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领章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才有进一步的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只有会提问的学生,才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体验到科学之美。本文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质疑问题的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能力;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003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应试化现象普遍存在。在课堂教学中,看不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影子,看不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看到的只有大量的机械性训练。有的甚至打着“学案导学”的旗号,将这种应试化、训练化、试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高效课堂”。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2. 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像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3. 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教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却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教师或同学提问。
4. 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教师提问题是与教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教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做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列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二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新现象。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知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
1. 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首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學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精神的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体验情境,通过观察、实验和思索,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觉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在以课堂为主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一个好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常常来自于问题背景中的有关质疑。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重在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我们应着重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从潜在状态转为活跃状态。例如,在研究共振时,我们经常会让学生进行下面的观察:在一个张紧的绳上挂上几个单摆,其中A、B、C的摆长相等。当A摆振动时,问学生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较浅显的现象,那就是其他各摆随着A摆的振动也慢慢摆起来了。还有其他多个现象虽然明显,学生往往观察不到。此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1)哪几个摆振幅最大?这几个摆与A摆的摆长有什么关系?(2)能否观察到某一时刻,各个摆同时向一个方向摆动的情况?(3)各个摆的振动快慢与A摆的振动快慢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 通过观察实验,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亲自成为“发现者”,就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然,由于学生自身因素的限制,有时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即提出设问,设问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启迪性,同时设问的角度、难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能跳一跳、摘的到。有时巧设疑问,促使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状态,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产生发现问题的兴奋感。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设置疑问:一个沉重的箱子放在地面上,一个人把它提起来省力,还是两个人把它提起来省力?学生都说肯定是两个人省力,但演示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个人可将箱子稳稳地提起,而用两个人(故意使两人的手有一较大角度)去提时,却很难提起;为什么两个人的效果反不如一个人呢?这样的情景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问题意识。一般来说,学生在经过长期训练后,其从普通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普遍提升。
2. 科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
科学问题的发现从来就不会是轻易的、唾手可得的,它不仅需要探索的热情和氛围,更需要扎实的科学基础和思维的技巧。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善于从物理现象中寻求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物理现象。在构建了基本物理知识平台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有意分析,渴望从物理现象中寻求物理本质和探求物理规律的习惯。例如,为什么热水瓶灌了热水后过了一段时间瓶塞不容易拔出?为什么油膜的表面看上去是彩色的?为什么部队过桥时不能齐步走?等。另外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要有较强的敏感性。一个学了物理的人和不学物理的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不同,所以前者往往更善于发现问题。endprint
(2)通过分析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新的问题
寻求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它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持之以恒的毅力。 由于物理现象之间总是有联系的,所以通过分析已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往往可能发现问题。例如卢瑟福在发现质子以后,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后来果然发现了中子。法拉第根据奥斯特实验现象分析出奥斯特实验的本质是“由电产生磁”,同时法拉第敏锐地意识到了可能存在的逆过程,即“由磁产生电”,后来迎来了法拉第十年艰辛探索的成功。牛顿则从苹果落地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爱因斯坦则从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相似性在晚年致力于场统一论。所以对各种物理现象要重视总结与归纳。在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新的问题。
(3)分析现有理论和新的物理事实之间的矛盾
现有理论只能解释已有的物理事实,而物理学的发展常常是在新的物理事实和现有理论的冲突中获得发展的。当新的物理事实不能用已有理论解释或解答时,往往预示着理论发展的可能性。例如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与汤姆逊有关原子结构的“枣核”模型的冲突,导致了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发现。同时盧瑟福模型与新事实的冲突又导致玻尔模型的建立。因此,当物理事实与理论发生冲突的时候,正是发现问题的好机遇。
3. 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
对教师而言,不管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如何古怪、如何幼稚可笑,即便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应该和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恰当的解释和引导,及时给予鼓励,找出其所发现的问题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意义的问题,应及时加以分析和引导,剖析其发现问题时思维的闪光处和存在的不足处,同时让学生深深感到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和兴奋感。
对学生而言,要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包容和平等的探索问题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群体中能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品尝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乐趣,不会因为惧怕旁人的耻笑而怯于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由此而成为只会做学“答”,不会做学“问”的书呆子。
对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对教材、权威等的挑战而视其为天真、不自量力或叛逆。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有时真理往往就在这时诞生。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从众心理正是社会环境对其质疑天性扼杀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全社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二中 535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