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18-02-26 17:57张存贵栾立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吉林省指标体系应用型

张存贵?栾立明

摘 要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转移发展的逐步推进,各试点院校在培养目标、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尝试,构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应用型成果的转化运用、实现社会效益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成为各项工作的重点。从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现状与问题出发,探讨反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探寻进一步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体系;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2-0021-04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需要:一是社会转型的需要,二是地方区域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基于高等教育区域化差异发展的需要,四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的综合考虑[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方向是否正确、成效如何,要对其进行及时、准确、客观的评价。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深化转型改革,从而顺利达到转型目标。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对转型发展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检验转型发展效果、提高转型质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设计必须以教育理论、系统论等为依据,开展评价必须确立科学、正确的评价观,这直接决定着评价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多元性原则。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既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又要求评价内容、方法以及标准多元化。因转型过程较为复杂,融合了多种因素,这就要求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能使标准过分具体和详尽,而只需体现一些支撑性的、共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不同发展背景的院校的个性需求,为其发展保留一定空间。

可操作性原则。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将主观判断产生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若某项指标获取难度过大或成本过高,其可操作性就将被质疑。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尽量做到简洁好用,易于操作与量化,过多的指标将增加评价过程的难度。各指标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应避免选取意义重叠的指标。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教育系统具有周期较长和相对稳定的特点,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能真实地比较和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程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这并不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就是绝对不变的,可以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构建步骤

评价指标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相对抽象的对象分解成为具体化、可操作的环节。

一是通过大量搜集、研读文献资料,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查阅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的文献,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框架。

二是根据研究确定的框架开展调研。调研分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调研的目的在于检查研究确立的思想框架中各个指标在语义表达上的准确性及相应的可回答性,探究是否还有未考虑到的内容,力求问卷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统计调查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进一步研究分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框架内各系数的关系。

三是对中外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状况及同类型学校转型发展评价状况进行比较。在充分调研和对调研结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发展经验,根据专家意见,拟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方案初稿。通过计算参加咨询的专家的积极性系数、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验证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四是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整体转型试点地方本科院校)为对象,对应用型转型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研究,以检验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修订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如前所述,按照“办学目标”“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础条件”“研究与创新”“相关保障”“社会影响”“辐射能力”10个维度,在对专家访谈以及前期问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的基础上,请专家进行论证,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给出相应的具体涵盖的内容,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体系结构要素进行细化,得到26个二级指标。然后,对每个二级指标进行分解,根据每个二级指标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来确定具体的评价要求。最终形成由10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以及62项基本评价标准构成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情况评价

2015年11月,吉林省启动了省屬高校本科转型试点工作,首批确定整体转型试点高校9所(含民办高校5所)、二级分院4个、专业群17个(含民办高校4个)、专业6个(含民办高校3个)。通过对吉林省转型高校“办学目标”“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础条件”“研究与创新”“相关保障”“社会影响”“辐射能力”等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成效明显。

一是吉林省成立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联盟”,首批发展成员高校18所,加盟企业9个,通过组织召集联盟大型会议,分享经验成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培训交流、专家报告、调研考察等活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二是试点高校共建立校内实训基地277个,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135个;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群需求,开发新课程1403门次、编写教材70余部,企业深度参与转型院校人才培养。三是试点专业(群)实习实训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比例超过40%。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试点高校全年培训“双师双能型”教师3395人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300余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高,能力素质明显提升。五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试点高校全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组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00余项,立项建设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4个,创业园4个;在吉林省“互联网+”大赛中试点高校获奖数量逐年提升。六是经费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显著提高。据初步统计,试点高校仪器设备投入经费达3.3亿元,内涵建设经费投入达2.1亿元,省财政一次性奖补试点高校建设经费2700余万元。endprint

尽管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吉林省高校转型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结合评价指标以及对部分转型高校负责人进行的访谈发现,吉林省转型高校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对转型的认识不足,办学目标仍不明确。一些高校仍固守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对转型认识不到位、研究不到位、推动不到位,导致转型工作仍停留在会议文件和方案上,工作措施不实,试点工作推进缓慢。二是应用型专业建設、调整和改造工作任务艰巨。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是推进高校转型改革的切入点。一些高校仍存在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倾向,对结合产业链,改造老专业、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工作缺少统筹谋划和具体推动的办法。三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一些高校虽建立了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人员到校兼职等制度,但考核评价、管理服务仍存在改进的空间,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转型高校的辐射能力还明显不足,目前尚未形成表现比较突出的、可在全国层面进行推广的转型发展模式。在影响力和示范性方面与河南、江苏等省的转型实践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服务地方,强化社会职能

为充分发挥吉林省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必须强化对转型发展的定位的认识。地方本科院校最主要的职能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发展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2],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因此,应明确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的转型发展目标。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与地方产业相对接,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根据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运用自身优势,统筹各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创建品牌,形成特色发展

品牌建设和特色发展是实现吉林省地方本科院校快速发展的根本之路。长久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以学术性人才培养为目标,而其培养出的毕业生与学术性大学培养的毕业生相比又欠缺核心竞争力,导致前者就业优势明显不足。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办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凸显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既要结合自身传统优势,又要长远规划学校专业建设,寻求相关学科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三)与时俱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转型高校要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根据吉林省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具体来说,可以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改造,使其向特色化和应用型迈进。同时,为满足吉林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要及时增设新专业。此外,还可以整合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形成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

(四)注重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型”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转型改革的建设重点。一是要吸纳企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同时,让高校教师走出去,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二是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两个基地体系。应统筹各种资源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购买服务等灵活方式在企业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创造条件。

(五)引领示范,发挥联盟的积极作用

一是委托联盟承担一批转型改革的教改课题,为全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积累经验。二是找准转型改革的关键点、突破点,集中发力、快速发力、持续发力,力争取得较大进展。要在特色培育上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形成校校有亮点、校校有品牌,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格局。三是要及时总结经验,带动整体发展。联盟要加强科学研究,要集中成员单位的科研力量,建立协同研究机制,聚焦转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要加强转型改革工作的情况沟通,挖掘先进典型和成功做法,不断深化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规律的认识,增强改革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要加强宣传推广,积极传播联盟成员校转型改革的新理念、新经验、新做法,扩大联盟影响力和覆盖面,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高校整体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小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

[2]张兄武,许庆豫.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7):106-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吉林省指标体系应用型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奔跑的小浪花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反腐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