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诗歌教学的反思

2018-02-22 12:54海南省儋州市海南东坡学校高中部宗景学
新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景语写景诗歌

□海南省儋州市海南东坡学校高中部 宗景学

一、反思之一: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古典诗歌教学与欣赏的时候,常常要把诗歌改写或扩写成散文。这是由语言入手,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形象、手法等的有效方法之一。既可以提升欣赏能力,又可以提升写作水平,确实有、一箭双雕之效。但由于我们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认为诗歌欣赏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板块之一,让学生改写或扩写,他们很难做到合乎要求,往往流于形式,很难深入下去。不如由教师自己改写或扩写,利用课件直接表现出来,让学生领会,岂不更好?这样做,确实能节省教学时间,减少程序,但这是教师自己在“游泳”,让学生“观泳”,却得不到亲自“下水”的苦乐。久而久之,学生是学不会“游泳”的。记得在一篇材料中看到这样的情况:香港大亨李嘉诚先生聘请游泳教练教他的子女游泳,这位教练一个月都没有让李的子女“下水”,只讲游泳理论。李知道后,一气之下把这个教练辞退了,自己亲自担任教练,把子女们“赶下水”。没过几天,他们都“浮”了起来。诗歌教学与欣赏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不怕学生呛水,不怕他们出错。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出错是必然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出错、纠错的过程中进行的。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示范”“示例”,并指导他们改写、扩写的技巧,但绝对不能剥夺学生“下水”的权利,由教师越俎代庖,否则,他们将永远是“旱鸭子”。

二、反思之二:“发现法”是实施“因材施教”的较好方法之一

孔子是提倡“因材施教”的鼻祖,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笔者认为,“发现法”是教学能较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的方法之一。“发现法”的实施,就是不能像一般的教学程序那样,设定具体的问题,限定讨论的范围,而是要扩大讨论的范围,让学生即时收获——领会了修辞是收获,明白了一首诗的描写手法也是收获,理解了诗人的感情也是收获,把握了一种表现手法也是收获……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及时反馈,学生了解“一点”要肯定,弄清“几点”要表扬。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分析、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用一定的问题导学是“喂马”,是“数马同槽吃一样的草”。运用“发现法”教学就是“放马”,也就是允许“马”找自己喜欢吃的“草”。“发现法”教学不但能解决“上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或“下等生”吃不消的问题,而且能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三、反思之三: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对所教诗歌作比较深入的研究

由于受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虽然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教师自身对古典诗歌的研究,以致在教学中有解读不到位的情况。如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认识时,只引导学生认识到李煜是亡国之君,这首词主要抒写亡国之痛。但2017年年初,海南省新闻界发起东坡文化全国学术研讨,征集论文,海南东坡学校也在进行论文征集,笔者不揣浅陋,也参与其中,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当我读到东坡先生的《书李主词》才认识到自己教学《虞美人》的肤浅,才认识到李后主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他对后唐人民是寡义薄情的。直到他成为亡国之君,也没有认识到他亡国的真正原因是失去民心,失去人民的支持。在《虞美人》这首词中,他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身边那些美女、宫娥与红颜。东坡先生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后主既为樊若水所卖,举国与人,故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顾乃挥泪宫娥,听教坊离曲哉?”[1]鉴于此,我才醒悟到,古典诗歌的教学,断不可只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教者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才有可能当一个胜任的“导游”,引人入胜。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运用荀子在《劝学》中所教导我们的那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教师要借助的物是什么呢?诚然,语文教师要借助教学参考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光借助教学参考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与诗有关的一切能搜集到的资料,才能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在读《封神演义》《西游记》这些作品时,我常常想,神话中三头六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一个人只有一颗头,如果只靠一个人思考,这就是一头两臂。如果再看看其他与此有关的书,其他作者是什么观点,或者与其他同仁交流交流,也就吸纳了其他人的观点与想法,这也就是三头六臂的意思。这是我读东坡先生《书李主词》的一点肤浅体会。

四、反思之四:诗歌教学尤其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引用名家名言一言以蔽之

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常常喜欢引用名家的观点向学生介绍,比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试探讨之。

笔者以为,景语、情语虽有合作,却又各司其职,不可等同。何以言之?

叙述、描写(包括写景、外貌、服饰、神态、语言、行动等内容)议论、抒情、说明为汉语五种表达方式,写景为描写手法之一,它与抒情各有其作用,虽珠联璧合,但也有分工。

“触景生情”是妇孺皆知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讲,景是情的来源。正因为李白饱览过蜀地群山之“大观”,才写出《蜀道难》的杰作;正因为李白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经历,他饱览祖国山河的“大观”,并目睹权贵生活的“景”,才创作出《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篇。正因为杜甫目睹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景”,才创作出《兵车行》《石壕吏》的史诗。正因为白居易谪居浔阳,目睹了琵琶女的“景”,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触。从这个角度说,景远比情重要得多,没有景语,情语也就无从谈起。在一切景物中,人是第一位灵动的景物,是最首要的景物。

写景与抒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创作的角度讲,是景产生了情;从阅读的角度讲,是情统帅着景。从触景生情的角度,写景是诗歌的基础与主导;从写景为抒情服务的角度,抒情起统率写景的作用,这时,抒情是诗歌的升华、深化与主导。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非抒情总是“老大”。景物是诗歌的“身体”(毛发、五官、四肢……),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或曰精神。无灵魂,身体则为之僵体;无身体,灵魂则为之游魂野鬼也。

按照2.1.1标准曲线,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干燥香水莲花多糖的含量,平行测定4次,香水莲花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2.01±0.23)%(mean±SD)。

写景的作用主要是营造诗歌的意境和烘托诗中的形象。境为意之居所,意为境之主人。房屋无主人,谓之无主之宅;主人无房屋谓之流浪之汉。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先生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3]这是强调“意”对于作品的重要意义。可别忘记,韩非子亦云:“将帅起于卒伍,宰相起于州部。无兵之帅谓之‘光杆司令’”。

除了营造意境之外,写景还有诸多作用:

1.起兴,“赋比兴”之兴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之中,俯拾皆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包括性格、心情等)。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渲染了一种兵临城下的严重气氛,烘托了将军“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的忠贞。景,境也,无论是自然环境,抑或是社会环境,与小说、散文等体裁一样,环境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比描写,烘托了木兰远离团聚的温馨的家庭,离开了父母关爱,奔赴前线的孤寂、坚强和英勇无畏。

3.借景抒情。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由衷惊叹与热爱之情,对孟浩然的依恋、牵挂、关爱之情完全借长江景象和庐山的景象描写表现出来。长江之景与庐山之景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如果去掉这些雄奇壮观的景物,还剩下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景实在比情更为重要啊!

4.情景交融。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里,景与情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共同营造了一个广阔、悲凉的意境,呈尺幅万里之势。如果去掉“景”则成无根、无枝、无叶、无花之木;如果去掉情,则成空中之楼阁。景与情合则风生水起,离则一潭死水。二者相依为命,不可须臾相离也!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5]

以愚之见,情语就是情语,景语就是景语,景语不是情语,情语也非景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各有相对独立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景物所起的作用更大。鉴于此,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独立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能把诗歌欣赏的教学推进到一个比较新和比较高的层次。

总之,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与欣赏,教师本人对教学的诗歌要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总结、归纳一些诗歌写作与阅读的规律,比如说什么是实写,什么是虚写,什么是虚实相生;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是以动写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去解读诗歌,学生才能有欣赏的指南,教师方能当好“导游”或“导演”。此外,教师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欣赏古诗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收获;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否则,就会造成差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情况。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猜你喜欢
景语写景诗歌
诗歌不除外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对比中悟情感情动中练表达
对比中悟情感 情动中练表达
——《一切景语皆情语》整合教学磨课记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