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018-02-22 09:50张江予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畲族体育项目体育运动

张江予

(集美大学 体育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畲族民间体育,是畲族传统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跟畲族自身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节日风俗、情感表达等有着紧密的联系。畲族传统体育不仅是畲族人民群众在生产之余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畲族内部交流互动的平台。目前,自然环境与文化土壤的剧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而畲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面临着变异、消亡的危险,所以对于畲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箭在弦上。

一、畲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传承人在社会中的不断流动问题。传承人,从一个聚居地转移到另一个聚居地,将自身已获得的技能与知识通过口传心授等方式散播到另一个人或另一批人的身上,使这一文化能够在运动中被传承,形成活态存在的模式。然而在目前如火如荼的全球化进程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原来处于相对封闭的畲族村落也逐渐向开放、半开放的状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可另一方面,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们中华民族原生态的文化,在自然传承中困难重重。一方面,畲族传统体育受到了现代西方体育运动的冲击,一些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例如奥运会,使得参与现代体育项目的人数大大增加。西方体育项目的便捷性、娱乐性、科学性较强,对于人身体素质的锻炼、身心健康的培养都研究得比较彻底。另一方面,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人流失,传统体育项目参与人数逐渐减少以及影响范围逐渐减小。畲族传统体育虽然在娱乐性、便捷性上与西方体育相比不弱,但是科学性以及自身研究的程度,都不及西方体育运动,如果传统体育项目自身不能得到科学的研究、梳理,那么运动自身的魅力也将大打折扣。我们要把握住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活态的流变性特征,将口传、心授这种不依赖于特定物质的方式突出出来,整合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不过多强调物质性,而更多地把重心放在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质量上来。在当今社会,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过程中,过度物化包装的趋势、打破其物质属性的桎梏和局限、凸显“非遗”的非物质属性,才是尊重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基本态度。

(一)自然传承主体乏力

畲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且别致的运动项目,如“盘柴槌”和“打尺寸”等。这些项目不仅趣味性高,而且也体现了畲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

我们都知道畲族群众是畲族传统体育自然传承的主体,可是在当下畲族村落里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畲族老年群体即便有着较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是畲族传统体育的身体力行者,可在运动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因为充足的体力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故而老年群体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必将受到种种限制。另一方面,畲族的小孩由于年龄尚小,对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较老年人要弱得很多,并且在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接触的都是现代体育运动形式,导致他们参与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机会少,热情也就不足。作为传承主力军的青壮年,是畲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较好人选,但他们有着相当大的现代生活压力,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去打工,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在参与者方面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本族群众对于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感与热情度均有所下降,这对于传统体育的传承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二)传承进展缓慢

现代生活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形式都处在飞速发展时期,要使大家更好认识并参与到本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中来,就需要媒体以及政府加强对本族传统体育的重视,通过宣传和普及等方式让大众关注和了解,才能较好地推进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媒体的报道,还是从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来看,畲族传统体育相较于现代竞技体育受到的社会重视程度还不够。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虽然主要以畲族为主,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畲族的机会少,对畲族独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知识都不是很了解。同时,福建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四年一届,周期较长,能够进行推广的比赛项目也很少,受到的关注度也很低。相较于西方体育运动,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很少有建立起自己的社团组织,如果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支持,畲族传统体育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和传承人的教学、传承,那么传承与发展的速度必然缓慢。这种情况下,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媒体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而使民族体育活动不能够广泛、持久地开展。

所以在当下,畲族传统体育要继承和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帮助,通过各级政府机关、各类社会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畲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畲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一)把畲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显而易见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显著的地域性,畲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学校可以将畲族传统体育列入日常的体育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里。

课程上要设置相应的体育活动课程,加入已经开发较为成熟的体育项目,由传承人或习得相应技能的体育老师在课上进行教学与指导,主要突出畲族体育运动的趣味性与愉悦身心的功能。

传承畲族传统体育运动,必然要重视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因此,不仅要开设相应的体育项目课程,也应在日常的课程设置当中加入相应的文化宣传课,在课上讲述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如今面临的危机与问题,让学生了解畲族内在的文化与民族的精神,扩大畲族传统体育的受众群体。

(二)利用区位优势开展传统体育交流活动

政府各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会议,积极策划开展畲族传统体育的交流活动。首先,在保护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商业开发,要利用现今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建立公众号,寻找专人管理,系统宣传畲族体育文化,将其引入大众视野。其次,与电视、网络结合,在举办传统节日、庆典的时候,在电视或网络上直播、宣传,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形成独特的民俗旅游文化,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拉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为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

其实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如畲族的“打尺寸”、“盘柴槌”等,都是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象征。在古代,由于古人对气候变化认知有误,认为干旱是妖邪作祟,于是在干旱发生的时候,畲民便挥舞钢刀、铜铃,以此来祛除妖邪,祈求神的庇佑。慢慢的,这样一种用刀、铜铃作为器具的具有一定武术形式的舞蹈便流传下来,逐步发展成一种武舞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传统体育项目,更加体现了畲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强大民族凝聚力。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宣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是推动我国文化多样性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举措。[1]

(四)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对市场的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传承人的传承,更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这一点上,政府的职责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保护制度,如规范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规则,举办各级传统体育运动会,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更加规范。这样一来,参与者参与比赛将不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的将会是家族的利益或是本族的荣誉,为比赛增添更高的观赏性。同时利用媒体多种手段的宣传,达到更多人观看、参与传统体育运动的目的。同时,也可从体育旅游方面下手,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期间,举办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将民族习俗推广给中外游客,以此来带动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2]

其次,政府的主导还应包括相关场地的建设。研究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初期多采用田野调查法,在第一现场记录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但是在后期整合资料,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供研究使用。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善的训练和竞赛体系,畲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必将受到掣肘。

猜你喜欢
畲族体育项目体育运动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畲族民歌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