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学中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培养

2018-02-23 03:00肖奎香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健康成长子女

肖奎香

(湖南常德市武陵区常蒿路小学 湖南 常德 415000)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因此,心理发展问题的出现本质上就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失衡。据此,所谓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因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所造成的。要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维持在一种平衡状态之中。

一、转变观念,深化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陆续建立了户籍制度、务工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制度、粮食供给制度等14项制度,把城乡社会分开,固化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户籍制度为中心,包括教育、住房、务工、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城市居民身份与权利制度,只有获得城市居民身份,才可以在城市中获得相应的教育、住房、务工、养老、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因而,在我国,农民不仅仅具有一种职业的涵义,也是一种社会等级和身份,是与城市居民相对应的另一类社会成员。在此制度背后,隐含的是城乡居民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不均,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因其身份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所以,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是解决引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因素的一大关键。它不仅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父母在城市里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诸如平等务工、平等地参加城市社会保障等,从而有助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而且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能与城市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还可以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心理上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增强其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顺利实现再社会化,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共识,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中,除了二元经济社会制度这一关键性因素外,还有其他诸多的主客观因素,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身的再社会化、家庭人际关系、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因而,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虽然在根本上依赖于我国政策与制度环境的改革与完善,但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家庭、社区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

三、加强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打工子弟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在化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习心理的指导之外,还应努力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在观察、研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心理辅导目标,组织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健康问题,克服发展中的障碍,如,通过开展“个人成长小组”“小组‘历奇’活动”等,可以协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确认识和发展自我,纠正心理和行为方面的自卑倾向,有利于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做好自我心理保健,自我化解各种心理困惑与烦恼,保持心理健康。

2.建立心理档案,强化心理咨询工作。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对策,使学生健康成长。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实质是为学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或“心理场”,通过个体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观察学习,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和谐发展。

4.建立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在化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中,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目的、地位、作用和特点,同时它们也各自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目的的,甚至会出现一边在化解心理健康问题、一边在制造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因此,全社会应该凝聚力量,完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各自的教育优势,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引导他们合理调适自我,顺利转化人格发展中的统合危机,走出相对隔离的生活空间,融入城市,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健康成长子女
基于轨迹数据的城市居民出行活动规律提取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自发性体育组织参与对城市居民社区信任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的调查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