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
——以央视《中国舆论场》为例

2018-02-23 00:16
新闻传播 2018年2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受众

(江西师范大学 南昌 330022)

如今,普通大众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等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中,如何在满足受众参与媒介内容生产的同时,引导社会舆论、承担社会责任,成为融媒体时代下追求公信力的传统媒体亟待思考的问题。而《中国舆论场》节目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做出了表率。

《中国舆论场》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6年3月20日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面向全球直播。该节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与民间舆论深度互动,进而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荣获CCTV年度新媒体优秀作品一等奖等。本文将对《中国舆论场》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探索进行分析研究。

一、《中国舆论场》的节目形态创新

(一)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

节目组与央视网合作,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24小时舆情监测,监测范围覆盖全网舆情主要载体。每期节目梳理出一周以来全媒体平台最为关注的十大舆情热点,并按舆情热度指数高低生成榜单,确保选题聚焦点与受众关注点的契合,提升了话题设置的科学性和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二)引入“虚拟在线观众席”

全球网友可以通过微信抢票的方式入座“在线观众席”,“虚拟在线观众”取代真实现场观众,头像呈现于演播室大屏幕上,而其提出的问题将可能被抽中,得到评论员嘉宾的现场解答,甚至“虚拟在线观众”还可以指定某一嘉宾对专门领域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答。

(三)“边看边聊”的“跨屏互动”

《中国舆论场》突破平台局限、融入社交思维,节目微信公众号的“在线互动”板块中设置“边看边聊”页面,将电视直播和网络互动融合其中,网友评论从手机发出后经过节目组的后台审核可以实时在演播室大屏幕左侧滚动呈现,有类似“弹幕”的效果,实现了电视端、网络端、移动端的跨屏实时互动,既符合融媒体时代下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偏好,又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移动性、社交性不足的缺陷,提升了受众粘度。

二、《中国舆论场》的内容生产创新

(一)多元话题,满足需求

《中国舆论场》在生成话题、延展话题方面,都充分注重受众的主导性,通过实时抓取全网数据,实现热点聚类,再结合百度热搜及各大门户网站推送的热点新闻,形成话题列表,精准呈现舆情热度。

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特色定位的基础上,话题除覆盖国际政治、军事、外交,也涉及文化、经济、民生,内容多元、层次丰富,最大程度满足了该频道面向的特定受众的需求。

(二)多维互动,丰富内容

1.主持人在互动中拓展话题空间

《中国舆论场》每期节目采用男女双主持人模式,共有四位主持人,分别是王世林、鲁健、董丽萍、王端端。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具备编辑、记者的素养和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都参与过新闻类节目直播主持或者直播活动,具有及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在节目搭建的时事评论员、虚拟在线观众与广大网友多方实时互动的直播场景中,主持人面对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实现深度拓展话题空间、准确把控话题走向的驾驭职能。

2.观众在互动中传递多方声音

融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对象变成了操纵各种信息终端的更有自主权的“用户”。带有“用户”性质的观众,不仅能通过众多信息终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表达诉求、交流观点、形成舆论。

节目充分考虑到传播对象的变化,有效实现了不同媒介间界限的消除,将受众信息的获取与传播融于《中国舆论场》这一融媒体节目平台。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手段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遴选出最受关注的舆情和热词;一方面在节目中设置“虚拟在线观众席”,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边看边聊”页面,打通了网友、观众与电视直播节目之间的互动渠道,实时提问、群言争鸣,多方声音在节目中得以传递,民间舆论场与主流舆论场得以打通。

此外,节目还推出“起航新时代”“美丽中国任我行”等不同主题的系列报道,配合报道主题,发起照片、小视频征集活动,并在节目直播时的大屏幕上进行展示,进一步提高了观众的参与热情,丰富了节目的传播内容。

3.嘉宾在互动中深化理性思考

时事评论员、资深媒体人等嘉宾,作为主流舆论代表,有针对性地对作为民间舆论代表的“虚拟在线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剖析、解答,在平等互动中,深化观众对热点舆情的理性思考,起到了纠正民间舆论偏差,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传播效果。

三、《中国舆论场》的传播渠道创新

《中国舆论场》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节目传播渠道。在央视电视端、网络端同步直播后,除在全网进一步分发按议题内容剪辑好的视频片段,还安排专家继续就节目中未能解答的问题与网友深度互动,拓展了节目容量、延续了节目热度。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舆论场》的微信公众平台,既是节目与受众互动的重要平台,更是深化节目传播效果的有效渠道。公众号设有“中舆指数”、“在线互动”和“我”三个板块。

其中“中舆指数”下的“中舆最热评”均为节目嘉宾针对热点问题1-2分钟微评论,相较大时段的电视直播,更符合手机终端网友碎片化的阅听习惯,实现了节目中热点、亮点的再次传播。

“在线互动”下设有主题化的照片、视频征集链接、“一直播”平台上嘉宾针对某一热点舆情15分钟左右的小屏直播评论链接以及“边看边聊”页面,分别对应了节目开始前、节目播出后、节目进行中受众与节目的在线互动。融通节目整个创作环节的互动,增加了受众粘性,能有效维持受众的稳定性和提升传播的覆盖面。

四、对当代新闻评论节目带来的思考

(一)注重用户参与内容生产

融媒体时代的内容生产,应该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充分体现受众本位、注重受众作为“用户”的场景体验。例如《中国舆论场》,从话题生成到“虚拟在线观众席”设置,再到“边看边聊”的“跨屏互动”,无一不是对媒体与受众关系的重新认识。

(二)注重多方拓展传播渠道

在《中国舆论场》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简单相加,是把电视媒体的节目放到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再传播;而深度相融,是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的传播内容相互交叉、传播优势相互补偿,在多屏融合中打造围绕节目产品升级的社交平台,在多方互动中构建围绕节目内容传播的社交群体。

(三)坚持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探索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为的是提升新闻评论节目的覆盖面、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坚持新闻评论节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

《中国舆论场》立足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肩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对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进行引导、融合的使命,更肩负传递中国声音、树立大国形象,将中国舆论场与国际舆论场融合的使命。

结语

《中国舆论场》两年多来的探索实践,填补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的缺位,为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唯有更新创作理念、更新表达方式、更新传播渠道,才能实现宏观层面的真正融合并打造微观层面的节目精品。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