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古镇 大宁河畔的“袖珍古城”

2018-02-27 09:17
城市地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奇石古镇

大昌古镇建在巫山深处的一片平坝上。在这片土地上,大宁河、洋溪河在此汇合,冲积出肥田沃土。滔滔的大宁河下连长江,上通陕西镇平、湖北竹溪。早在诸侯割据的争雄时代,大昌古镇便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大昌古镇属于重庆市巫山县。它地处长江北岸、大宁河中游,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镇历史。

北门无影踪

登上大昌古镇的青石台阶,能看见生长在城墙里的老黄桷树,躯干从石缝里冒出来,根虬暴露。大昌古镇的建筑多是砖木结构、青砖黛瓦的四合院,四合院里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具有浓郁的江浙风格。

大昌古镇呈“T”字形,串起了东、西、南的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有人形容,这是大自然按在深山峡谷平凹之地的神奇指印,是造物主蓄意暗留的神来之笔。

鹅卵石河滩、青石板路、石砖砌成的石拱门、把门石狮子、城墙拱出的老槐树、口含长烟杆的老者……大昌古镇是大宁河的第一大镇,也是三峡库区淹没搬迁的第二大镇。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古镇在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增修、补修、重修,在清初与“湖广填四川”移民高潮之间,得以稳定。

大昌古镇在一块冲积扇形平坝上,东、西、南三面环水,古镇在凸出顶端,南门近河,对着笔架山,西门通西坝岗家岭,东门通东坝核桃山,北门对着白云山。大昌古镇为何选择大宁河北岸偏西的“命穴”位置?而不就势建在河谷平坝的中心点上?况且,城门与街道错位、温家大院前庭与后院偏斜,这是为什么呢?

左右页图:大昌古镇始建于晋,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

风水风水,得风亦不可无水,大昌古镇得利于大宁河的三面之水。据明正德(1506—1521年)《夔州府志》称:“大昌县三街一坊,有220户。”有三街三门一坊的形态格局。东、西、南约2里,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唯独北边无门。为何没有北门?依据古代规划,房屋建筑要朝南或东,不可朝西或北,北面开门于王气不利。而大宁河由北朝南而来,大昌古镇北向相迎,实为吞云吐雾,抱金揽银。

更让人奇怪的是,古镇街道与东、西、南三门的偏离错位,这种“门街偏离”在明清建筑中并不多见。原来,大昌古镇的各门有“迎山接水”的山水对景,与此相连的街道就要相应偏离,才能“左右各随其便”。比如,大昌古镇南门与街道偏离,是因为古镇对着笔架山和山上的文峰塔,而不是专门“避开”南街。

大昌古镇还有一个特点,即每幢楼房之间,户与户之间,都有一道青砖砌成,伸出屋檐高出层顶的防火墙,这种梯级形的风火墙,檐角飞翘,展翅欲翔,犹如古代官帽两侧抖动的帽翅。大昌古镇历经1700多年,保存完好,防火墙功不可没。风火墙下是屋檐,这些屋檐也十分特别,全是双层。双檐的最大优势在于比一般屋檐要长很多,有利于通风采光,遮雨蔽风。

神秘的商代铜尊

大昌古镇位于巫山县境内、“小三峡”的滴翠峡口。它始建于晋,历代均为郡县治地——商周称泰昌,为巴国属地;后周时改为大昌,清康熙年间废县并入巫山县。大昌古镇地势复杂,山峦陡峭,窄如走廊,有“上扼巴蜀,下控荆襄”之说。从春秋的楚、夔、巴蜀之争到三国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起义军三过大昌古镇,到清初“夔东十三家”义军抗清,大昌古镇都是兵家纷争之地。千百年来数经战火,虽历经磨难,却奇迹般地保留着原有的环境、建筑风貌。

1986年,在大宁河李家滩河床附近,有一个农民涉水过河,脚底下触到一件硬东西,捞起一看,是一个重罐,经专家鉴定,是一个商代铜尊。这是古代盛酒的大型祭器,高42.8厘米,口径41厘米,重达1.5公斤。其造型花纹、图案,都与中原古物相似。1964年,大宁河涨大水,在大昌古镇双堰塘就冲出两个战国编钟,以及其他带有中原特征的文物。

左右页图:镇里的古建筑多是明末清初时修建的,青砖黛瓦,双筒屋檐,显示着一种朴实的华美。

那么,商代铜尊和战国编钟是由中原带来,还是本地冶炼锻造?考古专家倾向于后者。因为在大昌古镇的东坝遗址、洋溪河遗址、双堰塘遗址、七星遗址、刘家坝遗址,都发现了火道、窑塘、作业坑等西周陶窑遗迹,以及鬲、豆、罐、盆、盖的陶器碎片。这些遗址分布在大宁河沿岸,陶窑建在平地,这说明青铜器就是本地生产。众多的实物和史料,使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产生推测:大宁河流域流得天独厚,莫非这里是曾经的巴国首都?

左右页图:当地的居民在赶场。

让人“失重”的温家大院

只要走进大昌古镇,就会发现古镇临街的民居呈偏离状,房门偏斜,甚至整个民居院落的前半部也是偏斜状,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著名的温家大院。温家大院始建于明末,建在清初,面积320多平方米,是四合大院的建筑群,造型精巧,错落有致,俨然大昌古镇的缩影。

温家大院分为三部分。临街为门厅,有3大间,大门旁边,有一左一右的两扇小门,即“双扇对开”。门厅是重檐屋顶,抬梁结构,有3柱11架梁,3间厅室宽12米,进深3间屋,宽7米,高6米。门厅进去是变形天井,似四边形,但一只角比其他三只角长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有何用意。

天井进去是正厅。正厅以其高朗的格调,兀立眼前,而正厅无楼层,且宽大,形成核心空间。为加强营建核心空间的庄重神秘,大厅后置木板隔断,面桷板高,以高度炫示威严,在此设立祖堂,设立香火神位。在隔断两侧,各设一门,形成转堂,但不似三峡古民居中的左右转堂,此地舍去右次间,压缩左次间,使得正厅空间失去平稳而不对称,造成一种恍入太空的失重感。这种变异的架构,是刻意为之,但其用意何在?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不仅如此,温家大院的木构系统,只有正厅使用了抬梁,其余为穿斗,正厅为九架式抬梁结构,梁架用抬担托墩、角背、雀替、挂落的雕刻图案,以承重粗壮、排列之气,烘托庄严、神秘的气氛,构成温家大院的建筑特色。

温家大院的建筑构架,精妙之处在于保留传统格局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内部功能、方位、次序、空间、排列、结构的重组,打破常规模式,使人产生怪异的感觉,同时又不感到别扭,接受认同。感到身居正厅,特别宽敞、舒畅,且又不失肃穆、温馨之气。这在封建制度严厉的清代中前期,是一种大胆创造,要担很大风险。

大昌古镇温家大院,地位和影响不可小觑。除温家大院,北边的有好几家蔚为壮观又各具特色的宅院。有的在天井上建凉亭,有的正厅用料更显粗大、气氛凝重,有的于“大同”之中又有“小异”……

贡品雪枣和小三峡奇石

很多人吃过枣子,但很多人都没有吃过大昌雪枣,这种似枣非枣,似雪无雪,因外形酷似雪花霜粉、内瓤透明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大昌雪枣由清末大昌古镇刘氏1895年创制,距今有100多年历史。据巫山民间故事所述:很久以前,南洋有一个小国太后,年迈牙稀,国王便命官员遍寻一种不用咀嚼、入口溶化、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一日,国王托一个到中国去的富商,办理此事。那个富商沿着长江,寻到巫山北岸的大昌古镇,购买了郁香浩白的雪枣,带回国后,太后吃了精神大振,自此大昌雪枣便名扬海外。

到了大昌古镇,假若不尝大昌雪枣,是一件憾事。过去大昌古镇只有彭、刘两家有制作雪枣的祖传工艺。其主要原料是本地的大香白糯,辅料是黄豆、白砂糖、芝麻等。制作时,将原料用大宁河水浸泡30天,换水淘搓,再磨成细浆,放入滚水中打成糊状,经过“几蒸几晒几露”的复杂工序,加上豆浆、糖类配料,在雪天仿枣做胚造形,再以文火细炸,武火催酥,使内瓤透明发泡成网状,用白糖拌米粉穿上一层如霜似雪的外衣,才大功告成。历时100多天,其中各个环节都很严格,不然会毁于一旦。

左右页图:古镇内保存有几条较为完好的明清两朝修建的街道,街上牌坊和古建筑群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风浓郁。

在大昌古镇,还有一宝,就是小三峡奇石。当初,在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的河滩上,椭圆椭圆的鹅卵石、晶莹圆润的鹅卵石、玉汝天成的鹅卵石、千奇百怪的鹅卵石,为大昌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和温润光泽。

在大昌古镇上,采集奇石有10多家,有的已搜集峡石数百斤或数千斤。大昌古镇的龙知意,那年坐船到洋溪买鱼,天下着雨,在卵石滩上等船,发现有一块卵石上的图案很像毛泽东,是20世纪60年代纪念章上的那种头像。于是,他连忙收藏起来。以后,每逢下雨,都去拣峡石,久而久之,就存了一屋子奇石。他灵机一动,在店门里辟一个橱窗,专门展示奇石照片,每张照片下有名字:“中华鲟”“金丝猴”“犀牛望月”“大熊猫”“银窝子”……

在大昌古镇,奇石收藏家应该是退伍军人卢成明。他在临街建有三层青砖房,楼下是饭馆,楼上是奇石陈列馆,有两千多件精心挑选出来的奇石。其中两块酷似“中”“国”二字的文字石,“中”字似行书,“国”字像篆体,一笔一画,由雪白的石英经络组成,横竖撇捺极有韵味。中国奇石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来层林慕名来到大昌古镇,给予很高的评价。一位美国游客出价1000美元,要买一块石头,卢成明说,奇石是属于大昌人民的,他做不了主。

三峡工程把大昌古镇原镇淹没在大宁河水之中。2002年2月21日,大昌古镇整体搬迁工程启动,全镇按照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的大昌湖旁复建。至2007年5月1日,新镇建成正式对外开放。大昌古镇搬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一砖一石在拆除时就按部位一一编上号码,运到复建场所,再按编号拼成原样。南大门、温家大院、明代书院、石板通道、屋宇天井、翘角飞檐……依然保留,这是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一个奇迹。

猜你喜欢
奇石古镇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中华奇石》2017年杂志征订火热进行中……
奇石欣赏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锦溪古镇
奇石连环画