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2018-02-26 01:25曹正明何玲霞
教师·中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个人兴趣社会需求

曹正明 何玲霞

摘 要:文章针对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表现出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反复性等突出问题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学习基础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性地选择专业。

关键词:专业选择;个人兴趣;学习基础;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17

基金项目: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现代农业类高职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2016C2041115)。

作者简介:曹正明(1966—),男,湖北团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制药。

一、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误区表现

又是一年新生入学际,我们喜迎一批学子来到校园,学校洋溢着喜气和生机;但不要忘了,每年此时,我们又会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新生频繁调整专业的问题。客观地说,新生刚踏入大学校园,对很多情况不熟悉,偶尔出现调整专业的情况也是正常之事,本科院校也有类似问题,但情况要好很多,而高职院校学生调整专业太“热”了!本来在新生入学填报志愿时,就已做过选择,甚至有多个专业选项,但到校时,多数学生却表现出拿不定主意、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有过半数的学生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意向。结果学校也非常头疼,很长一段时间各个专业的新生没法确定,给学校教学组织和实施,以及其他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学生经过多次调整后仍然举棋不定,也影响到身边其他同学的专业稳定性。

这种专业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后果很严重,表现有二:其一,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自己后来的专业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习热情不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动力不足,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原来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这时后悔已来不及了,这种消极情绪有时会相伴整个大学生活,其危害可想而知;其二,对学校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学生的这种非理性的选择会造成专业的严重失衡,有的专业学生数很多,多到一时无法容纳,后期教学组织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反之,一些专业门庭冷落,选择的人少之又少,造成这些专业的教学资源严重浪费。

二、高职学生选择专业背后的动机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高职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动机,我们特对2018级的新生和少数往届学生进行了校园调查,概括起来发现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有以下几种动机表现。

1.兴趣型

这类学生比较客观冷静,有主见,选择专业主要从自己兴趣出发。这部分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有比较多的了解,专业思想相对较稳定,后期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好,这是我们乐见和赞成的,这部分学生占新生比约为35%。

2.就业导向型

这类学生比较现实,在来学校之前就有很多的思考,而且带着家长、亲戚朋友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印迹。他们想法明确而直接,就是通过高职的学习,毕业后谋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是我们所认同的,这部分学生占新生比约为40%。

3.盲目跟风型

这类学生缺乏对专业含义的深入思考,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更是没有任何规划,因此没有主见,表现在专业选择上完全是随着周围同学的决定来进行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关系较好的同学对其影响更大。

4.见异思迁型

这类学生和第三类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思考,尤其嬗变,今天听说这个专业不错,就填报这个,明天听说另外某个专业更吃香,就改填那个专业,有的在某个专业学习了一年半载后,还想调整专业。后两类学生是我们最担心的,大概占整个入学新生的25%。事实也证明,这类学生专业学习效果较差。

三、正确面对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思考与对策

1.思考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高职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学生从事的职业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专业是职业的基础和载体,职业是专业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学校必须尊重学生,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专业选择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高度警惕,不要因为一些学生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泛滥性选择而破坏学校的专业生态环境。比如一些涉农专业,它门普遍不受青睐,规模普遍较小,但却有着长时间的历史沉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晶,无论综合实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曾经的“风光”也许是现今正在经历着“风光”的专业无法比拟的,而一些看似“红火”的专业也未必真的如学生期望的那么美好。无论大专业还是小专业都值得珍惜!从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和表现中,可以折射出高职学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对策

那么究竟如何面对专业选择呢?这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首要的问题是在学校层面,要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包括专业背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还有课程体系、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等。经常有新生问我:贵校什么专业最好?我无从回答。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专业本无绝对好坏之分,关键看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当然,仅从专业的条件配备、师资力量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度等方面去衡量,专业之间是有差别的。所有这些,在新生入校之初,学校给他们交代清楚。其次在学生个人的层面,特别要让学生明白:专业选择是很严肃的事情,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重点可以从下面方面综合考虑。

第一,个人兴趣。这是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它会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愉悦工作,它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界现今普遍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充分重视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兴趣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上海大学前任校长钱伟长先生上中学时,学的是文科,而且成绩特别优异,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物理学,于是当机立断,改学物理学,尽管费尽周折,最后还是如愿,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因此多了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不正说明了兴趣之重要么?

第二,学习基础。高职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基础相对较差,但对个人来讲各门功课有相对好坏,这也反映出个人在中学阶段最原初的兴趣和爱好。对于他们来讲,更要重视个人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擅长学习的优势学科,并以此作为选择专业的参考。比如,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选择工科类专业;生物成绩突出的可选择生物大类或与之相关的护理、医药类等。

第三,社会需求。正如前面谈到过的,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类型之二即就业导向型。所谓就业导向,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就业教育,这是它与本科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最根本性区别。社会需求应该成为高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和指挥棒,更是高职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不过,一定要注意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变化,没有哪一个专业是一成不变的“红火”和“吃香”,也没有哪一个专业永久萧条,在选择专业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不要盲目跟风,扎堆填报。

由此看来,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既重要,又有些复杂,它才真正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道“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作出理性的选择。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学习基础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興趣是先导,学习基础是保障,社会需求是方向,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凌 镜.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7-04-11(4).

[2]曹正明,何玲霞.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实践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9(4):19-21.

[3]陈昌芸,侯长林.找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位[N].中国教育报,2017-09-19(9).

猜你喜欢
个人兴趣社会需求
第2章 童年时光
2018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作文试题评析(四)
关于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研究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