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域下大学生支教激励模式建构初探

2018-02-22 03:45王晓晨周腾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博弈论建构

王晓晨 周腾

【摘 要】 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教育带来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注入了青春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乡村教育的现状。但支教组织与相关人员也暴露出如支教动机不纯、没有明确选拔标准、缺乏组织者重视、缺乏激励措施等相关问题。因此,应构建博弈视阈下的大学生支教社会激励、团队激励和个人激励的激励模式,促进大学生支教活动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博弈论;大学生支教活动;激励模式;建构

一、大学生支教现状

1、保障机制不完善

由于支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地区相比,支教学生的相关保障甚至安全问题难以有效提供。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支教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并且经常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很多当地村民不理解支教,甚至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有冲突,而他们可能会把不满情绪转移到大学生身上。所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2、支教机制不健全

首先,在支教生选拔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筛选。部分支教大学生自身觉悟不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支教的重要意义,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无法完成支教工作;其次,支教生没能进行系统的全面培训。部分大学生支教前很少甚至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且支教生选拔方式粗放。再次,大学生缺乏对支教地点各种情况的了解,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学校概况及学生素质等基本问题所知甚少。最后,对支教生管理不到位。很多支教组织纪律不明确,管理混乱,导致支教结束后可能还会遗留很多问题。

3、支教时间不合理

大学生支教的常见问题是持续时间短、周期较长。多数大学生支教团队是利用假期时间支教。在短期支教之后,就不再开展后续跟进工作,难以有效巩固支教成果,也没有达到定点帮扶的目的。支教不能形成对点帮扶、精准帮扶、长期帮扶的支教制度;支教团队内外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不能够统筹好个人需求与支教团队需求、 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4、部分支教学生动机不纯

大学生支教本质是培养奉献精神,应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为己任。而现况是部分支教大学生出发点不对,以支教为手段谋取政策性优惠或者把支教作为自己评优、加分的筹码,违背了大学生支教的本心。

二、大学生支教动力机制的构建

在支教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乡村、学生等是在互动基础上逐步达成利益趋同性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方的缺失或配合不当都会制约着支教体系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以博弈的视域审视各利益方的角色期待,明确他们的利益趋向和共同处,以便影响和改善各自的行为动机,从而构建有效的支教动力机制。

1、大学生支教的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社会大环境中角色实现的前提和完成他人对角色期待的实现,是指团体中多数成员期望或要求其中某一成员做出的某些应有的行为方式;即担任某一职位者被期待的行动或特质,其内涵包括信仰、期望、主观的可能性、权利与义务的行使等。角色期待的主要功用在于使角色行使者明白其权利与义务,也即角色的学习。

(1)个人:大学生的支教过程短暂,对于偏远乡村的学生们所产生的效果有限,条件艰苦,因此大学生对于物质满足的欲望并不显著,绝大多数支教生把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在支教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角色期待定义为乡村教师。部分学生由于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足抑或对教学产生怠惰心理,易于偏离了自身的角色方向,造成教学活动有失偏颇,影响了学生身心与学业的健康发展,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曾这样阐述,他认为人的需求可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的发展过程中顶层需求。在大学生的支教活动中,学生们希望通过实践磨砺自身,锻炼意志,提升能力,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一个宝贵的经验和履历,这些都是大学生对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一种表现。

参加乡村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在师范类院校或者师范类专业进行学习,多数学生拥有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的梦想,他们很珍惜宝贵的支教机会。作为一名“准教师”,专业知识的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激发被支教学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实现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是对于乡村支教大学生的一种角色期待。

(2)社会:前往偏远落后地区进行义务支教,社会各界同样存在着一种角色期待。新时代我国社会依然有各种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其中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党一直以来的战略重点。在这里乡村支教就有了关键作用,人们期待支教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山村孩子们更多地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尽管仅仅依靠大学生支教解决当下乡村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不太现实,但社会各界依然对支教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有一种理想型的期待。这种角色期待可以理解为社会普遍期望将支教大学生打造为我国教育扶贫的攻坚力量和中流砥柱。

2、博弈论在支教动力中的引用

博弈指在一定条件下,遵守一定的规则,一个或几个拥有绝对理性思维的人或团队,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支教大学生与学校、支教大学生与受支教学校、支教学校与受支教学校之间都存在博弈过程。其中,支教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博弈是最值得关注的,也是最值得研究的。

模型要素包括:

(1)博弈方:在大学生支教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与学校就是博弈方。双方在支教过程中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关系,两者均遵循博弈规则进行策略选择,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在博弈规则面前是平等的。

(2)策略:学校和支教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做出决策的内容,学校主要承担激励和引导工作,表现为激励和不激励;而支教大学生主要承担支教工作,表现为积极和不积极。学校在组织学生支教过程中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激励与引导,而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应认真对待支教活动,双方都应以积极的方式对待支教活动。

(3)收益:学校和支教大学生会从支教过程中获得自身需要的利益,这是双方进行支教的动力基础以及进行博弈的条件。学校通过支教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实践教育,积累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知名度。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获得学校承诺的奖励。

(4)付出:学校对支教大学生进行管理需要付出成本,支教大学生如果积极支教则学校付出成本较少,反之,学校将付出较大成本用于管理支教大学生支教活动。学校对于支教大学生监督时也需要付出成本,对于不积极的支教大学生给与惩罚,此时,惩罚可以替换为奖励,奖励的成本小于监督的成本,并且奖励付出获得的效益大于惩罚获得的效益。

(5)过程:在支教过程中学校掌握的信息和学生掌握的信息大致是持平的,且双方先后制定规划并依据对方选择调整自己的策略,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博弈过程中是动态的,支教活动可看做对称动态博弈。

三、博弈视阈下的激励模式建构

有学者认为,博弈论的观点可以扩展到社会各领域中不同团体、不同角色之间围绕权利义务所进行各种实质交换不断趋向利润最大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纳什均衡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需要在不同领域之间形成一种既定的妥协,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实现更快速更高效的回报。应用博弈论可以对这种领域之间的妥协和利益分配进行很好的学理性解释。我们将博弈视阈下的激励模型分为了三个维度,即社会激励、团队激励以及个人激励。下面对不同的维度结合相关联的激励理论对大学生的支教激励模式进行探讨。

1、社会激励

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团体往往对于社会给予他们的高度期待抱有强烈反感,产生无形压力并进一步产生了消极情绪,进而大大的影响了支教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博弈均衡的条件下,社会各界首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支教大学生们的实际能力与经验,量入为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企业、政府等社会部门可以依靠其他方式对大学生们产生一种正向的激励作用,这可以利用强化理论。

(1)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它是运用强化原则来对人的行为进行修正的学说。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此类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我们可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使其今后能重复发生;负强化是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如果做了这种行为会受到什么惩罚,进行威慑,从而削弱这种行为。强化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博弈视角,是在双方对于利益关系的调试过程中进行的各自目标的促进。

(2)博弈关系网。政府及各企业可以与支教乡村、参与支教的学校形成一种三方的“博弈关系网”(见下图),以点带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对相关的乡村学校实施精准的教育扶贫。在这种模式之下,支教大学生就是知识输出的载体,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因此各方需要重点落实对支教过程的监督和成果反馈,依據强化理论,对教学成果显著地学校或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表彰。例如,发放特别奖学金、发放相关认证证书等。各企业也可以对积极支教的大学生们适当放宽求职门槛,以形成对支教学生的正强化激励,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完成支教任务。

2、团队激励

(1)价值观。参与支教的学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价值认同和个体倾向都存在着多样性同时也有共同性,当作为一个支教团体的时候,如何发挥团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构建一个出色的团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并且可以鼓动他人的团队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支教团体,要想提升绩效即提升支教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进而增强凝聚力,曾担任无印良品株式会社社长的松井忠三说过,“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是一帮朝着一个目标而彼此协作奋进的普通员工形成,而并非是一群在各个领域都十分精通的精英组成,因为他们往往不懂得学习对方取长补短”。可以发现拥有一个良好风气、劲儿往一处使的团体往往能够产生不错的绩效。

对于团队整体激励模式,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需要包括团队的整体目标、发展方向、发展理念以及文化观念等内容,让成员产生归属感,认为自己所在的团体是能够达成目标的,是可以伴随着团体一起成长的,拥有这种价值观的团体一般都会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2)“成就感召力”。良好的团体意识奉行的并不是官僚主义,团队领袖应当把团队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达成的有机契合作为第一要义,沙因的超Y理论所强调的就是将组织、工作与个人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在组织中的个体在工作过程中除了绩效之外也需要成就感和胜任感,这种成就感和胜任感可以通过其他成员或者上级领导给予,也可以是自我内化的结果。一个良好的团体需要将组织整体目标和成员个体目标进行恰当的结合,也就是让成员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对于自身的成就感,而这种团队所拥有的能力就被称为“成就感召力”。

“成就感召力”的形成要素就是这个团体需要拥有一个完善可执行并且可以激励成员的目标,这是个具象化的过程。博弈观点认为,目标的达成是组织和其中的成员围绕利益关系在集体与个人层面相互妥协并且趋于一致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一过程中让成员拥有成就感是将集体与个人目标结合的关键因素,故团队领袖应该认真贯彻团队的价值观,树立对待任何任务都一以贯之的信念,加强对团队成员的精神引导,在不同时间段进行适当的沟通,让成员拥有归属意识,明白目前任务之于自身的意义,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3、个体激励

自我实现作为马斯洛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求,拥有极强的驱动力和实现难度,它关系到成员个体是否真正接受组织的价值体系和前进方向。因此,满足组织内部成员的自我实现需求对于集体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自我实现的本质是实现自身的整体价值,但就支教团队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逐步引导成员的个体发展,进而达成激励作用。

(1)更大的发展平台。团队成员在工作期间都会表现出对于学习和成长的强烈愿望,希望从实践中锻炼自身素质,他们会渴望捕获新的知识与经验。在此过程中,一个完善的发展平台就是催化剂,让他们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去发现未知的新奇,团队领袖应该注重对于成员自身的培养,利用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让他们多多接触更高领域的知识成果,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在支教过程中,应适当鼓励成员们阅读与支教相关的论文期刊或者名家书籍,逐步完善知识框架,带着更加清晰地头脑思维去把知识传播给乡村学生,可以间接的满足支教大学生的成就感,惰性也就得以消除。

(2)鼓励成员参与决策。麦克阿瑟将军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他提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只需要去管好身边的几个重要部下就可以而并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剩下的事情让更出众的人去办就是了。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领导决策的局限性,要想让一个组织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察纳雅言,让自己的部下和组织成员参与到决策中来,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对组织负责任的领导者。

让成员们参与进来,可以增强团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切实的体会到自己是为集体真正的在谋划布局今后的发展,调动成员们的决策潜力,这样也有助于今后从内部挖掘人才,为自身补充新鲜血液。现代教育也进一步将视角从重视单子性的主体性转向了主体间性,让成员参与决策,也应是大势所趋。

总之,新时代,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农村支教,也应该拿出新举措、新态度,革故鼎新,摒弃之前的老路子老办法。我们以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对支教大学生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博弈视阈下的激励模式。但是将理论变为实践还需要层层落实,相关研究者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要清楚地看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将方法一概套用,应循序渐进,稳步贯彻,做到精准调校。只有灵活的应用激励方法,支教政策才会发挥它应有的效果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宁 .“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应用研究,2017.

[2] 卢宁,吴松,李晗杰 .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6.

[3] 方原,王敏.博弈视域下大学生自组织团队激励模式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9.

[4] 冉新义.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同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

[5] 馬美玲.支教大学生的角色期待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晓晨(1996—),山东济南人,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学生.

周 腾(1997—),山东潍坊人,德州学院历史与社会管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博弈论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PBL教学法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初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博弈论下电动汽车充电站的产量规划模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
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山陕商人合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