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2018-02-24 13:35
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秦伯秦师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的一段历史公案,以古代叙事散文的体例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主人公烛之武在郑国危在旦夕之际,凭口舌“退秦师”,力挽狂澜,使自己的祖国转危为安。

每每教学《烛之武退秦师》,笔者对烛之武精妙的“说辞”,总是乐此不疲,且深感语言的力量和韵味真是“妙,不可尽言”。

烛之武何许人也?据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记载,烛氏乃郑国三朝臣子,长任“圉政”(养马的官),默默无闻;被举荐委以“险重”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

公元前630年,晋侯(晋文公)以郑“无礼”和“贰于楚”为由,联合秦伯(秦穆公)“围攻”郑国。两个都有称霸中原的雄心且后来都做了中原霸主的大国,联手围攻一个中原弱国,结局应该是毫无悬念的。

但是,在即将亡国破家的危急情势下,烛之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立下了名垂青史的“口舌之功”!烛之武何以口舌“退秦师”?

一、巧妙开场“表”敬重

面对临头的大祸,郑国的佚之狐和烛之武算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清楚“秦君(秦穆公)”是可以“突破”和利用的对象:因为秦、郑之间无直接矛盾!读者从“晋侯、秦伯围郑”一语亦可发现,在这场攻伐中,晋侯是主导,秦伯是帮手。智慧的烛之武更是洞见晋侯联合秦伯实施围郑行动“背后的意图”,这成为他瓦解“秦晋联盟”的杀手锏。

烛之武在见秦伯的时间和方式上作了细致考量后,顺利进入秦军营地,见到了秦伯。作为即将亡国的使臣,如何向强敌开口?是卑躬屈膝地求饶,还是撒泼放肆地骂街?

我们先来品评烛之武称谓秦伯的两个词:“执事”、“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何谓“执事”?教材中注释为“办事的官吏或执行事务的人”,是对对方的敬称。烛之武用“执事”一词,除表示对秦伯的敬重外,也符合“围郑”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晋侯以“无礼于晋”和“贰于楚”两个理由发起“围郑”,秦伯是协同行动并成为具体执行人。烛之武用“执行人”的称谓含有丰富的意思:您亲率大军执行晋侯“围郑”的决策,“师出有名”吗?您协力“亡郑”,有利可得吗?您积极“亡郑”,情愿承担郑国民众的怨恨吗?……这些言外之意,烛之武在接下来的说辞中都有直陈或旁敲侧击。

在与秦伯的对话中,烛之武八次以“君”称之。“君”字何义?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君主,这是“君”字本义;后泛指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后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再后来也指道德品行良好的人。从烛之武时代来看,秦国早有称霸中原之心,但与晋国相比,尚未真正强大;烛之武称秦伯为“君”既有敬重之意,也可以表明自己代表的郑国对秦伯当“中原霸主”的拥戴立场。

还要注意一下“敢”和“烦”这两个词。

“敢”的基本意义有三类:有勇气,有胆量;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之义;方言,莫非。教材注解为谦辞,“冒昧的”。“烦”字在古、今汉语字(词)典中,都有这样的解释:苦闷,急躁;又多又乱;搅扰;敬辞,表示请、托。句中的“烦”作敬辞,“请、托”之义,这是显而易见的。

烛之武着“敢”“烦”二字,可谓恭敬有加,长了秦伯的“虎威”,也表明了“愿闻教”心态:对于秦热衷“亡郑”之举,小人实有不解之处,冒昧地向大王您请教!

对人谦恭有礼,这既是礼节之需,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更体现出说话的分寸与技巧。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郑国灭亡几成定局,而秦伯作为长途用兵、“御驾亲征”的入侵者,为什么愿意听烛之武的“恭维”之词?烛之武明白,此时的秦伯正处在“亡郑”之后可以获利的期盼与喜悦中,一开口就必须要把秦伯的心“抓住”并“套牢”。烛之武的开场两句话,意思很明确:郑国知道自己死到临头,但是想要“死个明白”,我们郑国亡了,您的好处是什么?烛之武“亡郑而有益于君”之问,犹如当头棒喝:“亡郑”,于秦到底有什么好处?在秦伯的“错愕”之中,烛之武得以把自己的“救国之词”悉数道来。

怯懦者,常常在黑云压城之时六神无主,哀叹命运不济;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在乱云飞度中从容不迫,在危急关头中创造出机遇。烛之武正是在郑国“大厦将倾”的险境中,显示了过人的胆识与智慧。

我们不得不承认烛之武的这段开场白,建构精巧,言简意赅,无一“废”字:有礼有节,有“捧”有“抑”,有效地创设出愉快、友好的谈话氛围,极大地满足了秦伯欲当“霸主”的心理需求,更主要的是烛之武为自己在强势的秦伯面前争得了话语主动权。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个开场白已经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撤军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错位表达“论”担责

在品读烛之武的开场白时,很多读者会忽视“秦、晋围郑”一语;这是烛之武对“围郑”事件所作的主观陈述。而在《左传》的著者左丘明笔下,则是“晋侯、秦伯围郑”。

不管是“晋侯、秦伯围郑”还是“秦、晋围郑”,按照孟子的“春秋无义战”观点视之,这场“围郑”总是“不义之战”。那么,同一事件,烛之武的说法为何与左公的记述出现差异?笔者认为,这不是烛之武的“疏忽”而是有意的“错位”。

从语法角度看,“晋侯、秦伯围郑”与“秦、晋围郑”都属于简单的主谓句,主语是一个并列短语,陈述的内容都是“围攻郑国”。“晋(侯)、秦(伯)围郑”与“秦(伯)、晋(侯)围郑”究竟有多大差异?

郑国当初没有“礼遇”曾经流亡的晋文公,后来又耍滑头(“贰于楚”),所以晋文公出兵攻伐。因此,左公记述的“晋侯、秦伯围郑”是对事实的反映,体现了“围郑”行动的主导是晋侯。而烛之武说“秦、晋围郑”,是把秦伯作为“围郑”行动的主导。

面见秦伯时,烛之武开口用这样一个错位表达,有什么目的?烛之武此说恐有以下考虑:一是要表现出对秦伯的敬重,于是把“秦伯”排在前,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秦穆公是年长于晋文公的),先说“秦”、后说“晋”,与开场白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二是要对秦伯作些暗示或提醒(这是最主要的),于是有意突出郑国上下对“围郑”行动的认知和判断——秦穆公是亡我郑国的主谋(把责任、怨恨“转嫁”于秦伯)。就这场非义战的“亡郑”行动而言,位次变化关乎谁是主谋,谁要担责;关乎郑国老百姓把亡国之恨记在谁的头上,“国际舆论”会谴责谁。烛之武的错位表达显然是严肃提醒:郑国与秦无仇无恨,秦伯您为何要做这“不义之战”的领头人?晋文公有没有把您当枪使,借刀杀人?

烛之武这一故意的错位表达,应是暗藏玄机的。

除上例外,烛之武的“说辞”中还有一处“错位表达”,值得我们关注:“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用一个判断句式“邻之厚,君之薄也”,强调“亡郑”的后果。“邻”指晋文公,“君”指秦伯。在这里,烛之武又为何不说“君之薄,邻之厚也”?

烛之武清楚,此次晋、秦合作“围郑”的目的就是壮大各自的地盘和人口 (这是冷兵器时代国力强盛的标志);读者也明白,对于两个素有称霸之心的诸侯来说,最担心的就是竞争对手的强大。所以,烛之武先说“邻之厚”是最能引起秦伯的警觉和注意。

三、纵横对比“说”利害

在“敢以烦执事”的开场后,烛之武是怎样切入正题,步步深入“说服”秦伯的呢?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从高考对语言表达的考查要求来看,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岂止是“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更有强劲的气势和不可逆的说服力。烛之武言归正传的“说辞”共103个字,涉及三个角度隐含五个问题,把“利害、得失”阐释得淋漓尽致,促使秦穆公当即拍板“退兵”。这个结局,出人意料更在情理之中!

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五问”。

一问:越国扩疆,易乎?

“难”在哪里?一是晋处在秦、郑之间,一心要称霸的晋文公是不会眼睁着让自己到嘴的“肥肉”——郑国的土地、人口沦入他人(秦伯)之手;二是秦国长途用兵,且必须借道晋国,“围郑”行动属于“远距离跨国战”,“亡郑”的战利品是秦伯带不走的。

烛之武以 “君知其难也”警醒秦穆公:“越国鄙远”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您赶紧撤兵吧!

二问:亡郑陪邻,值乎?

晋、秦联合“亡郑”的最大受益人当然是晋文公,晋国人口增加、土地扩大,“邻厚”了;秦国长途用兵,徒耗兵员、财力,一无所获,“君薄”了!烛之武以对比判断,直言秦伯“亡郑”的后果很严重,“火中取栗”不值得!

三问:东行有朋,害乎?

烛之武在向秦伯分析“亡郑”之害后,提出“舍郑”的建议:秦在西,郑在东;把郑国作为秦国使者东行中原的免费酒店,供应吃喝住与短缺的东西,这是多么利好的事情啊!烛之武提出“舍郑”的建议,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诱饵。这“诱饵”是什么?秦居八百里秦川,地广人多,经济富庶,素有东扩、称霸中原之心;对此,烛之武是洞若观火。“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多么可爱的暗示和诱惑啊:我们郑国愿意为秦国东扩开辟“绿色通道”,支持您秦伯向东扩张,助力您称霸中原;您秦伯还打算灭掉郑国吗?舍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烛之武立足现实,通过 “三问”设置三层对比(“亡郑”与“舍郑”、“邻厚”与“君薄”、“利”与“害”)引导秦穆公正视现实,促使秦穆公必须在“亡郑”与“舍郑”之间做出抉择!试想,此时的秦伯还能不有所警觉吗?

四问:朝济夕设,信乎?

“为晋君赐”的意思是给予晋国国君恩惠,指的是20年前(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的弟弟夷吾(晋惠公)回国即位。晋惠公十分感激,亲口许诺:把焦城、瑕城赠予秦伯,以之为报。然而,晋惠公回到国内就变卦了,在晋、秦交界地带修工事、驻军队,防范秦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烛之武重提旧事,意在告诫秦伯:过去,您秦伯上当受骗的事,应该不会忘吧!晋惠公不感恩、不诚信;弟弟是如此背信弃义之人,他的哥哥——晋文公会是守信用的人吗?

那么,烛之武为何要提出晋国的“诚信问题”?

我们知道,秦、郑无矛盾纠葛。但是,秦不仅跟随晋围攻郑国,而且秦伯亲自带兵长途跋涉并借道晋国驻扎在氾水南岸;他这么辛苦、卖力,图什么?晋文公一定许诺“亡郑”之后给他好处。烛之武提出了“晋国不守信用”,点拨秦伯从历史看现实:灭了郑国,秦能从晋国手里得到好处吗?晋国对您秦伯有承诺的话,会践诺吗?烛之武巧使“离间计”,让秦伯明白历史不能忘记。

烛之武的“说”还在继续,他要烧好最后一把火:你秦伯过去上当了,现在又伙同晋“围郑”,这究竟是“福”是“祸”?烛之武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关键的“最后一问”。

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高瞻远瞩的烛之武把秦伯的目光引向 “未来”,指出了晋文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晋国如果实现了东扩灭郑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向西扩——“阙秦”。“阙秦”说,足以让秦伯不寒而栗:晋国目前是奈何不了同属于强国之列的秦国;但是“东封”成功后的晋国一定比秦国强大,“贪婪”的晋能不挥师西向富庶的八百里秦川?

烛之武的预警判断,既一针见血地正告秦伯,与晋联手灭郑,就等于自掘坟墓;又暗示了晋侯“一石二鸟”的隐秘用意:借“秦师”灭郑而“弱秦”,再伺机攻秦。从下文晋侯的谋士子犯“请击之”与晋侯“吾其还也”,恰恰印证了烛之武“弱秦、攻秦”的预警判断。我们可以想象,秦伯此时应是冷汗涔涔了……

语言是有力量的。烛之武只身闯秦营,面见秦伯,功效显著:“秦晋之好”的友谊小船瞬间倾覆、秦郑联盟愉快建立(“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分兵协防并撤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晋侯无奈退兵(“吾其还也”)。烛之武思路缜密,言简意赅,百余言,得“三利”,真字字千金!

烛之武 “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语言”为利器,巧妙运用同理心,纵横对比、层层深入,剖析利害、得失,达到了“利”解秦晋之好,挽救郑国于覆亡之际的重大目的。烛之武退秦师让我们在品味其言辞的深刻内蕴中,感受到语言的巨大力量。

如果说烛之武用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机会与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那么,烛之武又用“退秦师”的言辞向我们表明,机会与成功也是给善于语言表达的人!

猜你喜欢
秦伯秦师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爱马说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佚之狐能否早荐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的情节设计艺术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