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爱莲说》的君子人格思想问题

2018-02-25 05:56郑炳辉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花之周敦颐爱莲说

郑炳辉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初级中学,广东 深圳)

一、基本文本内容的梳理

首先,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对文本内容加以深入研讨,从而发现作者在文本中的核心表达意图,像首段文字里面所说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作者所写,虽然貌似对不同人对不同花的热爱加以说明,但最终皆是为了衬托本人对莲的热爱。接下来,作者对不同的花予以点评,说明菊花、牡丹及莲花的各自比喻意义,更是寓意了本文的侧重于说人而非说花。其次,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明确本文的体裁特点,了解《爱莲说》属于“说”,即借助某一个具体事物,用于表明一个道理。很明显,表明一个道理是本文的重点,其于此重点,才可以在道理方面做出理性分析。第三,对于学习者来说,总结写作手法也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爱莲说》属于以状物为表,以哲理为里的文章,它托物(莲花)寓意(君子),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心志所在。

二、在对比中自然显现道理

通过上面的泛泛分析,学习者能够对本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接下来,还需要从本文的重点表现手法,即对比中寻找灵感,以更接近君子这一主命题。文章中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在作者看来,菊花是隐士一流的,它不和群芳争相斗艳,不开放在显眼之处,没有太重的芬芳清香之气,此花开尽又无花再开,非常符合隐逸者的思想状态,其朴实美好之质、与世无争之态,虽然不起眼、不引人注意,却自然有一种典型的美好精神存之于中。而像“牡丹者,花之富贵者也”,则是说牡丹代表了雍容华贵一类人物,特别是在盛唐时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因此很多人都爱它。这是一种虽不足责却略显世俗的态度,在作者看来,牡丹和爱牡丹的人一样,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物质丰饶状态。至于最后的重点“莲”,被作者视为“花之君子者也”,作者在行文至此时,势必会想到身着荷芰的屈原,想到他“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爱莲的人,想必也和莲花一样,中通外直,表里如一,在复杂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又是作者所推崇的精神。接下来,作者对于几种不同的花之爱进行了具体区别,并指了他们所处的基本情况,指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是因为菊花没有雍容的外貌,所拥有的只是山林隐逸般的随性,不太容易取得大众的欢心,正如爱菊的陶渊明一样,自己独自感悟着世间的一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喜爱菊花的人相比,喜爱牡丹的人似乎更多一些,他们是大众的,也是普遍追求富贵的,他们之所以喜欢牡丹,也是表达了那种热衷富贵的常态心理。这种热衷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即使面对一件象征之物,大家亦皆是趋之若鹜的。最后,作者似乎自问,也似乎在向天下人发问:“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说明始终热爱君子人格,坚守君子情操者,实际上是并不多见的。

三、对君子人格思想的深化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在《爱莲说》里面所强调的莲文化和君子人格思想相统一问题。事实上,对于作者周敦颐来讲,创作《爱莲说》实可谓其平生中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当时45岁的周敦颐正身居庐山莲花峰之下,他筑室于溪边,命亲命其名为濂溪书堂,且在两年以后创作了《爱莲说》一文。作者在宦海浮沉长达三十年,虽然才气纵横,本领卓异,可却始终没能身居高位,晚年时无奈卜宅庐山,虽然不可否认有优美风景的诱惑力,可另一个原因却在于人文上的亲和力,使其得以暂忘人生之忧。想当年陶渊明及高僧慧远皆曾结庐于此,面对古代先贤,周敦颐难免会慨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了,从这个意义说,周敦颐对于菊和牡丹,虽皆不如对莲爱之至深,可二者却是有区别的,对菊之爱还是要较对牡丹之爱更深一些。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于:莲究竟有何可爱,爱莲为什么会变成一种特定的文化和情感寄托。通过深入研究能够了解到,虽然作为普通植物的莲,无论是观赏还是食用,都无法直接带来文化上的韵味体验,可如果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便可以由花美而香、主干亭亭玉立,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等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之具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能够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确是花中之君子,以本句为重点的《爱莲说》全文,也通过几种名花的比较,一方面表达出了作者自身对于莲花的偏爱,另一方面亦表达出了作者对当时趋炎附势不良风气的鄙夷,而甘愿做洁身自好的谦谦君子,非但是一篇普通的状物文章而已。

猜你喜欢
花之周敦颐爱莲说
爱莲说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赏莲图
花之精灵
爱莲说
大树的后面
花之物语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大树后面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