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新闻记者司汉科散文集《甘河,不只是一条河》

2018-02-23 00:16
新闻传播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散文

我的面前是一搭厚厚的打印书稿,名字叫《甘河,不只是一条河》,作者司汉科。

我已在电脑上看过几遍了,又特意打印出纸质版的做再细致的阅读,这里的每一篇文字展示出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和期间的故事,有的让人读后如沐春风,有的让人激情涌动,也有的让人心生悲凉,甚至怒火中烧……这就是那个谦谦君子模样的新闻记者司汉科,在散文世界里的耕耘和收获,在新闻世界之外的喜怒哀乐。

新闻记者和作家之间没有鸿沟,有的只是相互之间的融合,相互渗透促进发展,在文学中长出新闻的花朵,在新闻中绽出文学的新蕊。这在新闻史或文学史中都有证明。中国现代新闻史、文学史中都有杰出的记者因新闻而成著名的作家。如,刘白羽、华山、魏巍、穆青、郭超人等等,进入新时期之后,许多记者凭借着敏锐的政治嗅觉,通过新闻事件发现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人物,他们在两栖中一手写新闻稿,一手创作文学作品,一批新闻记者由此跨入文学的领域,创作出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在黑龙江省尤为突出,那时风华正茂的新闻记者贾宏图、蒋巍等,以及“文革”前的新闻记者满锐等,在思想解放的春风中,创作出一批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以致到现在还闪耀着思想光泽和文学色彩的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这为黑龙江省新闻界的后来者立了标杆,做出了榜样。

汉科,当过老师,学过世界语,教过英语;作过研究生,学院派的研究过学问,后来到《黑龙江日报》做起来终身的职业——新闻记者,直到光荣地退休。

汉科,是贾宏图们的优秀继承者。

在工作岗位期间,他的一只手在新闻界,写出大量的新闻作品,及时报道了新闻事件,总结了一批先进典型经验,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向上级写出了具有价值的内参。同时,他的另一只手在文学的领域,创作诗歌、散文、长篇小说、文学评论等,在文学界和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他为“记者中的作家”“记者中的学者,学者中的作家”等。

他的新闻和文学实践,是不愧于这个评价的。

我看他这厚厚的散文书稿,仿佛看得到他的感情像一条河水,那是他的故乡母亲河——甘河的河水吗?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时而潺湲,时而咆哮。

对于故乡的深情。他散文的标题就是一首诗,蕴满了对故乡的深深感情。《童年是一幅画》《我遥远的甘河老二队》《求学路上,每一座山都在远方》《山中,有一只布谷鸟在叫》《当老师的那一年,我十八岁》等。这些题目就是一首诗,充满了诗的韵味和意境。同时,在这些散文里,作者以细腻的感情回忆故乡那些永远刻印在心上的记忆。

对于家人的感恩。在他的散文里多次写到自己的母亲父亲,他对他们都是怀着一种真挚的感情。在《甘河,不只是一条河》里,作者以一种看似的陈述句式讲了一段往事,品味后却得到里面是一种醇厚的情感。“一家人挤在一铺炕上,为了我的学习,父亲特意买了一个200度的大灯泡,屋里锃明瓦亮,烤得全家人都难以入睡,我过意不去,但父亲母亲态度坚决,一直鼓励我不要放弃。”在这短短的七八句话里,把父亲对他的感情、母亲对他的希望,以及他内心那种愧疚的情感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感情的抒发要比让作者站出来,以话剧舞台上演员那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更含蓄,更厚重,更有韵味。

对于风光的描绘。散文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需要作者对于自然环境进行描绘,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甘河,不只是一条河》里,以作者对于甘河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揭示了甘河446公里的行程,描绘了它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一段,两岸高山耸峙,山高谷深,河谷狭窄,咆哮奔腾。大杨树到嫩江一带进入平原,河道渐宽,河谷平缓,就是那副从容不迫地汇入嫩江,永不回头。”这一段对自然环境描绘动静结合,其基础是作者对于甘河的一个情字。

对于童年的眷恋。作者在这些散文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里那些有趣的往事。在《童年是一幅画》这组散文中,突出的仍是一个情字。“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队上30多户人家,坐落在大黑山脚下的一个盆地里。冬天,这里是一个冰雪中的童话;夏日,这里是一个绿色的王国。”在这组散文里,作者是怀着一腔真情在回忆农场过年的欢乐、秋天在大地上的劳动,还有采木耳的“我”成为打蛇的英雄等。每一片都是有那么深的童真童趣童乐,其中的基础是“我”对于童年的那片深情。

对于人物的刻画。散文在抒情、记事中还有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这在散文篇章中不胜枚举,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范爱农》就是名篇。汉科的《最后的老兵陈广顺》就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这位老兵的人生经历像一个个闪光珠子,在读者的眼前闪耀着不泯的光泽,让今天的人们记住他和他们“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和风尚。而在汉科的散文里有许多人物不是单一的人物散文,而是写在一些篇章中。他对于这些人物寄寓着爱或憎的感情,并且是如此的鲜明。在《人世沧桑第一课》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小官僚者的形象:“不一会儿,进来一位中年人,微胖”“他就是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刘贵仁”“刘书记满脸严肃,双手抱拳,自然地放在写字台上,沉吟一下说:‘我们看了你的档案,你是中专毕业生,我们学校不要中专毕业生,你是不是哪来回哪儿?’‘我当初来时,党委是研究同意的。’我进一步解释”“刘书记脸色开始变阴了,说‘我管人事的都不知道,谁让你上班的?’‘这,这,这没毛病,按报到程序报到就上班了’。‘那你找接受你的人去吧!’”这短短几句对话勾勒出一个“面目较恶”的人物形象。在《远方的草莓》中那位“一个美女级的俄罗斯三毛子”的人物形象,仅用寥寥数语就活脱脱地刻画出她“毛嘟嘟的,水灵灵的”就像“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草莓”那样百看不厌的俄罗斯姑娘的人物形象。这其中有作者对于草莓的情和爱。

对于生态的抑郁。作者童年、青年时期生活的环境是“走出了一个伟大民族——鲜卑人”的地方——大兴安岭,那是一个森林郁郁,山峰巍巍的地方。在他的儿时“我家住的老二队门前有一条小溪,小溪的上游有一个白鱼泡子”“那个时候的白鱼泡的鱼那个厚啊,厚得像锅里的饺子,噼里啪啦的直往岸上跳”……可是,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地方变成了裸露的沙滩,面积有几公里长,由于常年挖沙,河流改道了,甘河流经沙滩变成了无数个支流,甘河已不是我梦中的甘河了”。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葬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作者以悲愤的心情,写道:“我的生命,像漂泊的冰排,在相互的冲撞中,訇然倒下的是破碎的身体,永远漂流的是孤寂的魂灵。”

对于名人的追忆。作者是文化人,当然就会很在意对于历史上文化人尤对女性文化人的关注。在这些散文中作者拿出很厚的篇幅,以怜花惜玉般的心情和探入心灵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萧红、张爱玲、林徽音民国三大美丽知识女性和纵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名作家丁玲的人生历程。汉科本是一位多情的才子,面对四位美丽女性,他的激情就更是洋溢无限。在《萧红,花开花落》里,作者从众多的作品中抽象出一个“骨子里形成了随性,任性,叛逆又天真的性格”的萧红。“萧红明知人家有妻室,却心甘情愿当小三”“萧姑娘可管不了那么多,小三咋了?小三不是人当的么?”在这里,作者还含蓄地写到这位31岁女作家和他人的一种只可意会的关系。在《张爱玲,爱情是一种》中,作者仍是以一种爱怜写临水照花的张爱玲和胡兰成“爱得是那么的不计较名分,不计尊严,那样的死心塌地”。在他的这篇散文中张爱玲是多么的楚楚动人呀!在《林徽因,刚好遇见你》第二节中,作者采用了隔空对话的形式,她和徐志摩像站在舞台上各一端,在盛情的倾诉彼此的爱意,把一位美丽的知识女性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眼前,她在向天国的诗人说:“我爱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丁玲,飞蛾扑火只为谁?》中,作者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写出了“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上”那样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经过对于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写出了一个在感情世界里真实的丁玲,为人塑造出一个小巧玲珑,热情活泼,对革命充满激情,对革命的才子们亦满是柔情的新女性形象。

对于现实的关注。散文是需要关注时代和现实生活的,他绝不是象牙之塔的无病呻吟。作者的散文基本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即使是那些回忆性的散文也多有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规划五大连池要大手笔》《国军烈士的英名该不该给?》《就业,谁在难为天下父母》《王震将军楼该不该拆》《意大利领事馆被谁挤了一下?》《你能吃到真正的五常大米吗?》等篇章都是关注现实、干预生活的。这些文字在新闻中常常是难以看到的,一个有良知的记者只能通过文学的形式把它发表出去,记下时代发展中的不和谐音。《规划五大连池要大手笔》是一篇内参。作者在参与五大连池风景区发展规划论证中,力排众议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对五大连池风景区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受到了时任省长栗战书的肯定。但遗憾的是“却失临门一脚”,而成“悬案”。在《小彬:我的办公室主任》中,作者为了保护黑河文物东大庙不被拆除,不管是谁在背后做推手,他也要凭着记者的良知,“所以,我才想利用我的影响保一下。”但终究没有保住这座文物,终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掉了。他只有在文中记下保护的过程留给后人看吧!在《国军烈士的英名该不该给?》中,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日本军队战斗牺牲的将士,在今天该不该授予烈士称号的问题。“那个时候太原战役打得惨,国军将士一批批地死”“烈士名单像雪片一样飞到村上,每天都有白发送黑发”。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后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作者说他们“为国捐躯70年,我们不该给烈士有个交代吗?”十几家烈士的后人找政府,后经媒体的推动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全村所有父老乡亲都来到墓地,为烈士立碑,母亲和我把盖在墓碑上的红布揭开,墓碑上写着:李大娃烈士之墓,县人民政府立”“母亲和我失声痛哭,这迟到70多年的烈士碑也许是对烈士最大的安慰。”实际上,作者正是这件事情的推动者。

对于事业的挚爱。作者大半辈子从事新闻工作,他用散文的形式记叙了其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黑河记忆》中,记下来他在2001年2月28日,刚过完正月十五,在送他人离去后他孤单一人在黑河记者站的情景,以及由此他在这里为新闻事业奋斗的历程。在《数着商品过来的》里,写了自己如何打发空闲时间的事情,在《喝酒,你总是矛盾着》讲了喝酒苦与乐,“为了工作,总要冲一冲,酒是冲锋枪,记者总是用它打天下,总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感觉,够哥们,你才有人脉,你才会有新闻源,你才有广告,你才会卖报纸。”可是,在记者站工作,苦了家人和孩子。《绝对后面的无奈》里,他写到每次下站与妻子的依依惜别,在103线的站牌下,他和妻子一次次无语的告别,“十年来,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她是一定要到站牌的,每当公交大巴开动,看着媳妇离去的身影,毅然决然的背后,就是点声声无奈了。”在《一段温暖而又充实的时光》,他把儿子接到北安市辅导功课,“三个月的时间,我扮演起了父亲、母亲、老师等等多种角色”,虽然当时住的大楼已搬空,但当地的同志给他送来了生活所需的物品,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在《住院时的那篮花》,更是让他感受到驻站记者的辛苦之外,还有当地政府、同行、朋友的关心、爱护、友情。他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他看到这些争奇斗艳的鲜花,不禁浮想联翩:“她们无声地与我相伴,每每痛时,看到花的生机和满屋子的香气,我都会感动。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花,不远万里,经过飞机空运,花店精心插花,然后待嫁,她不管嫁了谁,她的命运可能就是一周,但她会用最美的一生让你高兴,发出异彩”“那么多的花,偏偏她来到我的病房,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光与我相伴,这可能是上苍的安排,命该花落我家。”

汉科的散文是有着丰厚的、充沛的感情基础的。所以,在新闻和文学的跨界中得心应手,这个两栖作家才能游刃有余。

不知道尊敬的贾宏图老师看到汉科这部散文集时,会不会说:这厮,我当年说的没错,你汉科不是做官的料,是一个作家的料!这部散文集不就是最好的验证嘛!

哈哈!

汉科的这沓散文书稿,还有对于文化现象的思考,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的研究,对于山水远方的瞩望,对于异国的驾行,等等。

以上,只是在我读后的一点感想,与朋友特别是汉科兄交流。

2018.1 1.2-4带状疱疹住院治疗期间

猜你喜欢
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散文二题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散文短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