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张力叙事研究综述

2018-02-22 16:01王博林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谍战剧谍战张力

王博林

从1981年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的动魄惊心,到新世纪“新谍战剧”的不断涌现——2002年的《誓言无声》、2005年的《暗算》、2009年的《潜伏》、2010年的《黎明之前》、2012年的《悬崖》……谍战剧作为一种类型剧愈加成熟。近年来,谍战剧出现了“谍战+偶像”的新模式——2015年的《伪装者》、2016年的《解密》《麻雀》、2017年的《黎明决战》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尝试。与此同时,与之相伴的争议也从未消减。要么是一味刺激受众神经,利用“颠覆历史,玄幻,时尚,性感”等元素博取眼球,造成失真跳戏;要么是因情节雷同,创意不足造成的审美疲劳与乏味之感。这不禁让人咋舌:谍战剧到底还能火多久?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研究张力叙事。

张力论美学不着意谋求平衡,和谐与统一,而是崇尚由事物间对立,摩擦及碰撞给受众带来的力感体验。谍战剧本身的艺术风格就极具张力空间,但张力结构的不足或过度也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谍战剧张力叙事的考察也变得意义重大。在中国期刊网以“谍战剧叙事”“张力叙事”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分别有期刊39篇、12篇,硕博士论文15篇、2篇。综合考察这些文章可梳理出目前研究中的如下特点。

1 研究对象不同

目前,对谍战剧叙事的研究成果突出,观点丰富,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对《潜伏》《黎明之前》《悬崖》《伪装者》等近年来热点谍战剧叙事特征的印象式短评,如《谍战剧〈潜伏〉的戏剧结构分析》、《说说〈悬崖〉》、《〈解密〉:互联网思维下的青春偶像谍战剧》等。二是对谍战剧这一特定文体的类型研究,如《新世纪谍战剧的叙事特征研究》、《中国新谍战剧研究》等。纵观这两类研究,前者富于实践指导性但缺乏宏观整体性;后者相对综合却流于“话语、视角、角色”等研究范式,常落入窠臼,并未精准提炼出贴合谍战剧类型特征的叙事技法。

当前,对于张力叙事的研究数量较少,领域也过于局限。直接研究“张力叙事”的学位论文仅2篇,分别聚焦“姜文电影”“《百年孤独》”中的张力叙事。同时,这些研究集中在文学领域。相比张力叙事,研究影像叙事张力的研究明显更多。张力叙事与叙事张力是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张力叙事具有“主体性”“目的性”,是从创作者角度出发,是一种“开始”。叙事张力则相反,是从作品角度总结文本,旨在研究“结果”,是一种“结束”。对“叙事张力”这一关联概念的考察也具有重要意义。《谍战剧的“弱势”英雄形象及其叙事张力》论述了谍战英雄身上引而不发的张力为塑造人物形象、生成文本歧义性提供的丰富空间。文本张力的作用是本研究的终点。相似的研究还有很多,都是阐释文本内由视角、话语、意象、色彩、情感基调等叙事要素所生成的张力。

纵观这些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分清张力叙事与叙事张力——在研究张力叙事的文章中仅提炼张力结构,并未从叙事全过程着眼全面论述张力塑造过程;相反,有的关于叙事张力的研究渗透着张力生成的过程,却片面不完整。

2 研究方法不同

不管是“谍战剧叙事”还是“张力叙事”,以往研究中多是运用阐释学或现象学针对某作品展开的个案式解读,如孙海龙,于永顺的《〈钢铁年代〉张力叙事结构的美感特质》。

在对谍战剧叙事的研究中,比较研究较常见。如吴兆龙的《从〈暗算〉到〈黎明之前〉——近年来谍战剧叙事模式的演变》。相应的,目前暂未有文献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直接考察谍战剧中的张力叙事。

也有一些研究为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多为学位论文,综合运用各种视角对谍战剧进行整体观照,对谍战剧创作具有指导作用,代表性的有王思焱的《当代小说的张力叙事》。同样,目前暂未有研究对谍战剧张力叙事进行综合考察。

综上所述,目前对“谍战叙事”与“张力叙事”的研究数量不少,且总体较为零散。其多聚焦文学领域的个体文本,对影像张力叙事论述相对较少,欠缺整体性分析,更未考虑谍战剧自身的艺术特点。因此,对谍战剧张力叙事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存在较大阐释空间。

[1][美]戴卫·赫尔曼.马海良,译.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邹旭林.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谍战剧谍战张力
巧测水膜张力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AI谍变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论张力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谍战剧偶像化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