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2018-02-22 13:09孟可欣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江歌采访者王健林

孟可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媒体进入了一个喷发时期,自媒体应流而上,以电视、报刊为主流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下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时代。每一秒都有新闻产生,那么如何在当下的洪流之中脱颖而出,制作出让人注目的新闻呢?除了灵敏的新闻“嗅觉”,新闻记者还需要在新闻采访中引起采访者的共鸣,让其说出自己想要的内容,所以情感上的引导便起到了决定成败的作用。

一、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引导可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

一段采访具体展现的是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语言状态。而事实上,在记者采访的人群中,一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少接触镜头。经常面对镜头的人往往不会在意,如领导人物以及明星经常暴露在聚光灯下,所以他们能表现出轻松随意的态度,但是不熟悉镜头的人在镜头下容易产生紧张、抵触心理,而这些心理会直接影响采访的进度和效果。此时,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让其放松对镜头的警惕,展现最好的采访状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情感引导则是拉近与受访者距离的最好方法。对受访者表现出倾听欲以及真诚的态度,可以让受访者忽略镜头带来的不适感,产生与采访者交流的兴趣,进而促使采访顺利进行。

(二)情感引导可促进交流

一段采访中,必定不是受访者滔滔不绝,采访者闭口不谈。采访是一个互相交流沟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采访者应表现出合适的言行举止。在一段轻松的采访中,采访者语调欢快,面带笑容能够给到受访者一种亲切的感觉,聊天氛围逐渐轻松,容易使受访者表现出最真实的状态,给镜头留下格外重要的信息。而在一段稍显沉重的采访中,采访者面色凝重,不时点头同意,表现出对受访者的尊重以及倾听,会让受访者感觉似乎真的只是在跟朋友交谈,情感流露得格外真实。因此在采访中,采访者必须抓住与受访者建立情感桥梁的机会,让受访者对采访者产生好感,使受访者能真正地倾诉。[1]

(三)情感引导能够对采访现场进行合理的控制

在一段不成功的采访案例中,受访者往往表现呆板,既没有与采访者的心理沟通,也没有内心情绪的展露。这样的新闻采访往往在播出的时候给人一种距离感和不真实感。所以在真实的采访环境下,有经验的采访者会试图在短时间内消除受访者的抗拒心理,并且去制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以求更高的采访水准和采访效果。在采访中,受访者容易表现出情绪波动和情绪起伏,只有通过观察受访者的表情和语言,及时提出合适的问题,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让受访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保证采访的进行。

二、情感引导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一)做好采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可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但是在准备时,很多工作细节容易被采访者忽略,最终影响采访的进程。在采访前,搜集资料,了解受访人的生平、籍贯、爱好,往往会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很有可能成为打开话题的关键。举个例子,在江歌事件的采访中,江歌母亲在一开始并不接受记者的采访,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江歌的生平,在与江歌母亲的闲聊中打开江歌母亲的话匣子,这才造就了《局面》在微博上如此高的点击率,并且顺利推动江歌案的进一步发酵。除了了解受访人,还要了解受访事件,根据事件定好采访基调。我们不可能在一段痛失亲人的采访中用欢快的基调,也更不可能在一段喜结良缘的采访中采用悲伤的基调,所以定好基调,也是采访的重要环节。在访前,我们要根据事件预先设计好即将要用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能够让受访者接受并且乐意回答的问题,一旦问题触碰雷区,受访者很有可能三缄其口,采访就会进入僵局。

(二)树立良好的形象

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会影响到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未来的态度。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会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记者与采访者之间由于相处时间短,往往通过第一印象建立情感联系。记者在开始采访前表现出温文尔雅、不卑不亢的性格形象能够极大程度地拉近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由于采访没有提前练习,采访中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事故”,这就需要采访者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难以控制情绪的记者必然也不能与受访者顺利沟通。记者在采访时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受访者着想,能够激发受访者的倾诉欲望。由于受访者性格迥异,有的人活泼,有的人腼腆,所以在沟通过程中记者要学会根据人物性格调整问问题的方法,让受访者理解和尊重采访者,这样才能产生“一通百通”的效果。[2]

(三)保持与受访者的共鸣

采访者应尽量保持与受访者的默契,营造出一个知己或好友的状态。对于很多受访者来说,采访者是陌生的,同时采访者在采访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3]所以采访者应做到尽量主动与受访者沟通,可以在采访前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很多时候,引发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可能是一句话、一件事或是一些相似的经历和相同的态度。例如,很多人对于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执念,采访前,利用老乡之情谈一些家常,聊一些生活话题可以让受访者产生与采访者的共同话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共同话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入采访的话题。

鲁豫的节目可以说是谈话类节目中很好的典范,2016年在陈鲁豫的特别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中,有一期的大咖请的是国内首富王健林。对于站在国内甚至世界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我们向来是没有概念的,对于陈鲁豫来说也一样没有概念。但是在节目中,陈鲁豫选择了从王健林的年少时期开始讲述,因为王健林在创业初期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方面,回忆让王健林想起了艰苦的创业时期;一方面,站在金字塔顶的人也有这么普通的一面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陈鲁豫则通过这一段往事成功制造了与王健林的话题,节目也因此大火。这是一段极为成功的案例,采访者在面对受访者不同身份的情况下还是非常淡定,不因为身份而产生其他情绪,即使是“面对先挣它一个亿”的富商,也一样成功地控制了采访现场。

(四)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倾听是一门学问,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专一、客观的倾听能够使受访者真心地去对待采访者。虽然在整个采访环节多数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但是良好的倾听可以让受访者在回答的时候尽可能多地说出采访者想要的信息。在采访中,采访者更应该学会把话筒递给受访者,采访中注意受访者的语气及信息的完整性,有这些深入的了解,采访时的交流才会十分和谐,谈话的内容才会变得非常精彩。

这里我们可以以《忏悔录》为例,大多数犯错误的人不愿意揭开过去的故事,但是《忏悔录》中的每个人都真实地展现着自己的过去,也忏悔着自己的过去。在整个录制过程中,采访者并没有过多提问,他们只是静静地倾听受访者。当然,不排除在真实的环境下,本来是受访者自愿说出真实的故事,但是因为采访者的倾听和支持,受访者更真正地流露了自己的感情。

三、结语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新闻如火山般喷发,为了能够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大多数新闻记者都通过情感去引导受访者,这不仅是一个技巧,更是一种工作态度。记者只有把握好在采访过程中的情感,对采访中受访者出现的各种情况加以引导,并且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情感引导才能推动采访的进行,使节目更加的生动真实。

[1]丁涛.新闻采访“前奏曲”:一个不容忽视的“乐章”[J].科教文汇,2016(11):203.

[2]杨军.新闻采访要讲究“不采无把握之访”[J].新闻传播,2014(4):167.

[3]徐涛.浅谈新闻采访准备工作的必要性[J].传播与版权,2015(7):8+11.

猜你喜欢
江歌采访者王健林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刘鑫式冷漠,配得上一切指责
吹牛
江歌案的不了局
当“江歌遇害案”变成“江歌刘鑫案”
吹牛
王健林 亚洲首富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
心是一座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