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2018-02-26 01:25徐海博
新一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衰落兴盛起源

徐海博

摘 要:礼乐制度是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维护稳定的统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统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与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为了支撑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垒。礼乐制度包含“礼”和“乐”两大层次,具体内容体系庞大,事无巨细的展示了其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本文对礼乐制度形成与内容的简要概述,对中国古代这一伟大制度进行理解。

关键词:礼乐制度;起源;发展;实质;兴盛;衰落;原因

一、礼乐制度概述

周武王灭商朝之后,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作为四大制度之一的礼乐制度可以说是西周时期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的文化制度。

西周礼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主,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徴、羽),八音为器乐的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

二、礼乐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西周,统一天下后,由于国家领土辽阔、交通条件等限制,周王朝无法亲历亲卫领导整个国家,管理起来比较费力,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地区,时常动荡,管理起来耗时耗力,而若长久下去极易威胁统治,于是统治者取法于商,开始建立各种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周人的分封大都是同姓宗室,全国各地的管理者都是他们的同姓族人,实际上是把“封建(封邦建国)”和“宗法”的完美结合。由此也便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关系,也称“大、小宗”。如此以来,周王朝分别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王权统治地位。

周成王继位后,武王的弟弟周公辅政。周公在这时候所做的工作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并使礼法制度更加完善,使其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更好地为宗法制服务。于是周公在之前分封制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继承、发展、总结、完善,最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以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井田制四项制度一体的封建制度,为当时以及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西周礼乐制度的产生和制定,与西周王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都是相适应的,是对严密的宗法等级体系的巩固的强调。

三、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

周王朝在推翻殷商一统天下后进行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全方位建设,其中的礼乐制度最为出色。统治者在总结了殷商典章制度的前提下,将新生的礼乐制度制定的更加等级鲜明,内容涵盖面更广。

(一)规定等级。规定等级是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与规定等级相关的有官府制度、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宗族继承制度、朝觐贡赋制度等等。“礼”原本是古人敬神祈福的最原始的宗教形式,那时的古人在日常敬神祈福的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都会严格按照一定的规章程序进行。直到西周初年,“礼”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成功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为贵族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了规范。

“乐”的等级化,则体现在“佾”和“乐县”制度两个方面,“佾”指的是乐舞行列,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不同等级的贵族享用不同等级规格的乐舞。周朝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实行分封,形成一种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并根据君臣、上下、亲疏、高低的区别,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种阶梯式的等级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阶级统治。在《春秋左传·隐公五年》中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64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乐县”是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即规定天子乐队可以排列成东南西北四面,诸侯排列三面,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悬挂一面排列这样的规格等级制度。这样,阶级不同从而使用的规格也不同,这样的等级制度是不允许随意变更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

(二)道德规范。乐制度下的礼乐文明自西周起就成功为转型中的古代中国打下了重视礼义和道德的坚实基础。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也是加强道德规范的一种,它以哲学范畴的“仁”作为“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统治者對百姓更加仁爱,用德治逐渐取代人治,显然前者的实行让人民更加容易接受,进而有助于落实与之相辅相成的礼乐制度。这样的规范道德的形式让人民自然地形成了道德的耻辱感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统一的思想基础。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中国,使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各种媒体频频报道出国人道德沦丧的品行事件。时值至今,国家进一步加大道德规范的力度,崇尚礼仪,人人自我提升道德水平,彼此互相影响,从而早日实现中国梦。

(三)礼乐教育和学校教育制度。礼乐制度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在体制上大致分为两类:乡学和国学。乡学是治理乡一级的教育,国学则是专门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学习机构。二者在文化教育及道德教化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当时主要是“学在官府”,所以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如典献文集、祭祀典礼的礼器等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实际上是在上层贵族手中,学校和教育的官方把持,有效执行这项教育职能的是大司乐,这让稀缺而珍贵的教育资源无法发挥最大的教化作用。

西周的音乐教育的是实质就是巩固周王室的阶级统治。它通过对各个贵族以及少数奴隶的灌输音乐教育,使等级观念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使奴隶不会有反抗的思想和意识,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周代对音乐教育相当重视,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所以周代的宫廷音乐在当时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也正是因为过分强调音乐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了音乐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清雷.史前礼乐制度雏形探源[J].中国音乐学,2007.07

[2]汪舒璇.汉魏六朝儒家礼乐制度类文献考述[J].社会科学研究,2014.07

[3]易凡慧子.浅析西周礼乐制度的变迁及礼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衰落兴盛起源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三:兴盛周家口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英国“衰落”了吗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开通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