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18-02-23 13:44海南白驹学校符秋虹
新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课思想品德初中生

□ 海南白驹学校 符秋虹

《关于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处于剧变时期,所以他们更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很不稳定,有时甚至很极端。由于缺乏社会经历,情绪易于波动,导致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缺乏定势,经常出现理智和情感的不协调。“他们的特点就是处于儿童与成人之间,具有儿童与成人所有个性上的弱点。道德上的缺失,法律方面的无知,把对父母的依附转向对同伴的依附,同时把模仿作为独立自主的一种途径,这就容易使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建立不良的同伴关系。”[2]由于法律常识的欠缺和道德素质的缺少,未成年人容易作出侵害他人权利的事情而不自知;或者当他们面临侵权问题时不敢维权逆来顺受,甚至以不合法的方式维权,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数据显示:在发生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14岁至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和校园欺凌事件正是情绪上的冲动、道德上的缺失和法律上的无知造成的。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会学生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是适应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需要。

二、初中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我国初中生普法教育的重任交给了学校,所以说“学校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初中生法律意识形成的启蒙之所。”[3]初中阶段的法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思想品德课负有育人普法、树立价值观和应试等重任,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实现情感目标。

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体现在: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日常表现整合课程资源;教师不能充分发掘和整合教材中的法律情感和道德情感。以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渗透了法律思想和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接触法律知识难以理解透彻,而老师在教学中又把法律知识条文化,导致难以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八年级上册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中,渗透了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不能够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开发课程资源的问题。八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材四个单元中,有两个单元着重讲解了离初中生生活最近的一些法律权利,可见编者对于培养初中生权利意识的重视,而且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确定课程的重难点时往往单纯地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或参考教参资料,而缺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状况的分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中,三框内容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系统地阐述了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怎样行使这些权利。

2.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

(1)对法律的认知停留在知道的层面,没有形成法律意识。“政治课法制教育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幵展普法活动,以多元手段渗透法治理念。”[4]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学生依然只能停留在课堂里接受书本上的书面教育,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2)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没有达成统一。从我国普法教育的内容上来看,“‘重义务,轻权利’是一大特点。普法教育主要强调:公民要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要求其履行的义务,不得有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5]法律不仅仅是统治社会的工具,更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规则。一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赋予人们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协调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应该考虑注重法律权利意识的培养。注重对初中生的法律权利意识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对初中生的法律义务教育也渗透在教材的各个部分。这要求教师在法律权利意识培养和义务意识培养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前面说到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停留在书面教育,即使他们知道公民享有权利和应该履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用合法方式维护权利时,他们是缺乏维权的底气和途径。这就造成知与行、学与做、权利和义务的脱节,由此很难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培养法治精神。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对策

1.充分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遵循学科教学的特点,根据其规律,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一些法制因素,这样对学生才能因势利导,才能潜移默化地开展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学科的教学与法制的教育融为一体。比如,在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中,有一个讨论活动:小明污蔑大江作弊一事是不道德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活动,就要挖掘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其一,小明的不道德在于他侵犯了大江的名誉权;其二,分析小明的侵犯行为给大江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是否违法了;其三,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对此,大江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在我国,法律所允许的往往是道德所提倡的,法律所禁止的往往也是道德所反对的。让学生充分感受法律中也蕴含着人情。

2.强化法制教育的持续性。

法制教育融入在思想品德教材中,除了八年级下册是系统的学习法律常识,在其他教材中都是以单元或课题零散的呈现,所以教师还要注重法制教育的持续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知道关于法律的新闻,让他们感受法律就在身边,明白法律是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和底线。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就要保证内容的持续性,这是渗透教育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要强化法制教育渗透的持续性,在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要做好相关的总结和提升。因为一部分法制教学内容其实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持续和延伸,通过总结,学生们对于思想品德的影响加深,同时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法制基础。比如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学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不断深化的责任认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积极的深人“法律责任”的内涵,因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性,所以法律责任的渗透便有了持续的基础。通过二者的强调,学生不仅理解了社会责任的内涵,更认识到了法律责任的重要性,所以法律意识会得到培养。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落实“法制教育”。

创设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与艺术氛围,能使学生上课初就完全沉浸到“法制教育”的气氛中,从而也能产生对学习知识的欲望。创设情境离不开教学案例,在法制教育的案例选取上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法制案例材料应当“弘扬人类文明中的真善美,鞭挞和鄙视假恶丑,体现人文精神。这并不是说要向学生呈现犯罪分子的残忍和嚣张,也不是向学生呈现犯罪过程和现场,而是展示犯罪分子人性的扭曲和人格的丧失。”[6]因为学生不是对“危害”一无所知,而怎样借助于学生的“知”使其知道他的“不知”之处也是一个问题。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好,就能达到既不“污染课堂”,又使学生懂得社会丑恶现象的危害。二是案例材料应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在包含着高于他们体验和感悟内容的材料,从而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以此为依托贯彻教育内容。三是案例材料应当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这种依托大背景的材料既可以使学生明确违法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个人,同时危害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又能使学生扩大法制视野,从社会意义上理解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法制教育在《思想品德》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一旦离开教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去捕捉渗透点。只有找到了渗透点,才能将源远流长的“活水”引出。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掌握好渗透的程度。

猜你喜欢
品德课思想品德初中生
选择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