外两家媒体,因此讨论北京日报在涉及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报道的特点也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现有的稿件分析,北京日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报道中刊发的稿件具有以下特点:

一、集体采访与分头采访相结合

采访是记者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而获取采访允许成为第一步。此前北京日报较少关注河北新闻,这就导致记者与河北联系不够密切,因此在早期报道过程中,记者往往争取采访许可都要花费一番工夫。

在这方面,集体采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一方面,集体采访能够快速地与各地建立联系,快速地展开采访;另一方面,集体采访能够帮助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快速了解地方新闻,迅速“补课”。2017年,北京日报记者参与过的集体采访有中宣部组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集体采访,沧州市、邢台市旅发大会采访,还有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集体采访后,记者往往是收获满满,产出较多的新闻稿件。

不过,一般情况下集体采访多是走马观花,不容易深入。另外,由于记者较多,组织方很难考虑到个性化需求。例如,2017年7月下旬,笔者前往邢台市采访旅发大会筹备情况,探访采访过程中笔者对古村落王硇村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和天气,没能完成采访。而在这方面,自采作用很大。通过逐渐建立的联系,北京日报记者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自采来满足。近一年的时间里,笔者采访过河北11个地级市,环京的若干县市也都进行过探访,产生了一批生动稿件。

二、重点领域与一般领域相结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将交通、产业和生态被确定为率先突破的领域,因此在日常报道中,交通、产业、生态三个领域也受到北京日报的重视。这三个领域内涵较为丰富,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开展四年有余,三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多。交通方面,还可继续细分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领域,具体工作还可以分为建设、试运行、开通、运营、协作等方面。例如,北京日报记者曾经对京张高铁的修建进行长时间的关注和报道,其中对跨官厅特大桥、崇礼铁路隧道等项目的报道都是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再如,2017年底,北京日报策划系列选题对航空一体化进行了深入报道,向读者呈现三地在航空领域是如何分工协作,实现资源最大化。产业方面,更是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报道重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越来越多北京、天津企业选择走出去,落户河北,这也是报道的重点。企业落户是一项长期的活动,笔者认为在报道过程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时间节点:签约、动工、完工投产。签约是一个项目的开始,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有新闻价值。北京日报报道循环经济企业利冠承签约唐山海港开发区,几乎是独家消息。动工则说明该项目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此时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值得关注。近年来,地方政府实行的“保姆式”服务,能够帮助项目落地,营造较好的营商环境。完工投产更具有意义。这个阶段证明该企业已经完成搬迁,企业“活”了,企业既完成了自我发展,又真正实现了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带动当地就业的目标,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方面同样值得关注。雾霾是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顽疾。大气污染防治也是区域性的,因此在这方面同样需要三地联防联控、通力合作。近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好转,与京津冀三地密切合作不无关系。不过,所谓率先突破的生态领域,并不单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还包括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各个方面。这些同样在北京日报重点报道的范围之内。

当然,在日常报道过程中,三个领域之外同样有很多内容值得关注。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开展四年,现已进入第二阶段。随着进程的深入,协同发展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建树。在教育领域,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北京五中分校河北大厂分校相继建立;在医疗领域,天坛医院与张家口市的合作、北京儿童医院与保定市的合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可期,日常报道中同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三、日常报道和特别报道相结合

以上分析内容均是针对北京日报的日常报道内容给出的经验归纳,实际上,在日常报道之外,北京日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还会推出特别报道。

2017年2月26日前夕,为纪念“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北京日报推出特别报道。特刊共计4个版面,内容分别为三地政府一把手发布权威信息、协同发展亲历者漫谈三年变化以及协同发展三年成绩单。2017年12月底,北京日报再次推出2个版的特别报道,内容是从10位协同发展亲历者的角度,记录过去一年发生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故事。2018年2月26日前,为纪念协同发展四周年,北京日报推出8个版的特别报道,从交通、产业、生态、协同创新、承接平台等多个视角,详细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报道节点性强,内容总结性强,能够准确概括京津冀三地取得的成就。以特刊为呈现方式,能够为读者带来冲击力,收效不错。

总而言之,作为省级党报,北京日报按照党中央和北京市委的要求,不吝笔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新闻报道。北京日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刊多次受到中宣部和北京市委的表扬,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具体采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编人员人数不足,不能第一时间赶赴事发现场;记者接触该领域时间较短导致无法吃透新闻;采编团队专题意识不强,有些报告浮于表面。

岁月的奔流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三地协同新生已经踢开了最重要的前几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光明已经在路上。新闻单位更应当感受时代的脉动,为国家战略鼓与呼。作为协同发展的亲历者,记者更应该珍惜宝贵机会,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国家发展进程。

[1]曹斌.区域协同发展中地方党报的大视角和新作为——以《北京日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采编实践为例[J].中国记者,2015(09):51-53.

[2]乔建华.报纸跨区域报道的尝试——以北京日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为例[J].青年记者,2015(01):44-45.

猜你喜欢
北京日报特刊京津冀
2020年7亿人每周至少锻炼1次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两会特刊
奥运特刊
奥运特刊
两会特刊
寄小读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