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5 10:48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训诂学词义屈原

何 娟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江苏 昆山)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字词的意义。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而要准确理解词义,关键在训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以字词的翻译为重点,虽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里也有大部分字词的意思。但是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可能讲不透。而训诂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用。

一、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解释词义

正确解释古代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课文中某些词语给予讲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初中语文《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的“败绩”,书上的注释都是说是溃败、大败的意思。为什么这么翻译呢?这个可以用训诂学知识来解。古代“败绩”也写作“败迹”。“败”是坏的意思,而“迹”是车辙的痕迹,战车坏了,车辙痕迹乱了,战争中兵车垮了就是最大的败仗,所以称它“败绩”。

二、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没有注释的疑难问题

汉语的大量词汇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它们有古义和今义两种。而注释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词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异义的词语,这就容易使学生望文生义。教师如果懂得训诂的基本常识,就可以求得正确的答案,从而在教学中弥补注者的疏漏。

如,旧版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汉室可兴矣。”“保其岩阻”一句,注云:“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这里只注了“岩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为“保”就是“保守”,此义习惯闻见,因而无需乎注释的吧!其实,这里首先应该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贻释“保”为“恃”,即依恃、凭仗之义,指出是一种“积极的措施”。郭氏还引证了古书中训“保”为“恃”的书证达八条之多,从而使训“保”为“恃”的结论不仅于文甚确,而且于古有证。

三、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纠正注释的错误

中学课本的注释,一般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可以依据课下注释来讲解,但是,课本的编者也难免有疏漏,教材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教师基本功的时候就要到了。如《史记》:“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里的“夺”和“不与”应作怎样解释?课本注:“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是望文生义的解释。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之时,是倾向于改革的,他对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屈原实际上处于内阁总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怎么敢从屈原手中“强取”草稿呢?那么“夺”和“不与”应作何解?“夺”的本义是“失”。可引申为“夺气”“夺志”等,都是“使之失”的意思。“上大夫见而欲夺之”就是说上官大夫想要屈原放弃改革的主张,修改法令的内容。“屈原不与”,是说屈原不赞同。“与”释为“赞同”随处可见。这样就比较合理: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起草后,尚未审定,上官大夫看了以后,要屈原放弃初衷(修改法令内容),屈原不同意他的意见。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能帮助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因为受编排体例、篇幅的限制,大多简略,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学生往往不明白其确切含义,对于注释的记忆也只靠死记硬背,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训诂知识,对其中的所以然给学生以讲解,学生便能弄清楚字词的本意,这非常有助于学生记忆。

如《劝学》:“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课本释“绝”为“横渡”,虽不误,但未明其所以然。当然可以强令学生简单记忆,但终不如稍稍释其原委,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兴趣。《说文解字》中:“绝,断丝也。”这是它的本义。引申为一般的截断。横渡江河,从意念上与截断相似,故也可称为“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下云:“引申之,凡横越之日绝,如绝河而渡是也。”上述材料全部写入课本注释似无必要,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补充介绍肯定是会收到良好效果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训诂学与古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牢固地记忆词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训诂讲解汉语字词,使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知道了字的本义以及演变发展的过程,就会对这个字有系统的认识和思考,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己的古文知识储存水平,为以后的古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也应注意训诂学只是在教学某些地方使用,不要将它贯穿整节课。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训诂学词义屈原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反训”之说不可信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