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也可以成为诗歌教育的正能量

2018-02-24 19:06邱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诗词中考诗歌

邱安

目前,初中诗歌教学的主流思路还是从诗歌本身出发的情境、审美、诗意的主动引导。如果学生接受程度有限,这样的教学模式就难免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在中考压力下,很多老师也退避三舍,把诗歌教学局限于默诵默写上,这更加分裂了诗歌教学的领悟和运用。因此,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联系,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具体的方式就是诗歌入文,让诗歌以多种方式进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去。

國内对于诗歌的教学研究真的不少。笔者通过知网查询有关诗歌诗词教学的文献,发现情境教学、审美情趣、诗意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这和我听过的很多诗歌教研课保持高度一致。这充分说明,大部分研究者研究的默认出发点是孩子们还是愿意接受诗歌教育的,他们欠缺的只是在授教上的诗意体现和教法创新。如果学生到初中了还仅仅只能背诵不到十首诗,如果很多学生连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词都做不到,我们怎么能仅仅以一种“阳春白雪”的方式让他们对诗歌心生向往和仰慕呢?

笔者工作单位为城乡结合部学校,校内很多孩子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语文素养薄弱。而另一部分本地户口孩子,也基本来源于整体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城镇化居民的家庭。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连拼音都无法准确认读,更不用说诗歌的积累与沉淀了。我在任教学校做过相关的调查统计,绝大多数孩子进入初一的诗歌积累量都没上两位数。面对这样的基本情况,如果我们一味站在人文素养的高度,以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来引导这些孩子投入对诗词的热爱,似乎是缘木求鱼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初中阶段,由于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存在,诗歌的功能越来越被弱化为考试的十分背诵默写题目服务。学生三年反复背诵默写,不断巩固;教师勤抓不放,循环检测。在学生真正对诗歌有了自觉积累的基础上,再多想想办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路来开展。

将活动作为是一条线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有诗歌入文的作文课堂教学活动。每学年还分别有诗歌的激趣活动。诗歌入文即研究将诗词通过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化用等方式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两者的结合上有直观感受,同时看到结合之后他们作文的变化。而诗词的激趣活动是放在学生对此已经有一定的信任度上,简单说就是再添一把火。

将数据作为另一条线初一入学能力前测作文中运用诗歌的人次和作文分数,每次区统一检测作文运用诗歌人次和作文分数,每学年一定数量学生诗歌积累抽样调查。这些数据的作用在于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一个信息,让他们在接受诗词入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看到成果、保持信心、坚持做法。两条线是互为补充、互为动力的。

我仅就诗词入文关于点题方面具体举例。我曾经布置自己班上的学生写过作文《我心中的那个梦》,很多同学的开头就是简单地照搬题目。如果他们能有意识地运用诗歌,那么开头就可以是下面这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一直都梦想自己能像曹操一样,气吞山河。在我存在的小小世界里,挥斥方遒、笑傲考场……

2.曹操立于碣石山巅,俯瞰澹澹之沧海,竦峙之山岛,遥望日月、星汉。那是何等的英雄形象。我虽没有这般恢弘的胸怀,但心中依然有一隅净土,十几年不变地藏着那个小小的梦。

两相比较,学生简单的作文开头和经过诗歌运用的开头有明显的区别。运用诗歌开头的作文起码有了一点亮色。

结尾间接引用点题,于是想起了陶渊明。那是怎样一位智者啊!远离车马的喧闹,悠然独居于南山下。在篱笆边漫步,信手采菊,信眼望山。听从自己内心的诉求,过着自己想要和需要的生活,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初中生最重要的考试是中考。《2016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在语文中考关于诗歌的说明,表面是只有“默写大纲规定的古代诗歌及文言课文的名句”。但同样在“内容和要求”中,对于“运用”层次还明确提出“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新的语文实践中,比较灵活地解决不同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前面对于诗歌的想法,其实正是契合了这个观点;诗歌学习不但在背,更在运用的更高层次上。

与其被动地在高处号召,继续以“阳春白雪”吸引学生,不如退而求之,就让学生直接在考试中因为背、用诗歌而受益,因此自觉地增加诗歌的学习和积累。如果一些老师能于此想法有交集,走出自己的拓展诗歌之路:又或者一些老师能藉此扭转自己“重背默轻感悟”的教学思路。如果能让这部分老师做小小的改变,那他们所能改变的学生的数量将是不可估计的,他们对诗歌传承所起的作用也是无法估量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词中考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七月诗歌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