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研究

2018-02-25 05:30李进
理论观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汉代

李进

摘 要: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是当地地主庄园经济在随葬制度上的一种体现,它的出现与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相关。该地区汉代模型明器受到一些东周燕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汉代举孝廉制度、“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原始社会的灵魂不灭观念。

关键词:雄安;汉代;明器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10 — 0086 — 03

明器,是一種专为随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器物〔1〕。雄安新区所在的河北省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近几十年来在一些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土了许多模型明器,其类型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研究雄安新区汉代丧葬制度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一、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基本情况

目前已公布的发掘资料显示,雄安新区目前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集中在容城县治东北方向6公里东汉晚期墓〔2〕、容城县北城村东汉墓〔3〕,安新县、雄县暂未发现。雄安出土模型明器的汉墓虽说很少,但是所包含的模型明器的样式较为齐全,可以分为生产与生活类、动物俑类、建筑明器类等几大类〔1〕。其中,生产与生活类包括:陶磨、柳斗、陶盘、陶釜、陶奁、陶罐、陶壶、陶鼎;动物俑类:陶鸡、陶猪、陶狗、陶羊等十二生肖模型;建筑明器类:陶楼、灶台、水井、厕所、粮仓。雄安新区这批汉代模型明器基本都为陶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一致。当前对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的研究很少,留待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文章将以这批考古资料为基础,对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进行系统梳理、反映的丧葬观念以及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行解读。

二、雄安新区汉代明器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制成的器物进行陪葬,在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2〕。到了汉代,这种在墓葬中陪葬明器的做法达到了最高峰,不论是模型明器的数量还是样式。雄安新区的汉代模型明器样式较多,包含了多种用途,可见该地区的模型明器的制作已经较丰富,也不难解释这些样式齐全的陶制模型明器出现在同一墓葬之中。通过对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的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模型明器都与该地区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陶磨、柳斗、陶盘、陶罐等这类生产与生活类模型明器,这些都模仿了人们日常用具.在这类模型明器中还有陶鼎〔3〕,陶鼎这种模型明器在西汉初期较多使用,模仿了东周青铜礼器的形制,之后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雄安新区的东汉墓中却出现。陶器是一种易碎品,经常用来作为断代的依据,所以不太可能是汉初遗留下来的,只可能是该时期重新烧制的,由此可见今雄安新区这片土地在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仍然受到西汉初期乃至东周文化一些因素的影响。

雄安新区也出土的明器也有陶鸡、陶狗、陶猪等十二生肖模型〔2〕,从已经发掘的汉墓来看,鸡、狗、猪是普遍随葬的动物俑。汉代,在丧葬活动中,经常将与墓主人生前密切相关的物品以一定的形式进行随葬,显然猪、狗、羊是当时该地区家庭中普遍饲养的动物,并且当时该地区对肉食比较喜爱,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反映。在北城村汉墓发现的陶鸡分为两只,一公一母,并且描绘的十分生动,公鸡头部昂起,尾巴翘起,形体较瘦;母鸡颈短,尾宽,形体显胖〔3〕(图一)。这表明当时的明器制造工艺较为高超,富有想象力,对日常生活细节观察仔细。汉代道家阴阳学说流行,公与母是相联系的两个事物,相互交融孕育着新生,就如汉代常见的伏羲女娲交尾形象一样,一方面体现了生殖崇拜,一方面符合阴阳五行学说,所以反映了该地区的汉代人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较深。在汉代画像石当中,我们也经常发现鸡的形象,有的以鸡首门吏形象出现,守卫着通往天界的大门,雄安新区出土的公母陶鸡暗含新生。因而,这种随葬公母陶鸡的做法,很可能是希望墓主人死后能进入天界获得新生,也侧面反映了雄安新区这片土地在汉代,人们与其他汉王朝统治的很多地区一样,也受到汉代神仙思想的影响。也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汉代人不一样的丧葬观念。在商代墓葬腰坑中经常埋狗,认为其可以沟通阴阳,送墓主人进入冥界,而在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陶狗通常与上面所说的陶鸡等十二生肖模型一起作为随葬品,应该功用与陶鸡一样,反映了升仙、新生观念。这种不同,正好是汉代人不同丧葬观念的一个表现(图二)。

此外,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还有陶楼、粮仓、灶台、厕所、水井,这些都属于建筑明器类,表现了当时该地区建筑的形象。与生产与生活类、动物佣类模型明器一样,形体远远小于日常实物,如河北省容城县北城村东汉墓出土的陶灶,残缺,长21.6厘米,宽18厘米,高7.5厘米〔3〕,并不具有用于生活的功用,仅仅用于丧葬活动中,然而这些模型明器的形象与当时日常实物却是一致。这些建筑明器用于当地墓葬,应是汉代该区域日常生活的写照,成为复原汉代当地居民日常生活情境的可靠资料。楼阁作为一种建筑,以陶楼的形式出现于墓室之中,使原本极其有限的墓室空间因楼阁的出现而使墓室“空间”有所扩大〔5〕。陶质粮仓的出现,可以推断该地区在汉代粮食比较富余,人们已经除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和交税以外,还能余留部分粮食,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进步。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的推广使用,使得生产力不断提高,为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图三)。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土地私有制开始确定,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5〕,地主阶级拥有了大量土地,许多农民只能依附于地主阶级,以交租获取地主土地的使用权,这样使得地主阶级的财富不断增加,粮仓的出现正好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同样,也能了解到汉代该地区存粮丰富不是针对每个群体的,更多的是地主阶级。灶台、厕所、水井,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要生存就需要进食,所以需要烹饪来完成粮食的加工,达到食用的标准。水也是人生存的必需品,陶质水井在雄安新区的汉墓中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水对人的重要性,一方面反映了当地水资源的匮乏,没有到处可取的地表水,只能靠挖井取水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这些都是地主庄园经济在随葬制度上的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要求地主占有许多较为独立的建筑单位〔6〕,陶楼、粮仓、灶台、厕所、水井等出现于墓室之中正好佐证了这一点。

汉墓之中出现较多的陶质模型明器,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汉代重视“孝”,并且成为做官的一种途径,因此社会上兴起了厚葬之风〔7〕。厚葬的流行,使得模型明器的生产量大大增加,陶质明器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同时众多的模型明器归于墓室之中,也显示出生人对死者的重视。这里所说的重视不一定是生人对逝者有多尊敬和缅怀,更可能是当时的“举孝廉”制度的影响,人们更多重视的是厚葬所能带来的利益,而非出于对逝者本身的重视。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的發展,不仅是使今雄安新区这一区域模型明器数量大大增加,也使得模型明器的种类繁多,其种类不仅包括了生产与生活领域的陶磨、陶壶等,而且还有鸡、狗等十二生肖俑以及陶楼、粮仓等建筑模型明器,这些明器也是墓主人生前财富的一种象征。另外,汉代历经四百多年,大多时间都是处于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模型明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使包括今雄安新区这一区域在内的汉代模型明器达到繁荣阶段。

三、雄安新区汉代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

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社会逐渐出现的灵魂不灭观念。早期的原始人类开始还没有形成对生死清晰的认识,对同伴的逝去不会感到悲伤,对同伴的尸体随意丢弃或者简单的埋葬〔8〕。同时,也没有丧葬仪式,未形成丧葬制度。随着生物体的进化,人们的意识开始变得复杂,思考人由何而来,死后往哪里去,然而由于思维的不成熟,并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简单的生产活动和思维的不完善,使得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困惑,但是同伴之间开始产生一些情感,对同伴的逝去也会感到悲伤〔8〕。由于困惑,开始产生各种幻想,认为灵魂与肉体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肉体的死亡不代表灵魂的消亡,人死后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世间〔9〕。比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居住址发现的地画,在长方形边框中描绘了两个死者形象,地画上的三个人是巫师,正在超度亡魂,以免生人受亡魂干扰〔10〕;也有可能是死者的亲属,正在沉痛悼念死者。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灵魂不灭深信不疑,而且家庭观念已经形成,表现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和崇敬。

随着社会进步,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发展,东周时期学派众多,文化繁荣。老子的道家学派思想在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了发展,道家长生不灭的思想成为当时民众的一种精神寄托。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且神化,成为统治工具,“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事死如事生”等思想深入人心,原始社会灵魂不灭观念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孝”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一部分,神化后的新儒学,对“孝”有了新的解释,不仅生前需要孝敬长辈,在长辈过世以后也需要对其保持尊敬。因为普遍认为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界,所以在逝去之后在其墓室放入许多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9〕,比如模仿生前住所的建筑模型明器,仿食用家禽的动物俑、仿生产与生活用具的模型明器,以供死后继续享用,致使厚葬之风更是盛行。雄安地区在古代属燕国,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中有仿燕国青铜器现象,如陶鼎,这对于燕国模型明器的演变以及燕文化的发展研究也有着一定作用。雄安地区发现的汉代模型明器正是汉代当地“事死如事生”观念的一个直接体现,这些模型明器包含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各个方面,供逝者死后继续享用。尤其是东汉谶纬学说的流行,使得神鬼之说更深入人心,只有满足逝者死后的需求,才能避免他们对生人的侵扰。在很多汉画像石上都有发现神话题材的汉画像,很多墓门上有西王母、东王公等神话人物、楼阁、日常生活情境、门吏等,这些常常与模型明器一同出现于墓室之中,正好佐证了模型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雄安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以及汉文化的大一统下的其他统治区域的模型明器的产生,还是源于原始社会灵魂不灭之说。

四、总结

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是汉代当地丧葬习俗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常见的随葬品。出土的模型明器反映了当地的地主庄园经济,从中可以了解汉代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水平,一些模型明器受到东周青铜礼器的影响,其中以燕文化因素影响较深,与其所处地域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代举孝廉制度更是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风,随葬模型明器十分流行。同时,这些汉代模型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应该是原始社会的灵魂不灭观念,到汉代更是进一步演变成“事死如事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汉代新儒学、谶纬之说的很大影响,死后可以升仙,以灵魂的形式继续存在,希望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

〔参 考 文 献〕

〔1〕张璇.汉代陶明器研究〔J〕.大舞台,2015,(07):234-235.

〔2〕樊书海,郭济桥,刘志东,等.河北容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N〕.中国文物报,2004-11-03,(001).

〔3〕高利军,樊冬冬,樊书海,等.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2011,(05):25-27+80.

〔4〕张勇.明器起源及相关问题探讨〔J〕.华夏考古,2002,(03):24-30.

〔5〕朱顺龙.从汉墓明器看汉代农业经济〔J〕.文物世界,2008,(04):18-21.

〔6〕罗惠珍.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庄园经济特点〔J〕.南方文物,2005,(01):69-71+24.

〔7〕周学鹰.汉代建筑明器探源〔J〕.中原文物,2003,(03):54-62.

〔8〕刘渊.试析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07-10.

〔9〕武玮.汉代模型明器所见的丧葬观念〔J〕.中原文物,2014,(04):75-81.

〔10〕杨亚长.大地湾地画含义新释〔J〕.考古与文物,1995,(03):75-77.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