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2018-02-25 11:25陈海峰郑周
科技视界 2018年34期
关键词:智慧校园大数据信息化

陈海峰 郑周

【摘 要】本文从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格局角度出发,分析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并结合系统观、生态观,提出建立良好校园信息化生态体系的观点,并概述校园生态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及部分设计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生态体系;智慧校园;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D92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4-0156-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4.064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涌现,并且广泛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帮助高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数字校园向智能校园、智慧校园的转变。然而由于高校业务部门众多、院系专业性突出、信息系统多样、数据量庞大且数据结构复杂加之各部门信息化水平层次不一等特点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阻力。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生态体系有助于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 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的概念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从技术变革到思想观念变革的不断迭代,生态理念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也应该紧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潮。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指以生物为主体,具有完整性、动态性、生命性、复杂且有序的系统。它具有明确功能和公益服务性能,具有一定的负荷力,能够自维持、自调控,与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相关联,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信息化生态”思想的引入能够为解决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提供系统观、全局观、生态观的视角。

2 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 高校信息化演变过程

高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CERNET示范网络工程到遍布各类高校的校园网,从WEB、FTP、Email、BBS到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平台、集成服务门户、数据挖掘分析。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也在不断的演变、创新、与时俱进。总体进化过程包括数字校园、智能校园、智慧校园、学习校园四个阶段,如图1。

2.2 高校信息化的特征

由于高等学校职能多样、服务群体庞大、社会融合程度广泛等因素,高校信息化具有体系繁杂、功能多样、应用广泛等特征。首先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多样性,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基础的网络建设以外还包括众多的管理设施建设、运维设施建设、安全设施建设。其次模块切分繁杂,一所高校部门众多从独立的学院各部门到综合的业务部门,其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化认知水平各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执行力度受不同部门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参与者具有多样,开放程度把控严格,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其对外开放的必要性,高校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信息化建设者、服务提供商、使用者(包括学校师生)。

2.3 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建设者面临的问题:一次性投入大、门槛高、周期长、过程风险不可控、需求不明确无从下手;运维困难、技术复杂学校自身应对困难,使用量低用户无感知,运行部稳定用户体验差。往往出现的是只考虑怎么建设,不考虑怎么使用的现象。业务部门面临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有限,信息化认知程度低。系统建设通常只满足本部门的业务需求无法与其他部门进行衔接,由于数据标准的缺乏甚至于其他部门产生冲突形成“应用孤岛”。使用者面临的问题:由于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应用分散,用户经常需要通过多个访问地址,利用多个账户密码登陆多个系统办理业务。对于用户而言无形中提高了应用门槛,使得信息常态化变得艰难。

高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急需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生态体系来优化高校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和使用结构。

3 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

良好的信息化生态应该体现全方位的业务覆盖,多样可选的人性化服务,数据整合完善流通顺畅,全面贯穿学习。

3.1 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的原则

信息化生态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物联入网、数据全面共享、平台可扩充原则。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作为核心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当今物联网技术高速发达,物物联网实现在线管理网络化运维是信息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数据作为高校的资产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而数据作为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应该降低数据利用的门槛,使数据的使用不再仅仅是建设者、开发者、决策者,而是面向所有的用户。拒绝将平台套牢,各平台的建设应该实现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身份验证、统一服务窗口。

3.2 顶层设计—信息化生态体系架构

信息化生态体系架构的规划应该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突出大平台建设、小应用开发、强化服务。处理好高校内部信息化生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统筹规划。定位人、物、数据和平台的配比,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分层结构将整个信息化生态体系结构划分为:服务层、应用层、开发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并以数据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贯穿始终。

3.3 模块设计—可扩充平台

从软件工程角度设计模块应该遵循低内聚松耦合的原则,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模块设计以平台为划分原子单位,采用大平台作为主干小应用灵活嵌入的方式。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干负载各面向业务流的应用平台或系统,如图2。建设充分挖掘流程的功能系统,各业务部门定位其服务范围及其管理范围,系统建设是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身份验证、统一的服务窗口。

利用可扩充的平台实现服务可选,一站式登陆实现广泛的业务处理,并支持个性化定制服务如个性门户,各类消息、待办、服务响应状况推送,可收藏订阅服务。在体现个性化的同时降低门槛实现可开发。用户凭唯一凭证登录只需进行一次登录就可以进入不同的业务系统,并且支持各系统灵活切换。管理者在维护平台的基础数据或权限只需设置一次就可以自动反应到各业务系统不需要分别设置各系统。开发者可以在开发者门户中在线维护、升级应用并递交管理员审核决定是否可行。

3.4 数据设计—全量数据中心

数据是学校的资产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数据的积累就是智慧的生成。数据的使用效率、流通效率直接影响高校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建立一个全量的数据中心对支撑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全量数据中心的构建首先应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覆盖整个信息化生态体系的所有业务。对学校现有标准进行梳理构建基础标准集,調研各业务部门确定校级标准数据规范;其次提升数据质量,确定各类数据的质量要求,筛选优质数据资源并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标准以及数据质量的改进流程和考核制度;另一方面积累历史数据构建一个大而全的学校历史数据库建立数据使用生命周期制度;提供统一数据出口,提供界面友好、出口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提供完备的安全管理模块,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加密、权限控制、访问控制列表等方式。数据体系如图3。

4 结语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助于生物的生长进化,而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生态体系有助于加快校园信息化进程,实现更加高效业务处理、更加便捷的服务、更加智能的校园环境。在信息化生态体系中建设者、管理者、开发者、使用者职能划分更加明确但其扮演的角色更加统一,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演变经历了数字、智能、智慧、学习的演变,但更多的是技术的升级。而树立良好的校园信息化生态观能够从整体格局上将校园信息化进程推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金誉华.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10).

[2]罗永升.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5(14).

[3]赵玉洁.大数据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9).

[4]汪刃.高校面向服务的数字化校园设计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0).

[5]陈曦,张晨.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08).

猜你喜欢
智慧校园大数据信息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