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处理

2018-02-23 13:44海南省东方市铁路小学
新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座位班级班主任

□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小学 林 苗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日趋关注和重视,人们对班主任这一角色的聚焦程度日渐增强。谈及班主任,它有多重身份,不单是科任教师,还是学生思想、情感、行为举止等诸多方面的教导者和引领者。因此,为师者若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生。但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班主任把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重要工作上,忽略了细节问题。然而,“教育无小事”,特别是小学班主任,除了把重心放在重要工作之外,还要有洞察小事,善于处理小事的责任心与能力。如何巧妙地处理细节问题,笔者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谈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让迟到成为育人文化

学生迟到是学校中习以为常的行为,是教育生活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教师几乎天天都会遇到。假若我们能巧妙处理,它能成为一种文化,润泽孩子们的心灵,并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

教育案例:我曾接手过一个三年级的班级,班上的孩子有相当部分纪律松散,迟到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早读课甚为严重。经过我数次的说教和训斥之后,学生迟到现象略有好转,然好景不长。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我在班上宣布:以后谁迟到,整个上午须罚站在后面黑板前听课。如果我不值班,则交代班干部监督。这一措施实施没多久,教室里竟然出现这样一幕:迟到的同学被曾罚站的同学起哄,有些“脸皮厚”的学生迟到了,就赖在座位上,直至同学揭发,才迫不得已地到后面站;有些“人缘好”的学生迟到了,求饶,可以躲过一站。可想而知,迟到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好的转变。

事后我积极反思,终于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以及认同感,即没有对学生情感及感受的尊重和关心。长此以往,不仅使班集体中日渐失去了互相悦纳、共同合作的精神,还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阻碍了学生美好人性的成长。

认识到失误,我立即改变了策略,首先和迟到的同学沟通,告诉他们要学会尊重规则,学会承担,有抗挫的心态和能力;接着,让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制定惩罚迟到学生的措施。经过讨论,最后一致通过如下的惩罚措施:迟到的同学,不用喊报到,悄悄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但凡迟到一次,自觉领取志愿服务卡,当一次班级或校园保洁的义工(如帮当天值日的同学或当天值班的保洁阿姨);或写一篇日记(长短不限);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几分钟的演讲(内容不限);或放学后,帮助门口的值周生值班……措施实行了近一个学期之后,学生迟到的现象越来越少。可喜的是,这最后竟成为我们班独有的一种迟到文化,不仅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还在学校中“广为流传”。

由此可见,好的教育,教育观念要转变,唯有如此,教育行为才有可能回到目中有人的轨道上:学校是一个讲爱的地方,不仅有爱,还要爱得专业,让爱具有教育性,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而善待迟到的同学,表达的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与包容。

二、让座位激发无限可能

学生的座位安排是班级管理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老师们较少去伤脑筋。但是,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时,你会安排谁来坐那个“特殊”座位呢?

教育案例:我曾带过一个班,学生人数为47人。编排学生的座位时,我习惯地把后进生单独坐一个桌,学生也无异议。直至有一天,班长无意中的一句话触动了我:“肖继博自己坐一个座位,在教室最后一排,孤零零的。”这一话语引发我思考:长期下去,这个“特殊位置”会不会对肖继博性格的形塑不利?对他的心灵造成隐秘的伤害?

思索许久,我想出一办法:把最后一张桌子放到讲台前,并在班上宣布:凡在当周表现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公布后,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如此一来,消极的处境竟变成积极的育人行为,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很多的孩子。

著名的社会学专家郑也夫先生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得出一结论:“喜新厌旧”(“新”特指新鲜、陌生的新奇的东西)是人之本性。每周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吻合孩子成长中追“新”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座位在无形中构成了适度的刺激,可以激发人潜在的正能量,使学生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让审美教育规范着装

学生的着装是件小事,但如果班主任不去关注和引导,无视甚至放任,极有可能累积成破坏学生审美素养的思维“毒瘤”。

案例:我曾带过一届六年级,刚接手班级不久,就发现班上一个叫李小姣的女生,常不穿校服,还喜欢烫染头发,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班里特别晃眼。我找她谈了几回,她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还特意召开了一个以“怎样做一个好学生”为主题的班会,特别强调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强调了“三不许”。可是,李小姣依然无动于衷,为此我很是焦虑,苦思许久,终得出一计——比美。

一天,趁着李小姣来我办公室交作业,我“逮”住她,先问,我的烫发是否好看,得到她的表扬之后,我开始和她比美,先赞美李小姣烫发很漂亮,之后婉转指出这样显得太成熟,和老师年纪差不多。李小姣听后半信半疑,我趁热打铁告诉她原因,老师烫发染发,是为了掩盖年龄,因为老师没了青春。而她烫发染发不光显得年龄大,少了清纯,少了秀气,还没了文化味,显得特别俗气。最后,我还告诉李小姣,如果她不烫发染发,会更漂亮。听了我的一番话,李小姣心动了,回去第二天,就把头发染黑了,发型也理成了顺滑的直发。

由此可见,处在认知能力较低,对事物美丑的分辨能力尚模糊的小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审美观的教育和高尚情趣的引导。引导策略主要有:首先及时沟通,态度自然亲切;其次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引导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此才能达成所愿,方能对学生健全的人格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四、让故事感化学生的言行

现今社会,班级学生中独生子占绝大多数,这部分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些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出现自私小气的行为。

案例:今年我带三年级的一个班。“六·一”儿童节到了,这一天我到班级组织活动。活动结束后,我一一给孩子们发放奖品,其中有糖果饼干之类的零食,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过一会,符磊同学叫我帮忙倒杯可乐,我顺势拿起他桌上的可乐就倒,刚一倒完,旁边就有几个同学减着他们也要,于是,我逐一给他们倒了。一会功夫,那大瓶可乐被我倒完了。这时,我听到符磊同学大声地哭叫:“你为什么拿我的可乐倒给他们?叫他们赔,叫他们赔……”我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可乐是符磊同学买的,不是班级发的。了解情况后,我当即就和符磊同学道歉了,同时也婉转地说:“有好东西,可以和其他同学分享,大家开心,你也快乐哦。”当时,符磊同学看着我,神情似乎不以为然。

事情过后,我为我的做法感到愧疚,但同时也从符磊同学的言行中看出些许端倪。于是,我想寻找一个最佳的教育契机。

很快机会来了,我借周五班级绘本故事课的时间,把《烟花》这个绘本带给大家,这绘本讲的是狐狸和獾都买了烟花,狐狸放烟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而獾却想自己独享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穿插和同学们的互动,提了问题:狐狸和獾,你们喜欢谁?为什么?话音刚落,我发现符磊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我当时叫了他,他说得很由衷,让我欣喜。课后,我把符磊同学叫到办公室,拿出一瓶可乐给他,并再次诚恳地向他道歉,没料到他不但没有接,反而有些脸红地说:“老师,那天……我……太小气了。”听到这话我当时就拿那瓶可乐奖励他,他高兴地接过,兴奋地对我说:“老师,我拿到班上和同学们一起喝,可以吗?”我含笑点头,他立即向教室飞奔而去……。

由此可见,当孩子言行出现不良的倾向时,班主任要善于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地,巧妙地进行教育——润物细无声。可以想象,这荡起生命涟漪的美好体验,一旦被幼小的心灵保存,极有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发酵成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东西。

综上所述,细节里藏着卓见,待有心人去发掘。作为班主任,不仅以生为本,立足人性,还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身处地,实实在在为学生考虑,把小事当作大事抓,从最平凡、最普通、最容易的事情抓起,立足小角度、小切口、低起点,扎扎实实地从细节入手,让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永葆人性,富有智慧,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和习惯。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方能为他们燃起一盏盏心灯,助他们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猜你喜欢
座位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换座位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巴士上的座位
班主任
换座位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