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提升研究

2018-02-26 22:34黄玲丽田云青
关键词: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黄玲丽,田云青

(1.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2.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极具文化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资源,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表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富有节奏、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是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认同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效果。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重要性

传统节日文化是节日性和文化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有利于传承团圆文化。中国传统节日重视亲情人伦,重视家庭和睦团圆,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观念与文化价值取向。纵观古今,我国大多数节日都蕴含着回归家庭的主题。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诸多节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团圆的节日。中国人信奉亲人团聚,并视之为世间无上的幸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人们营造了和睦家庭、处理人伦关系的环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和睦的团圆文化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其次,有利于传承亲情文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德行修养的一句名言,它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何处、根脉所系,饮水思源,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操守。我国不少传统节日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如:春节期间“拜家堂”,给祖先上坟,或向祖先牌位陈列供品、跪拜祭祀、祈祷祝福;清明时节小到回乡祭祖,大到黄帝陵、炎帝陵祭祀活动。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感恩的平台、一次感恩的机会。其一,借助人们的祭祀活动,来传承尊祖敬宗的亲情文化。亲情文化饱含着感恩、敬祖、重礼等传统美德,传承亲情文化,有助于培育和提升大学生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其二,有利于传承健康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总是与各式各样的饮食文化相伴相随,有时候,人们会直接用食品来庆祝节日,充分展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特色。春节时,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节的腊八粥。每一种节日食品都承载着人们特定的民族情感,成为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看到饮食文化为传统节日增添浓厚氛围和乐趣的同时,更应该留意传统节日在传承与变革中,对大学生健康和文明饮食文化的引领与培育价值。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因此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及传承必须注重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诗人屈原虽被君主流放,仍心系国民,汨罗一跃,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成为无数爱国仁人志士的铭文,从此端午节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清明节源起的传说很多,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告诫晋文公要“清明勤政复清明”。介子推真诚无私的爱国情感、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心声等,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素材。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认同,而民族认同的核心是文化认同”[1]345。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发展力的体现,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传统节日虽被冠以“传统”之名,但传承至今的节日文化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例如,从某种程度上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魂,即便是海外华人,也仍坚持过春节,并赋予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目前许多外国人纷纷加入过春节的行列,外国政要也注重通过春节活动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向华人拜年。可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春节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节日文化以其以物化人、以情化人、以理化人、以人化人的多样性,使得其育人功能更具特色”[2]。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也是中华民族的新生力量,因此,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就是在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积蓄力量。

(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回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189大学生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主体,理解与践行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社会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大学生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价值观念通过节日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实践之中。

二、当前影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负面因素

从现实来看,作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主体的大学生,需要借助传统节日文化这个载体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交往,满足心灵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水平迫在眉睫。正确把握影响大学生提升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的负面因素,是增强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

(一)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淡薄

目前,大学生作为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传承主体,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还是有所缺失的。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只是了解那些家喻户晓、参与度高、“存在感”明显、已经法定化的传统节日,而对寒食节、中元节等较少出现在人们视野和生活中的节日,几乎一无所知。并且,多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停留在形式层面,不曾了解节日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和行为的新奇感;当今社会的一些负面因素,如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等,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西方节日的“刺激性”和“新奇感”时,忽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参与或被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二)传统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不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节日活动的网上交流、电子支付等“时尚元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扩展,而面对面谈心、人伦欢聚等“传统元素”却不断萎缩。现代与传统,两者各有所长,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导致“顾此失彼”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节日活动不够新颖,且未能与时俱进。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节日活动内容陈旧;二是活动形式单一。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节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因此,敬天祭祖、走亲访友成为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尽管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但年长的一代人仍有喜爱并保留传统节日生活的怀旧情怀。有别于年长一代人的成长背景,年轻一代人则会寻求新的方式来展现并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需要。中国传统节日原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年长一代的精神需求,却由于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对锐意进取、追求时尚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

(三) “洋节”入华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致使人们更加需要个人空间,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宽松人际交往环境。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携带的厚重历史感,与现代人们的现实需求两者之间关联度不够、契合性欠缺。西方节日文化具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符合大学生在快节奏生活中对压力、情感等调试的需求,同时也迎合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大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参与活跃性高、娱乐性强的节日活动,许多西方节日所具有的浪漫、新鲜、放松、愉快等元素,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感的氛围,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鲜独特的异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身心需要,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致使我国传统节日受到强烈的冲击。

(四)节日法治化不足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传统节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保障性力量。影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提升的政策性因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节日法治化不足。法定假期的制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法治化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年底,才有所改变。2007年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修改了关于《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除春节长假之外,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均增设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这一举措使中国传统节日被法治化,改变了过去人们自发欢度传统佳节的状况,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传统节日法治化可提高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今后,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进一步关注传统节日的程式化内容,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参与者、变革者、建设者的作用。二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乏力。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起步晚且发展慢,正式提上日程是在21世纪初。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课程,即便有的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相关课程,但由于学时短、课时少、学习要求松、内容简略,对提升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效果并不明显。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的路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优化其行为,实际上要解决的是人的文化心态及其相应的实践活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主体从自身职能及角色出发,各尽其能,扬长避短来共同努力。

(一)强化政府理性干预,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优化其生存和发展空间

首先,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和涵养。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一种表现形式,既寄托着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追忆,也表征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现代化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保护和涵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效的保护与涵养举措,不应只停留在保护的层面,而应不断为其注入时代内涵,并促进传统节日文化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人共享的时代文化。以中秋节为例,人们走亲访友的月饼早已融入现代化制作手段,既反映传统的饮食文化,又增添了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的现代制作工艺的时代元素。政府的积极引导对传统节日内容的创新与传承,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其次,优化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新经济时代也是媒体时代。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商业性渲染与炒作,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传承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为提升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意识与行为,需要政府对媒体和商家进行必要的规范,积极引导媒体加大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其视听冲击力,动员全社会继承、发展并创新传统节日文化。追逐利润是商家的本能,政府可以因势利导,在合理挖掘和发挥传统节日商业功能的基础上,把规范商家的节日商业行为同引导商家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贡献力量结合起来。

再次,通过制度安排提高传统节日文化的地位。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价值基本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延续和发展的。2008年1月1日,国务院正式实施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标志着传统节日步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运行和发展轨道,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关注度。在传统节日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方面,也应当因势利导有机衔接、相辅相成。遵循这一思路,健全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机构及省、市、县三级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的保障机制。鼓励学者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载体、开发和创新途径等各个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为保护和开发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思路。

(二)社会要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介绍和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传统节日文化氛围

首先,大众传媒要加大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介绍和宣传力度。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强烈的竞争,促使大众传媒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影响民众生活态度和社会舆论走向的关键因素。青年大学生是与现代大众传媒共同成长的群体,更易受到媒体的影响。在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方面,一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力量,以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传统节日文化,正确解读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二是在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重点热门新闻网站,建立专门的网页,开设网上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形成网上传统节日文化宣传的教育平台,切实改变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误区。三是着力运用新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为传统节日文化宣传造势,保护和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使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爱国情怀、和谐思想等,融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之中。

其次,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生产文化含量高的节日产品,使其能够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同时倡导开展各种丰富而健康的商业活动,增强传统节日文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耦合力,实现文化传承和商业活动的双赢。

再次,应倾力保护民间工艺、民间传说,充分发挥民间艺人这个群体在宣传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化对大学生的节日文化教育

首先,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与到节日文化活动之中,亲身体会风俗人情,收集民俗资料,经过认真筛选,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入课堂,形成丰富而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开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规定学分,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学校一方面应使教师以积极的心态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多接触新鲜事物,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应强化师资培训,定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课程,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水平,使教师成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节日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利用大学生对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性,在课堂中渗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深化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感悟。一是应利用传统节日周而复现的时间特性和大学生热爱新奇事物的独特个性,创造大学生喜欢的节日氛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学校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到来之前,开展书法联赛、清明节扫墓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比赛、中秋节诗歌大赛等符合节日特色的文化活动。二是为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设计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传统节日网络文化活动形式,创办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引导大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创新传统节日文化行动。

再次,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实地考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和传统节日纪念地,也可以鼓励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生活,直接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现实体验与感悟,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首先,传统节日文化自觉是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基础。对于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要保护和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要使自己更多地去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如春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节日,其情感所在是阖家团圆;清明节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则是借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传达爱国之情。

其次,要身体力行,积极参加社区服务、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使自己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理性认识切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

再次,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的热情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其中不乏合理的因素,因为有些西方节日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相通的,如西方的父亲节,追求和崇尚的是感恩,而中国的重阳节也是一个 “感恩”的节日。因此,大学生应正确认识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别,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个人文化自觉。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历史活动的一种见证,更是对中华民族生存过程的描绘和赞颂。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要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优化其节日文化行为,必须结合大学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性格特点、知识期待、兴趣视野等,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升个人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做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弘扬者。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