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行”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的策略研究

2018-02-25 07:43郝晓瑾
青年时代 2018年36期
关键词:研究策略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

郝晓瑾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通过思辨、感悟从而引导自己的行为践行,已成为很多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学生自主感知、领悟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辨、感悟和践行的能力,教师就应更注重道法课上的问题探究,设置正确的、典型的思维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自我探究、总结感悟并结合课余生活来指导实践。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辨能力;践行能力;研究策略

初中政治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基础政治知识理论与相关思辨、感悟、践行能力为一体的功能性学科。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政治知识,同时还需要对他们自身的思辨能力、感悟能力、践行能力的提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重视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行”最早出自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过思考、辨别、领悟、践行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从而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因此培养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问题的探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思考什么、辩证什么是其关键所在,所以在设置探究的问题时就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并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做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水平。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九课“珍爱生命”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就可以以“安乐死”这个话题以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展开问题的思考与探究:①我国是否应该允许进行安乐死?②外国在使用安乐死时需要哪些条件?再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师应该先教授学生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我们要守护生命等。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适当引申,并引导学生展开既定主体的思维辨析,最终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设置正确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

初中阶段,政治教学的重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教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他们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个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情景创设、探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感悟能力,内化他们的道德素养。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通过这部影片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我国这几十年经济腾飞的表现,在科技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全面改革开放对我国的腾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教师设置的这种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总结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并切实感受的国家的强大,增强自己的爱国情怀,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再例如:在讲八下第一单元《宪法权威》的时候,可以引入“宪法修订案”中的一些时政材料,让学生把修订前和修订后的宪法做出对比,通过了解宪法修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公民权利的保护神”,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树立正确的法治素养。

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价值素养

“思辨行”教学模式中,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践行,通过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思考、辨别与感悟来指导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达到咱们政治学科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拓宽学习平台

创造性的建设“思辨行”教学模式,结合团委、政教处组织的学生课外拓展活动,丰富道德、法治课堂。让家长、法官、记者走进课堂,为学生现身说法。也可将课堂拓展至家庭、社会、政府,从而拓宽学习空间和平台。

2.创新形成性评价

知易行难,为了帮助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培养用道德、法治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结合班级日常管理、德育积分制度,以及政教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制,创设性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日常言行予以规范。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校规班纪也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之一。

四、结束语

通过“我思-我辨-我行”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从而把所学理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素养,指引自己的行为,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研究策略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