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新型创新载体

2018-02-23 11:25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共性载体供应链

即将过去的2018年,是中国产业界对共性关键技术缺失之痛感受最为深切的一年。底层核心技术的短板,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很容易变成遭受攻击的“阿基里斯之踵”,让整个产业供应链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般脆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工业基础一穷二白。遵循苏联科研模式,在计划经济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中,大量背靠政府各大部委的行业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承担起了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职责,推动了新行业的进入和突破,通过技术攻关模式,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基础能力,为建立我国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相当长时期里这些被人们称作“大院大所”的机构一直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

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时代,被推入市场的大院大所或被迫或自愿地变身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失去了提供共性技术公共品的职能和动力。结果自然是产业技术的共性基础研究日益边缘化,即使那些仍未更名改姓或改换门庭的大院大所,也渐渐成为话古的回忆对话,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另类存在。

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时至今朝,中国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单纯凭借扩大产能、整合资源难以保障国家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动能,如何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打开新市场,是今天国家和企业选择发展之道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问题在于基础共性技术研发不但投入多,见效慢,一般而言对于单个企业是难以承受之重。而且研发一旦失败,依托并建基于其上的整个研发体系都会分崩离析,同时引发大量研发资源(主要是人才资源)的流失,因而单打独斗的企业并非共性技术基础研发创新载体的理想之选。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推出的共性技术产业联盟,为我们提供了基础科研和应用创新的标准域外样板。它们在军方技术研发、高校基础科研和科研院所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之外,提供了产学研金跨界联合、供应链上下游结合攻关共性应用关键技术的新思路。

而面对关键卡脖子技术的难题,中国政府空前重视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明确提出要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發、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中国本土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使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直面应用层面的共性技术难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具有通力协作的强烈意愿,毕竟高科技研发成果市场化才是创新活力之源。

军民融合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在为新型创新载体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在政府、社会和企业对新型创新载体的急切呼唤声中,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是面向制造业应用基础转化的新型创新载体,其运行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和发展路径选择,事关中国制造创新体系链条的重建和完善,它被全社会寄予了殷切期望,而其运行和发展过程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本期“工信论坛”专题回顾之后,我们还将持续跟踪其建设过程。

我们处在一个研发的时代、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猜你喜欢
共性载体供应链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机会的载体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