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做中学”的文科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实践探索

2018-02-26 21:47汪泳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做中学职业能力

汪泳

摘 要 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路径。长期以来,文科学生职业能力定位模糊,普遍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路径,使得文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引入到文科学生的实践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以做促学,第二课堂以做践学,第三课堂以做代学,围绕“做中学”,形成学做结合的文科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关键词 做中学;文科大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2-0044-04

作为一种教学法,“做中学”主要是指以学生活动来架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获得为核心旨趣,在情境化的教学场域中,通过学生的各种“做”——观察、实验、探究、劳作、游戏等来组织实施教学[1]。相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会计、金融这类有较强职业技能指向性的专业外,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技能定位是模糊的,在职业化培养过程中,操作性较低。因此,与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偏低。如何通过引入“做中学”的理念与手段,提高文科大学生的职业成长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文科大学生“做中学”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是师生认识上的误区。每每提到高等教育中的“做中学”,人们普遍联想到的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各类操作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领悟知识、锻炼技能。在知识分类的视野中,文科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价值判断性知识,是间接继承性的知识,这类知识都是与记忆及抽象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因此,在文科师生的认识领域,学习过程是无法与“做中学”联系在一起的。

二是操作上的瓶颈。“做中学”不是工作,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模拟情境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实验、观察、探究等),在直接经验的感悟中获得知识,是通过做的手段达到学的目的,是与传统的直接讲授法相对应的教学方式。由于学习知识类型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工科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在实验室中,通过模仿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获得知识;在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得知识。总之,工科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做”的平台是宽广的。相比较而言,文科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教师很难提供知识生成的模拟情景,学生也无法在实验室中通过操作仪器获得知识,“做中学”似乎与文科知识的学习无缘。

二、对“做中学”重新释义,破解文科学生“做中学”的实施困境

(一)拓宽“做中学”理念的内涵

杜威认为,真正理解“从做中学”的涵义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活动的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没有什么新颖的、惊人的东西。特别是‘自我活动观念的形式,很久以来就是最高教育理想的名称。但是,对活动的解释往往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和内在固有的意义,因此,它仍舊是一个对实际没有影响的无结果的理想,有时它变成了空洞的词句,只在口头上受到尊崇。要使活动观念产生效果,我们对它的理解必须广阔到足以涵盖包括能力的生长在内的一切事情——特别是包括认清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能力”[2]。反复斟酌这段论述,可以分析出以下含义。第一,“从做中学”不是一般意义理解上的活动性教学。活动性教学由来已久,不是什么新鲜的观念,尤其是儿童的学习,是基于活动展开的。即便是成人的学习,实验与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果仅仅从操作的视角理解“从做中学”,就会陷入到“新瓶装旧酒”的情境中。第二,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还是“从做中学”,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或者成为口头上的空洞词汇,对学生的影响是无结果的。第三,“从做中学”,“做”的形式是多样的,“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3]。“学”的目的是丰富的,“做中学”除了可以验证知识、学习技能以外,还可以有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学习与锻炼。杜威用“包括能力的生长在内的一切事情——特别是包括认清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能力”[4]来概括“做中学”所包括的学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操作技能的提高,那么对“做中学”的认识就过于狭隘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就不会局限于针对具体形象思维的学习,也不是针对技能操作提高的学习,它可以延伸到学习的一切领域。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破解“做中学”实施的困境

在大学文科教学体系中,理性主义知识体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通过纯粹的理论学习,短时间内获得庞大系统的理论知识,学生成为系统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成为知识精英。但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学生更渴望获得对个体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具有生存与发展乃至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在原有学科框架中,构建实用主义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在实践领域的智慧,获得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文科教学体系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破解传统意义上“做中学”实施困难的路径[5]。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要深刻领会本学科知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的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去指导实践,教师掌握的理论越丰富越深刻,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实训意义的“做”的实践课程,也就是教师设计的“做中学”课程内容不是机械模仿,而是自然地嵌入。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在原有知识领域框架内探索使学生较快感悟、理解知识价值的情境。这种情境的设定,既可以是一个设计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个未完成的项目;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产生困惑,萌生出对理论学习的渴望;在理论学习中,迫切地期盼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才是对“做中学”的精准把握,也才能够使“做中学”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中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6]。长期以来,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把学习内容和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为主,是显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围绕这种生态展开的。以“做中学”为指导理念的实用主义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生由显性知识转化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的获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参与、分享知识的过程,需要在原有接受学习的框架下,嵌入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教师由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引领者;其次,在实践情境中可以采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最后,这种发现学习的目标不在于发现新的显性知识,而是在模拟情境中获得信息处理能力、判断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等解决问题的实践智慧。endprint

总之,教师对原有知识体系理解越深入、透彻,越能够设计出让学生“悟”的情境,学生才能够在情境中发现理性知识的实用价值,才能够使知识迁移,在变化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形成核心能力。

三、基于“做中学”的文科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不过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学者们忙于论证该学科的地位与性质、确认学科内涵,厘清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更多的把研究视角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忽视了对实践环节的研究。这也就使得公共管理专业在教学活动中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但忽视实践教学及活动,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学生将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处于劣势。因此,本研究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立足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改革,延伸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大力拓展第三课堂,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①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Snell教授按照人力资源价值性和稀缺性标准,将组织的人力资源分成4种类型:核心人才、通用型人才、辅助性人才和独特人才。根据这种人才分类方式,职业能力可以分为一般通用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核心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人才。因此,深入挖掘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以培养具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公共管理专业涉及领域宽泛、人才培养普遍“通而不专”的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实践调研,提炼出公共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以决策能力为核心的管理能力群、以沟通能力为核心的管理能力群、以定量分析技术为核心的操作技能群。决策能力群的具体能力目标有对信息的搜集、梳理、分析、归纳等信息处理能力、规划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群主要有言语表达、倾听、协作与协调、组织、自我身心调适等能力。操作技能群主要有计算机应用、SPSS统计、社会调查方法等具体操作技能。

落实到实践课程的具体目标分别为:在对我国公共组织和公用企业管理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的学习中,训练知识的搜集、梳理、分析、归类能力,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信息处理能力及价值判断的能力;在社区实务、非政府组织管理、志愿者管理、会务管理、电子政务等专业实训中,培养学生规划、组织、协调和决策、沟通等从事基层公共管理的能力;通过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与SPSS应用等学科,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分析、社会调查、计算机操作、语言表达以及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1.第一课堂增设实验实训课,以做促学

艰深的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很难掌握,通过教师设计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在一定的预设情境中感悟理论,是促进理论学习的最佳路径。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技能开发》等课程,是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的课程。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很难掌握相应的晦涩理论,更谈不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因此,设置实验课,可以使学生真实体验组织活动中人的行为,促进学生对组织理论的学习。如“认知实验”,通过他人认知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为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打下基础;通过价值观测试,使学生在价值观冲突中体会价值多元性,为树立适宜的人性管理假设观及职业价值判断奠定基础;学生在人际交往训练中,真实体验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则,通过PAC分析法表演心理剧,为学生提高人际敏感性,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通过创造力实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通过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测试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自己的职业兴趣点,同时提升了职业判断能力。《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实验课通过设计型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校园招聘设计中,小组同学通过探索式发现学习法,对校园招聘设计的思路、流程可能预见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校园招聘设计稿。在领导能力公文筐测试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认识到了处理实际工作问题时,如何按照组织关系原则及事务重要性原则协调处理各类实践问题;在员工福利设计实验中,学生通过前期的组织调研,设计出符合组织目标的菜单式福利规划等。另外,通过增设实训课,让学生在掌握该类学科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到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培训。以《社区管理实训》为代表的实训类课程安排,把课堂直接安排到了实践岗位中去,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每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设计性、适用性强的任务,以便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社区管理实训》为例,该课程是突出训练学生社区管理工作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社区服务能力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具有指导性、应用性、规范性等特点。学生在准确掌握社区工作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刻领会社区管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全面训练关于社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实际处理社区事务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2.第二课堂增设课程设计,以做践学

为了使学生深入认识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中行政管理的基本方法、工作流程,加深对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认识,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沟通、协调、决策等核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即课程设计。主要有会议策划课程设计,针对会议策划的真实过程在校内展开实训;非政府组织创立课程设计,结合组织创设的基本过程,在校内对非政府组织创设进行方案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出发,对志愿者招募、培训方案设计;非政府组织专职人员薪酬、福利、绩效考核方案设计;非政府组织管理外包策划案设计;非政府组织财务分析课程设计,非政府组织会计业务处理及记账实务模块;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同时,为了使学生有参与社会的实际经验,设计了《社区管理现状调研》《社区公益项目调研》《城市公共设施调研》综合技术与应用类课程。相对于理论课,综合技术与应用类的课程更具实践性、应用性。它是通过让学生切身投入到公共管理建设工作的模拟或者真实环境,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和方法技巧,去感受、思考、觀察、讨论公共事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融合与碰撞,学生就会逐渐地建立起公共意识、视角和理念,逐渐真正掌握公共管理操作流程和方法技巧,从而逐渐能够独立进行公共事务的调查与研讨、建设规划与设计、项目策划与宣传、具体组织实施、评估与总结等。

3.第三课堂以学分置换为突破口,以做代学

对于具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在学分管理上打破常规。比如学生在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实习活动(或者是学生的创业实践),通过标准流程的监控,以做代学,可以置换学校课程学习的学分。这种打破时空的教学活动,用实习单位的实践替代学生的课堂学习,在实践中锻炼才干,是“做中学”思想的真正体现。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做中学”的学习模式,关键是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无论是哪类知识的学习,了解仅是表层,运用才是目标,应用知识就一定离不开实践。只有当教师把应用知识的重要性由理念上升到信念层面,才能够在教学中自觉地贯彻“做中学”的思想。

参 考 文 献

[1]屠锦红,李如密.“做中学”教学法之百年演进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4(4):95-102.

[2][3][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9,205-206.

[5]臧玲玲.国际视野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41.

[6]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做中学职业能力
技校“项目教学法”的讨论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做中学”和“做中教”中的“学”“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